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7辑《艺苑杂谈》(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作 者: 郭景斌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

县梆子团在前后存续的17年间,队伍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一批批演艺出色、深得观众喜爱的演员脱颖而出。他们为繁荣山区戏剧事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付出过很多心血,功不可没。但因相隔时间久远,已很难做到对每个演员都一一记载了,故本卷仅据个人印象,结合当事人的口述资料,对所能记起的演职员进行简单记述。排列先后大致以入团早晚为序。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2)

王福恩

1927年5月生,河北霸县人。1954年入北京市金镶钻河北梆子剧团,1956年调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继而随团调玉田县、唐山市和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1982年5月退休返籍,艺龄49年,团龄17年,为县梆子团中元老派演员。他自幼学戏,工三花脸,功底很深,其它行当也颇通晓。为人诚实,心直口快,只字不识,所会戏文全靠耳听心记。1958年曾因言语不慎被打成“右派”,“文革”开始后又被划为“黑帮”“铁杆右派”遭到审查和批斗。其间,后背曾被人缝上一块白布,上写“黑帮分子”“反党分子”“铁杆右派”,经常被红卫兵拳脚相加。一次,一个红卫兵要他背诵“老三篇”,只字不识的他当然背不下来,结果挨了一顿胖揍,事后经人告诉才知道“老三篇”就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的合称。当时剧团里有13个“有问题”的人,他是受冲击最严重的一个。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3)

董玉林

1927年8月生,河北雄县人,原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导演,河北戏剧家协会会员,文艺十级。幼年拜师钟宝善,1952年参加天津市移风河北梆子剧团,工文武小生。1954年进北京市金镶钻河北梆子剧团。1956年入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期间曾参加过天津市导演培训班,毕业后任剧团专职导演。1958年被保送到中央在抚宁开办的艺术大学创作系学习,结业后回迁西县梆子团任编导室主任。曾导演过《柳毅传书》《刘介梅》《还我台湾》《双蝴蝶》《红楼梦》《春草闯堂》《夺印》《朝阳沟》《潘杨讼》《宝莲灯》《杨门女将》《奇袭白虎团》《霓虹灯下的哨兵》《小二黑结婚》《雷锋与红领巾》《青天吏》等20余出剧目。改编并导演的连本戏有《济公传》《狸猫换太子》《王华买父》等。创作并导演的剧目有《如姬夫人》《虎丘山》《紫金镯》《椰林烽火》《临津江的战斗》《幸福之花》《戚继光》等。其中,《宝莲灯》《杨门女将》《青天吏》等剧目曾长演不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红卫兵划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贩卖资产阶级黑货的大经理”,遭到审查和批斗,一直审查到1967年4月县梆子团第一次解散,是当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13个演职人员中解放最晚的一个。关禁审查期间工资扣发,每月只给12元生活费。1972年3月恢复剧团后继续担任编导,直至1984年7月退休。现居迁西县照燕洲村。

谢宏义

出生年月不详,河北南宫人。自幼学艺,习老生,出师后为黑子老生,嗓音宽厚,吐字清晰,做功规范精准。饰演的主要角色有《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走雪山》中的曹富、《辕门斩子》中的八贤王、《打金枝》中的唐王,为剧团早期演员。1967年4月县梆子团第一次解散后回原籍,后未再回迁西。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4)

刘桂珍

女,1944年11月生,河北玉田人。因家庭生活拮据,1958年高小未读完便考入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后随团转入唐山市梆子团、唐山专区梆子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从艺伊始,拜师王福恩,习靠架刀马旦。因刻苦好学,深懂“玉不琢不成器,功不深难学戏”的道理,加之有一定的艺术天分,17岁即崭露头角,首次登台饰演《三关排宴》中的北国公主受到普遍好评。扮相英俊潇洒,嗓音宽厚宏亮。饰演的主要角色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杨八姐游春》中的杨八姐、《佘赛花》中的佘赛花、《杨排风》中的杨排风、《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1984年5月离团,调县经委。团龄12年。现居迁西县城关。

金世波

1927年5月生,天津蓟县人,出身艺术世家,自幼随父在北京京剧院作乐队成员,工挠钹。后被请到唐山地区评剧团,1962年9月随团到迁西。其父曾给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打鼓。因自小受父辈影响,学艺刻苦,求知若渴,造诣极深,在剧团中颇受敬重。来迁西后,北京京剧院又多次前来请他,他都没有答应,一直干到1982年退休,后返回原籍。团龄15年,为剧团中老字辈职员。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5)

