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本人《春江花月夜》系列的02篇文章,本期主题是:人月共存的惊人一问

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1)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前面诗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中〝海潮〞象征音信,多与君情妾心相连。〝江流宛转绕芳甸〞,江流的【曲折宛转】让人自然会联想到深闺情思的宛转轻妙,这也与后面的诗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遥相呼映。

明月清辉无处不在,遍布了整个空间,整个天地都被一片白茫茫的如霜月色所浸染。处在天地之间形单影只的渺小的生命个体,自然也被如练月华所净化。蒋勋老师在一次电视访谈解读《春江花月夜》时,将此处月色的空灵与佛家的〝四大皆空〞联系在了一起。有人据此说蒋老师在穿凿附会,请看唐代鲍溶《赠僧戒休 》〝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足以证明蒋老师并非是信口开河。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霁色冷光之下浅行静思后的一抹骚动留白,用飞白技法对浩瀚宇宙与人生前路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南宋状元词人张孝祥曾在经过洞庭湖金沙堆时,无意间领略到了心仪已久的〝四美月色〞。他受了《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的空灵意境的启发,创作出了〝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词句。

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2)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浩浩长空之中的这轮孤月,在霁色冷光的映射下,将袭人的寒意也传输到了张若虚的襟袖。张若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与孤月进行全方位对照,这轮孤月尚且还有波光粼粼的江面作为依托,而诗人张若虚自己的依托和终极关怀又在哪里呢?明月清辉又是如何引领张若虚走出扑朔迷离而又万端无绪的前路呢?

〝江天一色无纤尘〞,江天一色澄澈透明,这里不动声色地引用了《世说新语》里的一则故事――〝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司马太傅指司马道子,这则故事中他有给自己立人设充当〝道德爹〞之嫌。不过张若虚借司马道子的这则故事,表示他的内心就像月色一样一尘不染。

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3)

这轮分外皎洁的孤月高高地悬挂于浩浩长空,越发显得神秘莫测。张若虚接下来穿越浩瀚时空,发出了对宇宙本源的探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哪个人在江畔第一次见到了月亮,江边的月亮到底是哪一年第一次将清辉洒向了人间?到底先有月亮还是先有人类这个惊人一问,在对宇宙本源探问与摸索的同时,又赋予了对人类进化的深深思考。

张若虚有关〝人月共存〞的惊人一问前承屈原的《天问》,后启李白和苏轼等人对人月共存这个古老话题的追寻与探问。如北宋黄裳〝今月亭亭曾照古,古人问月今何处〞;南宋〝问月从何来,天梯几何级〞;南宋白玉蟾〝留天且莫放天归,问天明月来几时。青天推月上云表,使我对月自问之〞;南宋吕江〝不知明月几时有,如此清风良夜何〞;清代纳兰性德《琵琶仙》〝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4)

在一片霁色冷光之下,张若虚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芳情与冶思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浩浩长空只此一轮的孤月,没有在一片凄清与冷寂中称孤道寡,而是悄无声息地见证了人类一代又一代更迭绵延、生生不息的全部变换过程。亘古不变的孤月,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类似的探问还有唐代卢纶笔下:〝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也作度/世)人〞。〝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待〞体现了这轮孤月对宇宙苍生的人文关怀,张若虚以哀而不伤的笔调,对这个惊人一问抱以渊默的微笑。

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5)

人生的短暂是变,自然的永恒是不变。这种变与不变的哲理,影响了赵嘏到作《江楼感旧》。〝同来玩月人何处〞是变,〝风景依稀似去年〞是不变。它也影响了范成大创作《横塘》,〝石桥朱塔两依然〞是不变,〝年年送客横塘路〞是变。它还影响了杨慎创作《临江仙》(《三国演义》开卷词),〝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人事与时空的变与不变,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明月与江水之间的相互依存,存有〝母子〞辨证法。任何事物都无从取代,而人类只能一代又一代按部就班地扮演见证者的角色。长江之水奔腾远去,诗人张若虚的芳情冶思,也不知不觉地随着汤汤江水绵延到千里万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人月共存〞的古老话题,诗仙李白在《把酒问月歌》中做出了诠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手法),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明月照边关〞自秦汉时期便由来已久,〝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当下的人世感伤,颇有些〝今人(唐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时的戍边之人)〞的意蕴。明代唐伯虎在《把酒对月歌》中紧随李白的脚步,将人月共存的惊人一问做了进一步诠释――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只因你在此山中唯美的诗句 何处春江无月明(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