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讲解教程(认识认识琵琶)

琵琶讲解教程(认识认识琵琶)(1)

琵琶是一种传统弹拨乐器,可以弹奏音乐,与枇杷读音相近,而枇杷是一种水果,其果皮表面覆盖着细小的绒毛,枇杷的花期在每年的十月份到十二月份,适合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在养护过程中需要提供为枇杷提供全天的光照,才能使其生长茂盛。

琵琶凭其细腻入耳的音色,成为古代中国乐曲演奏的重头戏。一曲暂歇,声尤不绝。从古至今,演奏琵琶的人不少,但它是何年何月出现在中原大地上的,却少有人知。

入夏之日,骄阳似火,午后喘息片刻,某甲将平日里击鼓之器,名曰鼗鼓,张上肠弦,嘣嘣嘣,苦中作乐。是谓绷鼓张弦,此乃琵琶的雏形,称“弦鼗”。

细君临走前想带走一件乐器聊以慰藉,长路漫漫,马儿作伴,为适应马上奏乐,又参考了弦鼗和琴瑟等乐器制成了后世所谓的“秦汉子”,“秦琵琶”。

你没看错,就是枇杷,因为从晋代以后,才从琴、瑟等字创造了琵琶两个新字。

在魏晋时期那种纷乱杂陈、群魔乱舞的年代,偏有一股清流,别人炫富特意在院外晾晒绫罗绸缎,他却用竹竿挑个围裙,这正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

如此之人必然与当时之事格格不入,他寄情药酒,任达旷放,加上其祖父阮瑀就善音律,常鼓琴抚弦而歌。叔父阮籍更有琴曲酒狂癫世之作,这大好的音乐基因造就了阮咸不仅善于弹琴移调,且亲自动手丰肥此器。

此时秦琵琶已制作考究,取丹泽北部之嘉桐,于每年春日裁三尺五寸,张柞蚕丝四弦,加以刻饰流离,阮咸仍嫌其发音纤柔,无法诉尽生平志,经其对音箱和弦柱改良后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阮。

阮咸躲在竹林里弹着琴,两耳不闻窗外事,殊不知在千里之外,由于连年战乱,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琵琶的真身正从张骞开启的丝绸之路上随着胡乐呼啸而来。

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现世之琵琶,最早是源于波斯。它是至少在公元前就已经流行于中亚、伊朗或波斯等地区的一种琉特琴,它是印度乌德琴、琵琶和也门卡恩布琴的鼻祖。

波斯传入新疆后,形成当地的龟兹乐,后沿着天山北麓、南麓地区随着战争、民族迁徙一路到了中原地带,与当地音乐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被称为胡乐,主奏乐器就叫胡琵琶。

从北齐天子聘胡女为后到士大夫以弹胡琵琶为时尚,再到黎民百姓,都送礼只送胡琵琶。就连隋唐宫廷乐师考核聘任,皆以胡乐风格的坐部伎、立部伎为荣,不达标的则去演奏雅乐,也就是本土的琵琶乐。

有长安大街多日未雨,人们竟以弹琵琶求雨,长安大街东市西市各请高人,长安庄严寺的和尚段善本,着女装,戴假发,在长安大街西市彩楼上一曲移调的新翻《羽调六幺》,折服众生,传为佳话。

胡琵琶就是它自西域远道而来,那里多为畜牧狩猎、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在马上奏乐。为了保持稳定,避免骑行项还是五弦曲项、直项,这些胡琵琶一直都是横抱,或稍斜向下,以左手之腕力承担乐器部分重量。

到了国力昌盛,天下太平的大唐王朝,起初多为宫廷之乐, 随着演奏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小琵琶颈部对左手的压力,演奏者们更多的解放左手。于是斜上方抱持的姿势逐渐普及开来,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所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琵琶已经是斜上方抱持。

后来技艺高超的琵琶演奏家越来越多, 为了充分发挥左手技巧和右手表现力,增加了琵琶的琴柱,使得左手有了更大幅度的演奏区域,由此琵琶彻底站起来了,呈竖抱演奏,弹琵琶的拨子也以指弹取代,被称为搊琵琶。

长安庄严寺的段善本和尚不仅善于扮女装搏头彩,还用皮弦代替了丝弦,练就一套新内功,据说 声如风雷,他人不能成声。

此外,其他演奏家也开始增加琵琶的品柱,扩宽了琵琶的音域,以适用于更多音乐的合奏和伴奏,在形制和技法上也是尽心探求,务使彰明。

宋元以后,随着曲艺音乐的发展,琵琶快速的和民间音乐结合,大江南北市井僻巷,随处可见琵琶身影,成为了民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到了明清,则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器乐合奏,在北方以弦索十三套为代表,在南方以江南丝竹、弹词为魁首,琵琶在民族器乐中异彩纷呈现。

听一段琵琶,喝一杯热茶,悠着点悠着点………

琵琶讲解教程(认识认识琵琶)(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