陈章富

又名陈志,1947年5月生,河北文安人。9岁入梨园拜师学艺,工武丑。1958年4月入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1960年随团转到唐山市河北梆子剧团,1961年5月随团调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1967年4月迁西县梆子团第一次解散后调廊坊市河北梆子剧团,1972年3月迁西县梆子团恢复时又被招回。1984年7月迁西县梆子团再次解散后调迁西县物资局,直至退休。团龄15年。现已返回原籍。从艺40年一直主演武戏丑角。他身材瘦小,武功极佳,翻、转、腾、挪、运、展,利落到位,有“猴子”之雅称。曾主演《宝莲灯》中的少年沉香、《呼延庆打擂》中的呼延庆、《火焰山》中的孙悟空、《闹龙宫》中的孙悟空、《秦英征西》中的秦英,所演角色无不博得观众喝彩。当年唱戏时,其本名知者甚少,但“猴子”大名远扬,为县梆子团中颇有影响的演员。

高胜山

1941年12月生,山东陵县人,出身武术世家。7岁从艺,随山东临沂县“星光三大块”〔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剧团学习,工武生。1956年入唐山杂技团,1957年入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他功底深厚,动作干净利落,倒翻高度可达2米。饰演的主要角色有《五虎夺昆仑》中的五虎之一、《水帘洞》中的孙悟空、《收秦明》中的秦明、《花蝴蝶》中的蒋志云、《挡马》中的焦光普、《三岔口》中的刘立华。他事业心强,戏德高尚。1977年4月上旬剧团应邀去旧城公社演出,和往常一样,这次演出动用的交通工具仍是小双轮车。当他拉车进公社大院时不小心碰到了墙角上,左手小指撞开一个大口子,换了几次纱布才把血止住,但他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依旧没事一样忙活舞台布置。下午演的是《渡口》,这是一出独幕折子戏,主要表现的是一个小姑娘生性机警,遇事不慌,在渡口与企图搞破坏的坏分子周旋,最后在父亲的协助下终将坏分子制服的情节。剧中,父亲〔武生〕由赵志军饰演,女儿〔刀马旦〕由高凤英饰演,坏分子〔武生〕由高胜山饰演。上演前有人劝他休息,可他仍坚持上场。当演到捉拿坏分子一节时,他带着伤以右手做单手翻和空翻,顺利地把戏演完,给当时的武打场面平添了几分精彩。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6)

郝文英

出生年月不详,河北安新人,自幼学艺,工武行。1956年4月入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入迁西县,为元老派演员,县梆子团有名的大武生。饰演的主要角色有《挑滑车》中的高冲、《伐子都》中的子都。《伐子都》是穿大靠服饰的武生戏,也叫靠架戏,极为难演,但他做打精熟,身架厚重,把子都的威武形象表现得极其逼真。他饰演《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81年秋离团。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7)

王杏林

出生年月不详,保定博野人。10岁从艺,工武生,功底扎实,做功甚佳。成名角色有《界排关》中的罗成、《三岔口》中的任堂会。1957年入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后随团调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唐山市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随团调迁西县。1967年4月剧团解散时回原籍,1972年3月剧团恢复时回团,1980年离团。为剧团早期演员,团龄14年。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8)

王艳苓

女,出生年月不详,北京通州人。自幼从艺,工青衣,嗓音圆润清亮,做功沉稳到位,颇受观众欢迎。成名角色有《三娘教子》中的三娘、《牧羊圈》中的赵君棠、《三上轿》中的李十娘。与丈夫王杏林同时加入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属剧团早期演员,团龄14年。

闫景花

女,出生年月不详,保定文安人,自幼学艺,工青衣、花旦,技艺精湛,做功规范,嗓音清亮,音域宽广〔有人说,论音域,她堪居剧团之首〕。饰演过的主要角色有《蝴蝶杯》中的胡凤莲、《陈三两》中的陈三两、《三上轿》中的李十娘。原为省跃进河北梆子剧团演员,1961年来唐山协助演出,之后留在了唐山。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为剧团早期演员,团龄6年。

黎丽华

女,出生年月不详,天津人,盖叫天〔步兰云〕儿媳。自幼步入戏剧界,初在天津市戏院从师学艺,工刀马、花旦。唱腔脱俗,功底扎实,路宽活儿全,在《蝴蝶杯》〔饰胡凤莲〕、《铁流战士》〔饰向华〕和《挡马》〔饰杨八姐〕等剧目中均有出色表现。1972年入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一直担当主演。1984年7月剧团解散时调迁西县粮食局,退休后回原籍。团龄13年。

