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长到什么程度有痛感(胆结石本不是什么大病)

胆结石在我们生活中是越来越常见,我们对于胆结石的战斗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在生活之中还是有许多朋友对于胆结石知识的不够了解,因此对于胆结石有很多的误区,导致胆结石在我们生活之中横行,把本就不是大病的胆结石拖成真的“大病”。

胆结石长到什么程度有痛感(胆结石本不是什么大病)(1)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误区一:没有症状的胆结石不用治,等有症状了再说?

这应该是对胆结石最大的误区!许多胆结石患者在患病初期,可能并没有任何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什么影响,于是就假装它不存在,非要等到出现症状再说。殊不知这种沉默的结石最是喜欢麻痹人,他的危害都是潜移默化的,也许等你 发现那天就是胆囊癌也说不准。

误区二:结石小不需要治疗,等大了再说?

任何东西都是从小变大的原则,东西在初期往往都会给人没有威胁这种刻板印象,但是小结石的威力可不次于大结石,当结石超过0.5cm就已经达到了治疗指标,小结石更容易随着身体的体位改变或进食等行为而发生移动,从而摩擦胆囊壁,或是掉入胆总管,此时它的危害就来了。

如果不停摩擦胆囊壁,容易引发胆囊炎、胆囊坏死、胆囊穿孔等恐怕并发症;如果是梗阻到了胆总管就可能变成更棘手的胆总管结石、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危机生病的严重并发症,所以结石虽小,危害却不小。

胆结石长到什么程度有痛感(胆结石本不是什么大病)(2)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误区三 :一直以为是胃病,按照胃病治疗?

胆结石患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腹胀、腹泻,吃油腻的食物时会出现腹痛, 这就会形成一件很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容易与胃病混淆。于是很多不明就里的患者 就误顺理成章地错把结石当成胃病来治,结果可想而知,浪费钱不说,还可能耽误结石的治疗。所以勤体检真的很重要!

误区四:胆结石的危害根据大小来判断?

这个跟误区二和三很相似,胆结石的危害真的不是单纯可以用大小来判断的。前面 也解释了,就不复述了。

说说其它类型的胆结石,比如对于泥沙样结石或胆固醇结晶(即不到0.5cm的小结石),可以采取多饮水、注意饮食、降低胆固醇等方法,配合利胆排石药物治疗, 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要注意,胆结石如果达到了治疗指标,药物溶石是无效的。而尝试排石也是十分危险的,极其容易并发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故此,结石大小都十分危险,需要规范的早做治疗。

胆结石长到什么程度有痛感(胆结石本不是什么大病)(3)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误区五 :胆囊结石一定要切胆,保胆复发率高?

一说到保胆,就有很多人跳出来说保胆复发率高,所以一定要切胆!实践出真知。早在17年,在上海举行的2017胆病防治新进展陆家嘴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京山教授就表示,他们医院对3000例保胆取石患者的随访研究表明,保胆取石术后患者一年内的结石复发率为2.38%,三年内的复发率为5.65%,低于普通人群的胆结石发病率7%。

换句话说,一方面是胆囊切除后,可能出现胆管损伤、胆总管结石、结肠癌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几乎95%的患者在保胆取石之后,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胆囊切除合并症,还无需担心结石的困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再者说,切了胆也不代表高枕无忧,没了胆囊就大大增加了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可是难于胆结石,费用相对也更高,所以能保胆为什么一定要切胆?

胆结石长到什么程度有痛感(胆结石本不是什么大病)(4)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保胆会复发的根本原因是?结石形成的因素才是祸根!

1、胆汁出了问题,结石必然会出现

形成胆结石的根本原因就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超标,多余的胆固醇就会形成像晶体一样的物质,太多这样的物质堆积在一起就会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物质,这就是胆结石。

2、错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是破坏胆汁的罪魁祸首!

如果你术后还是不吃早餐,或总是吃大鱼大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必然会让你胆汁中的胆固醇增多,那么胆结石再一次找上你也是必然事件。

比如说你平时就爱吃高胆固醇食物(猪脑,内脏等),在保胆取石后还是不改变饮食习惯,照样大吃特吃动物内脏,那么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肯定还是会很高,极易再次形成结石。

所以说保胆过后,一定要注意术后正确饮食,不注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结石没了胆结石,还有胆总管结石或者肝内胆管结石等着你。

胆结石长到什么程度有痛感(胆结石本不是什么大病)(5)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但是对于已经“生了病的胆囊”,它的功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况且会随时引起胆囊炎、胆囊结石嵌顿、急性胰腺炎和胆管结石、胆囊癌等严重后果,这种时候,别犹豫,就一定要一刀切才可以。所以胆结石要选对方法,适合自己病情的才是最好的。

在生活之中,我们要积极应对胆结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出现胆结石症状一定要尽早地去医院诊治,这样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