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1)

王淦昌(1907.5.28一1998.12.10),江苏常熟人。4岁、13岁时,父母先后去世,自小立下“精忠报国”志向的王淦昌刻苦学习,先读私塾,1915年转入太仓沙溪小学,四年后随亲戚赴上海,就读浦东中学。

自2020年7月10日,苏州科学家日设立以来,苏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苏州”将继续给大家带来苏州院士系列。从苏州院士故事,读懂苏州。

01.

1929年,王淦昌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期间受到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等指导和赏识。1930年,考取官费留学生,赴德国柏林大学,进入德国最著名的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性物理研究室,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至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61年至1978年,回国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副院长,参与领导核武器研制工作。1978年至1982年,任二机部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1982年,任二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历任九三学社常委,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2)

1928年王淦昌在清华大学校园

在7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王淦昌始终活跃在科学前沿,取得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3年至1956年,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59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和苏联巴索夫院士同时提出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前列。1984年,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曾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爆轰试验、固体炸药工艺研究和新型炸药研制,以及射线测验和脉冲中子测验方面,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问题。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3)

王淦昌(左一)在苏联工作时的情形

02.

王淦昌既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具有高风亮节的模范。抗战时期,王淦昌积极宣传抗日,募捐废铜铁,帮助政府制造枪炮。1960年底,王淦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满回国前,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捐献了4年积蓄14万卢布。1982年,因为早年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淦昌把奖金全部捐赠给原子能研究所职工子弟中学,作为奖学金。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4)

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

在核试验基地

1983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欧洲也有“尤里卡”计划,在世界上产生震动。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王淦昌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在同年3月联名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此建议受到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求出发,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从此,中国踏上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863”计划的影响极其深远。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5)

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前排左起: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王大珩,后排:朱丽兰、宋健、丁衡高、朱光亚

由于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王淦昌曾荣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2年5月28日,王淦昌95周年诞辰之际,为纪念这位科学巨匠,常熟市支塘中学更名为“王淦昌中学”。2003年9月17日,国家天文台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以表彰王淦昌在核物理、宇宙线、粒子物理研究以及核武器研制中的杰出贡献。2004年10月,《王淦昌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分为6卷,包括学术论文、专著、讲话、书信以及向中央部委提出的建议、意见等,这是王淦昌留给后人的宝贵科学文献。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6)

原子能院内王淦昌铜像

END

王淦昌同个时代的科学家(王淦昌核弹先驱)(7)

文章来源:《苏州院士》

编辑:文刀

科普苏州

ID: kepusuzhou

科普苏州Q3:94803309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