白士俊

1935年6月生,儿时起即在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从艺,后转入唐山评剧团。1971年到迁西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执教,1972年随队编入县梆子团,工净行,唱功深厚,做功扎实,深受观众喜爱。饰演过的主要角色有《龙江颂》中的大队长、《红灯记》中的鸠山、《苗岭风雷》中的苗王等。因生性好强,自小练功刻苦,成年后又不知体恤自己,年届四十就累出了心脏病。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9)

1980年剧团在新集演出时赶来看戏的观众(郭景斌提供)

患病期间从未修养过,一直带病坚持演出。1980年剧团去新集演出,当时他正在床上躺着,病情十分严重,团长不忍心叫他去,可当他听说剧团已装车前去演出时,爬起来就追,硬是坚持了7天演出。期间,他像往常一样上舞台、回宿舍,由宿舍去舞台,只是比以前揉抚胸部的动作明显增多了。演出结束后倒下了,半年后去世,那一年他只有45岁。在县梆子团里被称作“硬汉子”。

何仿瑞

女,1939年9月生,河北蠡县人,14岁从艺,工青衣。她求知若渴,学艺刻苦,功底深厚,艺业精深,属不可多得的演艺人才。1972年3月编入县梆子团,饰演的主要角色有《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此一角色曾得上海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亲授〕、《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王宝钏》中的王宝钏、《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嗓音清亮甜润,刻画人物细腻,很受观众推崇,在河北省戏曲界享有很高威望。1981年秋离团,现居唐山市。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0)

李小凤

女,1956年2月生,河北省迁西县人。1971年入迁西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3月参加县梆子团,工青衣、花旦。扮相俊俏,身段优美,嗓音圆润,唱腔清脆,饰演的主要角色有《窦娥冤》中的窦娥、《蝴蝶杯》中的胡凤莲、《打金枝》中的金枝、《王宝钏》中的王宝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窦娥冤》为其代表剧目。她生性聪颖,学艺刻苦,悟性极强,入戏很快,戏路颇宽,入团不久即崭露头角,成为剧团主要演员。1974年下半年一个偶然机会,唐山地区戏校的刘慧芹老师发现了她,准备选送她去深造,可她硬是舍不得离开剧团。同年,38军招文艺兵,部队文工团的老师也相中了她,要她应征入伍,和上次一样,她还是婉言回绝了。1980年1月4日,《唐山劳动日报》三版头条曾以《戏坛新秀》为题报道过她的事迹。1984年7月剧团解散时调县二中,后又调县文化馆,继续从事群艺工作。

王素兰

女,出生年月不详,河北河间人,毕业于河北艺术学校。1972年3月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恢复时入团,工旦角,扮相俊俏,唱功极佳。饰演的主要角色有《蝴蝶杯》中的胡凤莲、《杜鹃山》中的柯湘、《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海岛女民兵》中的女队长。演技深得观众赏识,属河北省戏剧界有影响的演员。1984年剧团解散时离团,团龄13年。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1)

赵连英

女,出生年月不详,天津蓟县人。10岁从艺,工刀马旦。她爱岗敬业,练功刻苦,基本功扎实,颇受同行及观众赏识。她戏路很宽,扮演的角色几乎无戏不有。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在传统戏《胡延庆打擂》中饰演的卢凤英、《宝莲灯》中饰演的三圣母、《喜荣归》中饰演的崔秀英。为剧团主要演员,团龄12年。

姜敬昌

廊坊霸县杨庄村人,1936年12月生。8岁上学,12岁退学回乡学戏,1957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天津复兴河北梆子剧团、内蒙古戏曲剧院梆子团、饶阳河北梆子剧团、廊坊市河北梆子剧团担当主演,1982年9月调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因属科班出身,功底非常扎实,调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后虽只演了三出戏,但场场赢得喝彩。此三出戏是《寇准背靴》〔饰寇准〕、《花烛恨》〔饰王大人〕、《薛刚反唐》〔饰徐策〕。当时正逢县梆子团渐入低谷,此三出戏的上演使剧团一下子活跃起来。跑棚演出时四里八村的人闻风传告,争相观看;走剧场时观众座无虚席,满堂喝彩,连剧团业务都明显感觉台口好安排了。他的嗓子并不是太好,但他得周信芳的弟子沈金波亲授,注重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表演略带麒派特色;唱腔极富情感,挺拔苍劲,气出丹田;咬字顿挫有致,念白清晰,讲究喷口,尤其吐字收声和润腔之技非一般演员所能企及。表演时身段活脱,做功沉稳,准确生动,洗练顺畅,有难得的张扬气势,感染力极强,膛蟒、摔袖、抖髯、颤翅等功夫极为到家,全无程式化的卖弄,这一点在饰演《徐策跑城》中的徐策时表现尤为充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英才。1984年7月县梆子团解散时调迁西县进校,1985年10月突发半身不遂病休,1986年5月退休回原籍,2009年4月病逝,享年73岁。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2)

