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阐述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用器在历史沿革中如何变化)

博物馆一向妙趣横生,在那里,我们能看到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诸多宝藏,令人为之惊叹。看到书名,本以为是盛放法律相关物品的博物馆介绍,开始阅读才发现这并不是实体博物馆,而是与法律相关的物品沿革史,不过内容确实够丰富,称得上是一个小型线上博物馆。

法律和我们现在息息相关,去查查资料,就会发现正式法律诞生并不算久远。鸿蒙初辟,新中国首部法律于1950年5月1日诞生,彼时首都20多万群众参加了庆祝劳动节的游行,伴随着激昂的口号、飘扬的红旗,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么以前的法律形态究竟如何?曾经富含法律内涵的器具又有哪些呢?书中都一一介绍了。

简单阐述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用器在历史沿革中如何变化)(1)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有点后悔,主要是他太扫盲了!!!书里澄清了很多人们常有的误区和印象——许多物品和行为是在影视剧里面常常出现的,人们因此有了固有印象。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感觉已经不能愉快地看电视了(知识之痛)。

首先就是尚方宝剑、丹书铁券等等。看电视的时候,每当看到主角拿出这些宝物,坏人震惊的眼珠都掉出来,我也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快搞他!快代表正义惩罚他!然而,事实上

刘邦以丹书铁券赐予臣下毕竟不是真心希望这些“迹汉功臣”成为法外权贵,而是借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一旦这些功臣真的行违法乱纪甚至谋逆之事,皇权之下自然没有罪臣容身之处,故而丹书铁券虽是“契约”,但更象征着帝王权力。‍

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才是真正的意志。即使真的有人被赋予了特权,也并不一定能如期发生效用,反而会促进家族的灭亡。这种特权的发放更像是一种象征,意味着这个家族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顺理成章地,可能会对帝王造成很大的威胁。常说“伴君如伴虎”,一旦统治者感受到威胁,数百块免死金牌都宛如废铁。意识到这个看似荣耀的特权背后蕴含着的悲剧蕴味,突然觉得悲伤……

再有就是击鼓鸣冤。影视剧里击鼓鸣冤十分常见。平民百姓跑到县衙门,拿起鼓锤敲击,就可以要求面见知县。一直觉得这种上访方式快捷且有效,毕竟是直接跟最大的领导面对面交谈。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击鼓鸣冤虽在历史上是真的,但却是设在京城天子脚下,而县衙的鼓往往是一种上下班的标志。

简单阐述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用器在历史沿革中如何变化)(2)

‍古代衙门门前的确大多有一面鼓,民众遇到急事击鼓,知县也理当升堂受理。不过,这只是遭遇紧急事件时采取的特殊程序,更多时候那面鼓是用于“播放”官吏“下班铃声”的工具。但“击鼓鸣冤”的确真实存在,而且是很多朝代正式的法律制度,只是这面鼓往往设在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呜冤的对象则是皇帝而非一般的父母官。说得直白一些,“击鼓鸣冤”就是古代的“进京上访”。

题外话:突然在觉得影视剧的编剧和导演确实很会拍摄情节,如果非常符合史实,那么“击鼓鸣冤”只能用来“进京上访”。于是,贫苦百姓梆梆梆一敲鼓,然后跪着求喊着青天大老爷那种视觉震撼和共情就会少很多,可能电视剧就没那么好看了。

‍最后我惊奇地发现,现代社会的婚俗程序跟古代的六礼很像,只不过没有那么正式。不太清楚别的地区怎么样,在我们家这边,看八字、看黄历、看日子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选择相亲的双方,很多人会因为八字不合,就干脆不再接触。细细想来,中国结束封建社会体制也才短短几十年,许多遗留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依然存在倒也还可以理解。

六礼程序主要如下: 一为纳采,又称“提亲”“执柯”“说媒”。男方父母请媒人备好礼物向女方父母求婚,以区别男女之间的“私约”。 二为问名,又称“求庚”“求八字”。 三为纳吉,又称“合婚”“批八字”。 四为纳征,又称“纳币”“行聘”“茶仪”,男方在纳吉之后正式送聘礼至女方父母家订婚,女方父母则以接受聘礼表示许婚。 五为请期,又称“择曰”。男方父母确定婚期并将婚期帖送到女方父母家,女方父母同意后回帖,称“完聘”。 六为亲迎,男方亲自代表父母、宗族,将女方迎娶至家。

