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

一提到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三国时期的吕布,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吕布为人善变,最开始是丁原的义子,后来被董卓用赤兔马引诱杀了丁原。随后认了董卓为义父,后来又被王允以美女貂蝉为诱饵,杀了董卓,由此,吕布成了“三姓家奴”的代表。

当然这是演义小说之言,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吕布是否如此善变呢?

很遗憾地告诉你,正史中的吕布,也是这样的人。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唯一的区别只是,并未说吕布是丁原义子,但丁原对吕布“大见亲待”,这一顶“家奴”的帽子是跑不了的。

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董卓对吕布“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后来司徒王允前来动员吕布刺杀董卓。吕布起初并不忍心,说:“奈如父子何!”王允劝道:“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虽然吕布刺杀董卓有些无奈,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顶帽子。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

所以正史中的吕布的确是“三姓家奴”,对于这一点罗贯中并没有抹黑和夸大。

那么历史上除了吕布,还有哪些多次“跳槽”的三姓家奴呢?

一、冯道

被称为“官场不倒翁”的冯道绝对是最牛的“三姓家奴”之一。

冯道从20岁入仕,至73岁宰相之位寿终正寝,官场沉浮40余载,前后侍奉五朝八姓十一帝,五朝分别是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十一帝则对应后唐李氏四帝,后晋石氏二帝,辽代一帝,后汉刘氏二帝,后周柴氏二帝。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3)

冯道初次升至宰相是在后唐李嗣源一朝,926年李嗣源继任为帝,七年之后驾崩,其子李从厚上位,仅仅过了4个月,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起兵叛乱,李从厚被迫逃亡石敬瑭军中,而冯道作为李嗣源留给李从厚的顾命之臣,本应一路相随,但是他不但没有,反而大开城门,迎接李从珂,这是冯道的第一次墙头草行为。

不过,迎接新帝并没有给冯道带来更多的荣誉,相反,冯道的官场之路第一次出现了危机,李从珂继位后并没有重用他,而是将其下放,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职,外放地方为官。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4)

936年对冯道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夺取了后唐政权,建立了后晋,石敬瑭重新启用冯道为相,并出使契丹。契丹是石敬瑭的后台老板,因此冯道出使契丹意义重大。冯道也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等到冯道归来,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后晋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即使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冯道依然为相。

946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不再信任石重贵,率军灭了后晋。冯道墙头草的行为再次出现,后晋亡后,冯道改奉契丹,时人不齿冯道的行为,就连新主子耶律德光也责问并讽刺他为何似墙头草,风强往哪倒?冯道侵淫官场多年,巧舌如簧是他的基本功,面对主子的挖苦讥讽,冯道不但一一化解,而且一番言语还说得主子眉开眼笑,于是冯道又当上了辽国的太傅。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5)

冯道在辽国当差仅一年,947年,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夺权称帝,建立后汉,耶律德光抢占的后晋地盘因为反抗不断,无力征服,刘知远趁机收复了中原,为了笼络人心,他不断拉拢前朝遗老,冯道作为遗老中的战斗机,自然是刘知远极力拉拢的对象,于是冯道又弃辽归汉,被封为太师。

951年,刘知远的部下郭威起兵反叛,取代后汉建立后周,冯道自然又改奉后周,但此时的冯道已是古稀之年,虽受重用,官场也已到了末路,尤其到了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已经73岁的冯道惹了新帝不高兴,当时契丹联合后汉攻打后周,柴荣要御驾亲征,冯道力劝,因此彼此之间有了间隙,后来柴荣亲征大胜,柴荣认为冯道已不堪重用,就命他去修郭威的陵墓,陵墓修完的当年,冯道就死了。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6)

冯道生前虽然没有得到新帝的重用,但死后荣誉颇高,他死后,柴荣辍朝三天来纪念冯道,并封他为瀛王,谥文懿。

这就是冯道,宦海人生,在五代十国这种乱世,冯道有他的无奈,后世对他的评价,皆以墙头草不齿,但从务实的角度来看,于国于民,冯道这种“墙头草”行为并没有多少不妥,在乱世生存,本就需要一种别样的手段,更何况冯道并没有做出任何伤天害理之事。

二、吴起

吴起,一代军事奇才,和孙武齐名,但他的人品却时常为人诟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样介绍吴起:少时家中富有,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吴起八方游荡,四面钻营,耗尽了家财但仍是一介布衣。“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几句随意的玩笑,吴起居然就杀了几十个乡亲,可见是多么的残忍!