王占亮

出生年月不详,河北省文安县兴隆宫村人。12岁学戏,初在北京市金镶钻河北梆子剧团从艺,行当为小生、架子生、老生、胡生,嗓音洪亮,浑身有戏,能文能武,戏路颇宽。饰演的角色主要有《宝莲灯》中的胡生刘彦昌、《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胡生杨六郎、《王宝钏》中的胡生薛平贵、《蝴蝶杯》中的小生田玉川〔有时也扮演田玉川之父胡生田云山〕、《十五贯》中的胡生匡忠、现代戏《朝阳沟》中的拴保、《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等,是不可多得的全才演员,在河北省戏曲界享有盛誉,为当时剧团里的台柱子。他从艺严谨,虽为名角,但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一次演出之后,一位同团职员对他说:“王老师,你在台词中有一个字的读音好像不准确。”他一听,急切地问:“哪个字?”那位职员说:“就是‘他’字。你在念白中总把tā念成tǎ,保定味忒浓,我觉得还是应该说普通话。”他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上前握住这位职员的手说:“对,对对,你提得非常好。”果然,以后登台演出时再未听他把tā念成tǎ了。除了担负演出任务,他还担任过演出队队长。1976年1月明确为剧团副团长,直至1982年离团去蓟县。在县梆子团供职17年,属元老派演员。2000年病逝。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3)

何显威

1942年7月生,河北蠡县人。14岁入河北职业艺术学院深造,是县梆子团唯一国家公立戏剧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曾得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老先生的亲授。1960年代在省河北梆子剧院期间,曾拜“尚小云班”表演艺术家时荣章先生为师,曾与溪小伯、裴艳玲、张惠云、田春鸟等著名艺术家同台多次为中央首长演出。最早工老生,后工花、丑行,主要扮演的角色有《十五贯》中的娄阿鼠、《陈三两》中的魏鹏、《杜十娘》中的李甲、《金玉奴》中的金松、《三女抢板》中的贺三郎、《杜鹃山》中的温其久、《沙家浜》中的刁德一、《海岛女民兵》中的龙二狗、《蝴蝶杯》中的卢世宽等。他以演丑角闻名,特别是塑造的娄阿鼠,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为山区老幼所熟知。1968至1969年间,他主办了两期全县各村剧团演员参加的戏剧表演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1978年,唐山地区文化局举办为期40天的文化馆群艺干部评剧艺术学习班,他曾任教学组长,很得评剧表演艺术家洪影的认可。出于对戏剧事业的挚爱,县梆子团第二次解散后曾一度个人组建剧团,活跃在广大农村。2002年退休后仍从事戏剧演出活动,为各地剧团搭桥引路,帮助艺术表演团体开展演出活动。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时曾任演出队队长、共青团书记等职,1972年3月任剧团副团长,1975年调县文教局文化股,1983年再任剧团副团长,任期至1984年剧团解散。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4)

孙丽云

女,1946年1月生,河北玉田人。1958年考入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1960年随团调唐山市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拜剧团副团长盖叫天为师,习须生、小生。扮相端庄,作戏沉稳,嗓音宏亮,先后饰演过《王宝钏》中的薛平贵、《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打金枝》中的唐王、《红灯记》中的李奶奶、《龙江颂》中的盼水妈、《铁流战士》中的向华、《宝莲灯》中的刘彦昌等30多个角色。历任演出队队长、团支部委员、副团长等职。1984年5月调县体委,1996年退休,现居迁西县城关。

王淑芳

女,1936年2月生,保定满城人。1953年从艺,始习旦角,后工青衣。1958年到玉田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1967年4月剧团第一次解散后随丈夫王德顺去兴隆县某剧团,1978年返回迁西,1982年5月退休。她造诣精深,唱做俱佳,曾在《王宝钏》中饰演过王宝钏、《三娘教子》中饰演过三娘、《胡延庆打擂》中饰演过胡母,很受观众称赞。现居迁西县城关。

王留群

1956年12月生,保定雄县人。1972年1月入县梆子团,工武戏,亦通丑行,曾担任过武戏队长。身段标准,武功高超,翻跃腾挪干净利落,倒翻可达2米,表演丑行功夫到位,为武戏群英之首。在《十五贯》、《窦娥冤》中饰演的娄阿鼠、张驴儿非常成功,能将“腰包”〔腰围白色围裙的三花脸〕的奸、巧、猾三大突出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受同行认可,并因此名闻乡里、红极一时。现居迁西县城关。

