舍本逐末赵威后续(赵威后这个女人不寻常)

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我国正处在战国时期,话说赵国有一位赵威后,这个女人可真是不寻常。赵威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惠文王死后,儿子赵孝继承王位,赵威后认为儿子还年轻,一度临朝听政。那时据推算赵威后的年纪也就30多岁。

史书《战国策·齐策》有关于她的两段记载,一段是《齐王使者问赵太后》,一段是《触龙说赵太后》。从这不多的两段记载当中就能看出赵威后是一个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很有胆识,很有作为的王后。她对治理国家,用人之道有最朴素的理解,对子女教育也很有见识。

舍本逐末赵威后续(赵威后这个女人不寻常)(1)

据《齐王使者问赵太后》文中记载,齐王派使者进见赵威后,赵太后不先打开看齐王的文书,而是先问使者:“你们齐国今年收成是不是安然无恙,百姓生活是不是安然无恙,最后才问齐王是不是安然无恙。”齐国使者不高兴了,便问赵威后:“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见王后的,现今王后不先问齐王怎么样,却先问收成和百姓,岂不是颠倒了,先问卑贱的而后问尊贵的了吗?”赵威后立即回答说:“不然,如果没有收成的安然无恙,百姓的生活怎么能安然无恙呢?如果百姓生活过不好,国王怎么会安然无恙呢?”她认为治国应该以民为本,民在君先,怎么能舍本而逐末呢!要知道成语“安然无恙”和“舍本逐末”就是由此而来的!

赵威后这一番话不但表明她对齐国情势了如指掌,而且明白说出他的执政理念就是民为贵,君为轻,体现的是她的“以民为本”思想,古人讲的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相通的,这在当时十分难得。

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赵太后面临强秦的威胁,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又非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肯出兵。起初,她十分舍不得,不听大臣们一再劝说,甚至发狠话说谁再劝我,我“必唾其面”,就是说要当面淬他一脸唾沫。后来听了触龙婉转劝说,如果真的爱护儿子长安君的话,就不应该只是给封地、赠金玉,而是要让儿子为国立下功劳,有了威望,日后好委以大任。不然的话,有一天赵威后不在时,长安君的地位就得不到保证了。触龙说的道理很深刻,“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又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难得的是赵太后深明大义,肯接受触龙的劝说,真的就按着触龙的建议去办了,果然齐国派出援兵,秦兵退兵,赵国得以解围。从这里可以见出赵威后以国家利益为至上,虚心纳谏,胆识过人。

舍本逐末赵威后续(赵威后这个女人不寻常)(2)

对这段历史, 有人怀疑赵威后年龄,30多岁的人不至于“恃辇而行”,日唯“恃粥”。其实私以为很可能是她的身体病弱,要不然怎么会临朝听政后第二年就死去了呢。也有人怀疑赵威后面对西面的强秦,要求救的话也轮不到向东面去求齐国。我以为赵威后本是齐愍王之女,那时刚刚即位的齐王建论辈分该是赵威后的娘家内侄,现放着齐国这样的亲戚关系不去求那才怪呢。但对于赵威后深明大义,胆识过人,以国家利益为至上的精神,都是十分肯定的。

毛主席看中《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里面赵威后怎样对待子女的教育。毛主席于1967年曾向干部们推荐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利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是不断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这话说得非常深刻。现在不少人对独生子女过分宠爱,父母为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安排一个好工作,谋一份好前程而费尽心思,甚至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这些人缺乏明智的远见,他们可以对照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一番谈话所说的道理,相信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舍本逐末赵威后续(赵威后这个女人不寻常)(3)

作者:李泽田

【版权声明-凯风文史版】本文系头条号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凯风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别提示】凯风清韵、凯风文史均系凯风网出品,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及凯风网(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