惹下如此大祸,吴起只好远走他乡。他向母亲发誓:“吴起不为卿相,绝不再回卫国!”说罢,狠狠咬下自己胳膊的一块肉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吴起匆忙逃到鲁国。他的母亲整日惊恐,不久染病去世。此时的吴起尚未混出个人样儿,拒绝回家奔丧。他的老师曾参鄙视这种不孝行为,遂与吴起断绝关系。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7)

吴起被老师抛弃之后,并未灰心丧气,之后弃儒从军,开始钻研兵法,渐渐学有所成。后经宰相公仪体推荐,鲁穆公任其为大夫。周威烈王十四年,齐国田白率军攻打鲁国,穆公欲任吴起为将。但是听说其妻娘家在齐国,便打消了这个主意。吴起闻之抽刀杀妻,拿老婆的头颅换来将军之印,幸好大获全胜。吴起“杀妻求将”引来一片斥骂,有人乘机告他的黑状,穆公听后心生反感,便使了个“卸磨杀驴”手段,翻脸辞退了吴起。

吴起转而投奔魏国,魏文侯知道他善于用兵,遂拜其为将军,命他攻打秦国。随后,吴起为魏王训练了史上第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并连下秦国5座城邑,因功升为西河郡守。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8)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登基,此时恰遇魏国选相,吴起参与竞争,不料却败给了田文。吴起心里不服,暗暗等待时机。不久田文去世,公叔又捷足先登,吴起彻底失望,不免牢骚满腹,被人抓住把柄,魏武侯不再信任吴起。他只好再次跳槽,策马投奔楚国。

楚悼王求才若渴,任命他为宰相。吴起的治国之才得到尽情发挥。当时的楚国政治腐败,经济萎靡,国势岌岌可危。吴起果断实行变法,严明法令,打击权贵,积聚钱粮,整军备战,楚国的综合实力很快上升。“吴起变法”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吴起因此得罪了许多权贵,怨恨他的声音不绝于途。

周安王二十年,楚悼王驾崩,贵戚大臣没了顾忌,便一窝蜂地围攻吴起。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打算借此避开叛乱者的刀箭。但是,这些贵族仍射杀了吴起,还把他的尸体“肢解于楚”,吴起最终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9)

纵观吴起的一生,虽然算得上轰轰烈烈,但他先后出仕鲁、魏、楚三国,可谓三姓家奴。古人有言:德才兼备者是圣人,两样都缺者是愚人,德大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吴起才大于德,仍属小人之列。

三、王擢

王擢是匈奴屠各人,在后赵时多次与前凉交战,败多胜少。后赵武帝石虎去世后,王擢升任中郎将,然而石虎诸子为夺权自相残杀,中原大乱,各国趁势纷纷杀入中原。

东晋永和七年,石虎的养孙冉闵灭亡后赵,王擢成了冉魏的一员,次年七月,王擢遣使向东晋请降,任命为征西将军、秦州刺史。仅仅三个月后,王擢第二次背叛,向前燕投降,被前燕皇帝慕容俊任命为益州刺史。一个月后,王擢遭到前秦丞相苻雄的攻击,战败后逃奔到前凉,这是王擢的第三次背叛。王擢投靠前凉之后,前凉君主张重华不计前嫌,任命王擢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对其宠爱有加。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0)

永和九年,张重华令张弘、宋修等会合王擢率兵讨伐前秦,前秦皇帝苻健令四弟东海王苻雄和侄子平昌王卫苻菁率兵迎战,将前凉打败,张弘、宋修被俘,王擢逃到姑臧。三个月后,前凉卷土重来,张重华令王擢讨伐上邽,秦州各郡县纷纷响应,这一次前秦被打败,苻雄逃回长安。紧接着,张重华向东晋上疏,请求出兵协助讨伐前秦。晋穆帝司马聃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出兵,然而张重华却未等到这一天就驾鹤西去了。