张小燕

女,1959年2月生,迁西县南团汀人。12岁上小学时被县文教局抽调集训,参加地区举办的“金秋板栗颂”会演,由于表现出众,会演结束后被县梆子团留用,专习曲艺,直到成为一名优秀演员。剧团分成两个队时她是主演,所通剧目较多,技艺全面,为下乡演出时的重要演员。1984年7月被分配到三屯营瓷板厂,后调入县文化馆,直至退休。现居迁西县城关。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5)

罗小飞

1956年8月生,迁西县兴城镇台头村人,曾任县实小教师。因有美术特长,1975年3月经县文化馆副馆长关真全介绍调入剧团。他勤奋好学,业务过硬,场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业内人评论他是不可多得的艺业人才。1980年5月剧团在承德剧场演出,第二天晚上要演《蝴蝶杯》。事前团长赵乃章找他说:“《蝴蝶杯》这出戏原来的景片太老了,画面效果不好。明天晚上承德市委市政府领导、市文化局领导以及咱们的老局长吴振兴都要临场观看,你必须提前把景片换新的。”罗小飞接到任务后把原景片仔细看了一阵,觉得景片尽管不算太老,但构图不是很理想,可又认不准具体差在哪儿。冥思苦想中突然眼前一亮,想起昨天游览的水心榭。几经对照,发现原来景片的毛病是:具象不协调,缺少整体美。于是,他又到水心榭池边对着实景仔细揣摩,最终拿出了一个满意的草图,回去后关起门扎在屋子里精心绘制起来,完成后拿给赵团长审查,赵团长很满意。晚上演出开始,随着音乐声起,顶灯慢慢熄灭,景灯强度徐徐增大,观众眼前立现一域世外仙境:近处岸柳戏蝶,渔翁垂钓;湖中波光涟漪,芙蓉吐艳;远处亭榭掩映,山峦飘霭。台下观众恍如置身其间,心旷神怡,立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开头已是先声夺人。演出结束,大幕落下又徐徐拉开,各级领导一齐登台表示祝贺。其间,他们特别提到了制景水平的高超,说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蝴蝶杯》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承德”。送走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6)

剧团在承德演出时老局长吴振兴(2排左6)前去看望并与演职员合影留念(孙丽云提供)

了市领导,剧团召开全体会。本来会议只有两项内容:一是吴振兴局长慰问讲话,二是王占亮传达省艺术家会议精神。可是,赵乃章团长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会议伊始先把罗小飞表扬了一通,等吴局长、王占亮讲完,又把话题转到了罗小飞为剧团办的这件风光事儿上。他说:“省里的会议精神,就是要成名艺术家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唱好自己的戏,齐心协力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青年演员怎么办?就是要刻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资本,像罗小飞那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那整个剧团的工作不就上去了么?咱们大家都要鼓起劲,来真格的,干风光事,为剧团添光彩,为剧团壮声威。”1981年6月,因工作需要,罗小飞由剧团调去县一中专事美术教学。现居迁西县城关。

齐振林

1948年10月生,迁西县潵河桥镇一村人。1981年5月从县文化馆美术服务部调到县剧团任美工,负责舞台背景设计、绘制、布置等事项。业务纯熟,为人忠厚,事业心强,是舞台队的骨干。因当时剧团美工少,没有替手换脚的,所以每有演出必须场场盯班守岗。1982年9月下旬在迁安演出时闹起痢疾,腹痛剧烈,但一直坚持跟班作业,几顿饭没吃也没影响工作。迁安演出完毕后剧团又前往遵化,途中团领导将他强行送往县医院检查,结果为小肠坏死,但医治已晚,两天后病逝,年仅34岁。

定州河北梆子剧团秦英征西(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17)

王德顺

1936年2月生,河北保定满城人。10岁从艺,工老生,后因“倒仓”〔嗓子变音〕改习武戏。初在满城剧团,1958年到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到迁西县。1967年县梆子团解散后与妻子王淑芳一起去往兴隆县某剧团,1978年4月又被接回迁西。他多才多艺,既精于表演,又通锣鼓经,以传带学员为主职,兼做导演,工作兢兢业业,从艺四十八年培养学员近百人,为剧团造就了很多后续人才。《佘赛花》为其导演的代表剧作。1982年3月任副团长,分管演员及演出工作。1984年7月剧团解散时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定居迁西县城关,2002年11月病逝。

温馨提示:尊重原创 远离抄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