如果这本书以视频形式来呈现出来,一定会是一个生动有趣且内容翔实的课堂(我已经在脑补上课了)。目录很清楚,书里面会讲到什么都明明白白地摆出来了。不过我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识字问题。书中引用了许多史料,但是脚注和解释不足,有一些字我觉得很多人都不认识(吧……),标注一下对于读者来说会方便。(我查了自己不太认识的字词,放在文末,以供查阅)

附录

简单阐述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用器在历史沿革中如何变化)(3)

鸂鶒[xī chì] 1.鸂鶒,亦作“鸂鶆”。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同名唐诗,详解见下文。简体“㶉鶒”。 2.山西祁县方言中特指讨人喜欢的意思。常用作不鸂鶒,一般指不招人喜欢的人。

匦[guǐ] •【名】 (簋的古字)匣子,小箱子〖box〗。 如:匦函,匦匣(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匦牍(盛放物品的匣子);票匦 •【动】 藏于匦中〖box〗 日者相传,寸楮必匦,人往谒公,以我墨贽。 ——清·魏源《登太行绝顶》

灋[fǎ] 古同“法”。 英文:law 同“法”。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一种似山牛之独角异兽是廌之范式。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是非曲直。水、廌、去三范式叠加。依准则而去除不符合标准的来进行规范是灋之范式。现在统一规范简化为“法”。

衢[qú] 形声。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 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壅[yōng] • 塞:壅阻 会乃率众于州东筑堰,壅汴水以浸其城。(《旧五代史·梁书》) • 障蔽;遮盖: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战国策·齐策》) • 堆积:于是决去壅土,疏导江涛。(《兴州江运记》) •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土。~肥。

獬豸[xiè zhì]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帻[zé] • 〈名〉(形声。从巾,责声。本义:头巾) 同本义(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加冠) 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 蔡邕《独断》 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晋书·舆服志》 又如:丧帻;帻梁(古代包头的头巾 • 犹冠。类似帽子的东西 [hat] 乃有秋花实,全如鸡帻丹。——宋· 梅尧臣《鸡冠》 又如:帻巾(头巾)

皂襈[zhuàn] 形声。字从衣,从巽(xùn),巽亦声。“巽”义为“辅助”、“翼辅”。“衣”与“巽”联合起来表示“衣服的边饰”。

黼[fǔ] 古代礼服上绣的斧头状花纹:~座(帝王的宝座)。 ~黻(fú) • 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 • 比喻华丽的辞藻

黻[fú] 读音是fú或fù • 意思是指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也指象缝处纵横交错之形; • 表示与缝衣或刺绣有关。

幞[fú] 幞,古代汉族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 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

笏[hù] 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鈇[fū] • 汉字基本字义铡刀,用于切草。 • 古代也用为斩人的刑具。 • 114号化学元素的中文名(Flerovium)。

旄旌 [máo jīng] 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

綮[qìng;qǐ] • qìng “肯綮”(kěnqìng):筋肉结节处;比喻事物的关键 • qǐ〈名〉 (1) 细密的缯帛 [fine silks] 綮,致缯也。——《说文》。段玉裁注:“凡细腻曰致。” (2) 戟衣。綮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也作“棨” [flags 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如今百脚旗用以前导者,即有衣之戟谓之棨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繻[xū] • 繻,指彩色的丝织品;细密的丝织品等。见 《说文解字》:“繻,缯采色。从糸,需声。” • 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

襕[lán] 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身穿着绿襕,手拿着一管笔。——孟汉卿《魔合罗》

亻朕[yìng]匜 chinatrial/news/9949.html 镌刻着第一份成文判决的 “青铜法典”

匜[yí] 匜音同仪,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六冕 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 大裘冕:用于帝王祭祀天。(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 衮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 鷩[bì]冕:用于帝王祭祀先王、行飨射典礼。(王祭先公与飨射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 毳[cuì]冕:用于帝王祭祀山川。(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下裳绣黼、黻两章花纹,共五章。

• 絺[chī]冕:用于帝王祭祀社稷。(王祭祀社稷先王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絺,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 玄冕:用于帝王参加小型祭祀活动。(王祭群小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群小即林泽坟衍四方百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