永和十年,东晋权臣桓温开启了第一次北伐,出兵前秦。桓温首战告捷,俘获前秦荆州刺史郭敬,而王擢乘机攻打陈仓以接应桓温。次月,桓温在在蓝田大败前秦。五月,王擢攻下了陈仓,杀死前秦扶风内史毛难。但仅仅一个月后,东晋与前凉联军接连战败,苻雄在陈仓将司马勋、王擢击溃,司马勋逃奔汉中,王擢逃奔略阳。桓温的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1)

早在桓温率军入关时,王擢就向前凉君主、张重华的兄长张祚建议说,桓温善于用兵,志向难测,应加以防范。张祚因此担心王擢拥兵自重,背叛自己,于是就派人去刺杀王擢。结果,事情败露,张祚更加害怕,于是他以东伐为由大举出兵,实际上是想西退保全敦煌。不巧,此时桓温战败,正率领大军撤回,张祚担心此举会遭到桓温的攻击,于是马上下令停止行动。但在张祚眼里,王擢始终是心头大患,接着他派秦州刺史牛霸等率兵攻打王擢,王擢被打败。同年十一月,王擢率众投降前秦,苻健任命其为尚书。次年,王擢去世。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2)

王擢一生四次背叛,先后隶属五个王国,前赵、东晋、前燕、前凉、前秦,成为后人唾弃的对象。其实王擢屡次背主,实在是迫不得已,在东晋十六国的乱世时期,群雄四起,人人都想当皇帝。而张擢势单力薄,没有强大的靠山,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为了生存,只好不断地选择背叛,一次次寄人篱下。对于自己的性命而言,忠诚在王擢眼里明显是不值一提的。

四、孟达

孟达,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三国中又一位三姓家奴。

建安初年,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地投靠刘璋,成为一名参将。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派法正和孟达各带二千士兵前去迎接。在这时候,法正和孟达就背叛了刘璋投靠了刘备。刘备让两人的兵士归在一起,同归孟达指挥,让他驻守江陵。平定蜀地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3)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从秭归向北攻击房陵,房陵太守被孟达杀死。攻下房陵后,孟达继续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攻下,于是命刘封率军自汉中沿沔水南下,和孟达在上庸汇合。上庸太守投降后,刘封和孟达就驻军此地。关羽被围困在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出兵相助,刘封和孟达以边地刚刚依附为由,拒绝发兵。关羽兵败身亡,刘备对他们产生了怨恨。

不久,刘封和孟达不和,夺了孟达出行时的仪仗乐队。孟达既畏惧不去救援关羽之罪,又怨恨刘封对自己的排挤打压,于是就给刘备留书一封,率部投降了曹魏。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4)

孟达投降后,受到曹丕的重用,被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曹丕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

曹丕死后,和孟达交好的夏侯尚和桓阶先后去世,孟达觉得失了依靠,内心惶恐不安,又加上诸葛亮的引诱,孟达就准备叛魏归蜀。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申仪就将孟达的计划泄露。司马懿得知后,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调遣军队前往讨伐。

孟达以为,司马懿率军来伐,至少需要三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结果出乎意料,司马懿的大军八天就来到了上庸。这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司马懿兵围上庸城十六天,孟达部将开城投降,司马懿进城,孟达被杀。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5)

孟达和前面几人相比,背叛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危害很大。如果说,孟达背叛刘璋其作用还不彰显的话,那么后两次就是步步重大。孟达在刘璋所部,地位不高,刘璋部属背叛的很多,可以说不差孟达一个,但后两次就不一样了。孟达背叛刘备,不仅让刘备彻底失去了荆州,还间接导致了刘封的被杀。

最后,如果孟达叛魏成功,上庸再次回到蜀汉手中,诸葛亮夺取长安会多一条进攻路线,无论是收复襄阳还是直取洛阳,都会多一种用兵选择。也因此诸葛亮才会不计前嫌的想让孟达回归。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6)

