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莱阳老地图,道光十七年莱阳县遭遇一场大饥荒

农业看天吃饭,遇到水旱灾害时,很容易出现饥荒。有清一代,胶东半岛各州县的饥荒时有发生,比如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莱阳县就发生了一场大饥荒。

关于这场饥荒的大体情况,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道:“(道光)十七年春大饥,民食草根树皮,采掘殆尽,死者无算。”

上面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悲惨场面却清晰可见。

清朝莱阳老地图,道光十七年莱阳县遭遇一场大饥荒(1)

遇到饥荒,官府自然要担起赈灾之责。不过,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从外地大规模调拨粮食并不是一件短期内就可行的事情。因此,官府想要拿出更多的物资来救济灾民,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劝说本地大户捐款捐粮。

而在道光十七年这场大饥荒当中,莱阳县就有不少大户捐出了粮食或银两,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官方的表彰。

在民国版《莱阳县志》当中,可以查询到五位参与救灾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徐文焕,孙云浦、李画一、宋检若、臧温。

清朝莱阳老地图,道光十七年莱阳县遭遇一场大饥荒(2)

其中,徐文焕的具体籍贯不详,他主要的事迹是“施粟赈邻”。孙云浦是南岚村人(现属莱西市),他的事迹也是“施粥以赈”。李画一是瑞台村人(现名水台,属莱西市),他因为本身就有“庠生”的功名,在“输粟助赈”后被朝廷赐予了八品的官衔。宋检若是赵格庄人(现莱阳市照旺庄镇有东西赵格庄),他在饥荒中捐出了一千两白银,事后得到了“敕建牌坊”的荣誉。臧温是贤都村人(现属莱西市),他因为捐银助赈,被莱阳知县授予了一块“泽被州闾”的牌匾。

这五个人当中,有三人都来自莱阳县的西部,由此大体可以推断,当时莱阳县西部的饥荒可能更为严重(莱阳西部多平原,东部多丘陵,饥荒对平原地区的影响的确要比丘陵地区更大一些)。

实际上,以往每逢荒年,官府也常常号召大户捐资。不过,就《莱阳县志》的记载来看,道光十七年因救灾而受表彰的人数尤其多。这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当地的淳厚民风,另一方面也能管窥出这场饥荒的规模了吧。

清朝莱阳老地图,道光十七年莱阳县遭遇一场大饥荒(3)

有热心人出资救灾自然是好事。但在大规模的饥荒面前,这些捐助恐怕是杯水车薪。此时,有些饥民就只能采取自救行为,那便是“闯关东”。

从族谱记载和民间口述的情况来看,乾隆至道光年间闯关东的胶东人,有相当比例是为了“逃荒”。既然道光十七年莱阳县这场饥荒的规模如此大,想必因此背井离乡的民众就有不少吧。倘若您是闯关东的后人,祖籍传说是莱阳县,闯关东的时间又大约在道光年间,那么多半与这场饥荒不无关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