不管怎么说,孟达先叛刘璋,后叛刘备,最后又想叛魏归汉,是当之无愧的三姓家奴。

五、侯景

侯景,南北朝时期著名叛将,历史上唯一的“宇宙大将军”。

侯景是北魏时期的山西朔州人,羯族,受边境彪悍民风的影响,他从小骨子里就带了不安分的因子。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侯景先是投靠了尔朱荣,尔朱荣被孝庄帝诱杀后,又投靠了高欢,被任命为定州刺史。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7)

侯景天生带有残疾,两条腿长短不一,但他善于骑射,作战悍勇,因此深受高欢器重。但高欢何许人也,早就知道侯景心术不正,自己尚且能压制住他,往后就难说,于是高欢在临终前嘱咐儿子高澄必须警惕侯景,“侯景狡猾多计,反复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高欢死后数日,侯景果然反叛。

高澄很快出兵讨伐侯景,侯景先是主动联系西魏,希望投效,但西魏的掌权人宇文泰也不是凡人,早就知道侯景奸诈反复,于是西魏表示中立,不想参与此事。北方待不下去,侯景只好向南跑路,请求梁武帝萧衍接纳自己,此时的梁武帝也想借助侯景的力量北伐,于是想也没想就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且还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8)

本来侯景是带着丰厚的嫁妆投靠萧衍的,“愿以十三州附梁”,但涡阳一战,侯景及梁军被高澄打得落花流水,梁军主帅萧渊明被俘,侯景仅率800余名残兵败将逃到梁朝境内的寿阳。

南梁朝中料定侯景不可靠的有识之士大有人在,比如尚书仆射谢举等人就坚决反对侯景入梁,但禁不住萧衍宠臣朱异的支持:“今若拒而不容,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于是萧衍便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

一开始,侯景并没有反心,因为他在梁朝待的很舒服,甚至舒服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待一名反复无常的降将,萧衍可以说仁至义尽,甚至义尽到迂腐。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19)

据《梁书》记载,侯景在寿阳旦有所取,朝廷一概满足。比如他要一万匹锦做军袍,萧衍照数发给,连简单算一下一万匹可以做多少件袍子都不用;南梁发给一万人的武器装备,他又嫌发的武器质量不过关,要求建康城中的工匠到寿阳去重造,萧衍也不拒绝。同时他还把寿阳城周边居民都招来当兵,还把百姓的女子配给他们,萧衍也是充耳不闻。

侯景就算待的再舒服,也架不住梁朝的“资兵又资粮”,本来侯景就“本性难移”,朝廷轻易的帮他武装,使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再度活跃起来。

公元548年,东魏和南梁议和。侯景知道后,担心他们会把自己当作交易的筹码,于是便派人假冒东魏使者,提出罢战条件:以叛徒侯景交换萧渊明。梁武帝也没甄别就答应了。这下子可惹恼了侯景,他立马叛变,跟南梁开打。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0)

然后就是历史上诡异的一幕,侯景居然凭着区区几千人马一路打进了建康城,俘虏了梁武帝萧衍还有他的太子萧纲。

史载,侯景带兵进宫与萧衍见面,双方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萧衍问:“渡江之初有多少人?”侯景答:“八千人”,“围宫城时有多少人?”答:“十万人”,“现在有多少人?”侯景傲慢地答道:“四海之内,有谁不是我的!”萧衍初见侯景时,神色不变,讲到这里,低下头再无言语。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1)

三年后,侯景被王僧辩和陈霸先联手所灭,他的双手被梁元帝萧绎砍下来送给了高洋,而他的头颅则被挂在江陵城示众。被他祸害的三吴百姓还不解恨,将他的肉全部割分食尽,就连被他霸占的溧阳公主也分了一块。最后他的尸骨还被烧成灰,被拿来就酒喝。

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侯景这个三姓家奴也算死得其所!

六、朱温

朱温,后梁开国皇帝,有“大唐刽子手”之称。

朱温出身于宋州,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家世为儒,祖信,父诚,皆以教授为业”。朱温长大后“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877年,朱温与二哥朱存一起参加黄巢起义,转战岭南。后来朱存战死,朱温则因功补为队长。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朱温招降了唐夏州节度使诸葛爽,被任命为行营都虞候,受命攻占邓州,俘刺史赵戒,阻扼了由荆襄北攻的唐军,稳定了新建的大齐政权。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2)

同年六月,朱温返回长安时,黄巢亲自到朱温营中劳军。七月,朱温被调到长安西面的兴平,抗击从邠、岐、夏等州调集的唐军,大获全胜;不久又在东渭桥一带大败唐将拓跋思恭、李孝昌等军。

882年,朱温与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对垒于河中府,朱温兵寡屡败,多次向黄巢求援均受阻于知左军事孟楷而未能送达黄巢,加上这时黄巢内部不稳军势受挫,朱温见势不妙,便杀监军使严实,以同州全境降于大唐,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3)

次年三月,唐廷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令其与各路唐军围攻长安。四月,黄巢退出长安,七月,朱温进入汴州。从此,汴州成为他的大本营。

后来宣武军又猛攻围困陈州的黄巢军,大小四十战,击败黄邺、尚让等部,解了陈州之围。

接着他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兵合一处,先击黄巢军于郾城,再击之于中牟,黄巢军大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等降于朱温。

由于追袭黄巢有功,885年九月,朱温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并加官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沛郡侯,食邑千户。半年后,又进封为吴兴郡王,食邑三千户。朱温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三大节度使之一。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4)

公元888年,唐昭宗即位,他对飞扬跋扈的宦官深恶痛绝,因此政事多访于宰臣而不让宦官插手。不久年轻气盛的昭宗又想诛杀当初拥立他即位的权宦杨复恭,不想被其提前得知,于是杨复恭联络他的三个义子——龙剑、武定、山南西道节度使公开谋反。

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实权节度使趁机拥护皇权,讨伐杨复恭,平叛之后顺便吞并了他的地盘,不久三人又因为地盘的问题相互攻伐,藩镇之祸愈演愈烈。

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次年初,与朱温关系密切的宰相崔胤与护驾都头孙德昭等杀刘季述,昭宗复位,进封朱温为东平王。同年十月,崔胤矫诏令朱温带兵赴京师,朱温乘机率兵7万由河中攻取同州、华州,兵临长安城。韩全诲等人劫持昭宗到凤翔投靠李茂贞。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5)

902年,朱温率军围攻凤翔,多次击败李茂贞。李茂贞无奈,于次年杀韩全诲等20人,与朱温议和,并交出唐昭宗。903年正月昭宗被朱温挟回长安,从此成了他的傀儡。

903年,朱温在营建洛阳宫室之余先杀宰相崔胤,随后逼迫昭宗迁都,“毀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为丘墟”。迁宫之时,无力自主的昭宗以何皇后尚在月子中请求延期几日,朱温怕迟留有变,便一改往日恭顺忠心的模样,恶狠狠的对信使说:“告诉皇上,一刻不许停留,即日出发。”当昭宗车驾行至华州时,善良无助的百姓夹道迎送,依然高呼万岁,昭宗哭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听闻此言,百姓哭声塞决于道,连绵四百多里,场景令人不忍卒睹!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6)

昭宗一行到陕州府时,朱温伺候内宴,何皇后亲自捧玉盆赐酒,宫人唱歌助兴。朱温也装作受宠若惊的样子要一饮而尽,他的谋士悄悄踩了他一脚,生性多疑的朱温乘机放下玉盆,大笑说自己醉了,扶着谋士的肩膀告辞而去。惊魂未定的朱温看到昭宗身边依然有宫人无数,待行至穀水时,便将随驾的宫人五百人借机除去。

昭宗迁都洛阳当年八月的一个深夜,在朱温的授意下,朱友谅、蒋玄晖、史太等百余兵将“突然”冲入后宫,诈称有紧急军务面奏,将唐昭宗弑杀。

第二天朱温以皇后之名诏令天下,称昭宗为裴淑妃和宦官李渐荣所害,然后立其九子、十三岁的辉王李祚为帝,是为唐哀帝。

907年,朱温先杀何太后,再逼李祚禅位,当起了大梁帝,近三百年的唐王朝正式覆灭。

真正三姓家奴的下场(九大三姓家奴谁是最强)(27)

除了上述七人,还有楚汉的英布、明末的吴三桂都是臭名昭著的“三姓家奴”,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反复无常,屡次叛变的人物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