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后五年总目标(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牢记嘱托走在前,高质量发展结硕果,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青岛市后五年总目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青岛市后五年总目标(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青岛市后五年总目标

牢记嘱托走在前,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上)

山海激荡,非凡十年。

青岛,山青海碧的黄海明珠,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亲临青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我们“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擘画了青岛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

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

十年来,青岛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勇当山东发展龙头的自信与担当,奋力开创青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

全市生产总值跨越8个千亿级台阶,突破1.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番,达到1368.3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9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上市公司达到76家;人才总量达到257万人……

行进新时代新征程,青岛正深入贯彻落实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不断开拓创新、苦干实干,聚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篇章。

经济发展加快转型——

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山东港口青岛港迎来生产高峰:码头泊位上停满了装卸的船舶,桥吊一字排列有序装卸,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2012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跨越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00万标箱;2021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箱;今年前7个月,完成货物吞吐量3.86亿吨,同比增长3.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73万标箱,同比增长7.1%。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港口之变,是过去十年间青岛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间,青岛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推进实体经济振兴,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实体经济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十年来,青岛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入谋划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十年来,青岛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上持续发力,发起项目招引、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的强大攻势,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测、京东方物联网显示端口器件以及一汽-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华人运通高合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面向未来制造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每一座面向未来加速奔跑的城市,都在大力布局“四新”经济,青岛也不例外。

十年来,青岛坚持突破发展“四新”经济,持续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例,目前全市人工智能企业已从2019年的100多家增长到超过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再比如虚拟现实产业,目前青岛已聚集歌尔、小鸟看看、金东数创等企业110余家,虚拟现实产业规模超过50亿元,成为北方虚拟现实产业重镇。

不止如此,青岛还抢抓互联网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的窗口期,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截至今年3月,全市重点行业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146间、自动化生产线350条;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2%。在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选中,青岛有2家入选。

回首过去十年,青岛产业发展历经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为青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中,青岛居全球第53位、全国第十位;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科技创新引领力排名全国第十;

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中,青岛位列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第十位;

……

近年来,青岛频频在全国各大城市科创实力比拼中进入“第一梯队”,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落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投入运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大力支持建设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554家,十年增长9.3倍。此外,青岛还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6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0家;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2019年,青岛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有13家,数量位居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位。

——人才集聚引力不断增强。

持续推动“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等系列创业园区和一批科研科创平台,为广大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出台“青创十条”和《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多个人才新政,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

回首过去十年,青岛科技创新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既有点的突破,又有系统能力的提升。不断蓄积的科创力量,正成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强劲“引擎”。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

十年来,青岛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统筹优化空间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造福人民,是萦绕于心、念兹在兹的大事。作为沿黄流域经济出海口,青岛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既是神圣使命,也是重大机遇。

从制定《中共青岛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的意见》到出台《青岛市“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发起“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成立创意黄河现代服务业联盟,到举办2022年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成立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联盟和黄河流域供应链联盟……一项项务实举措,彰显出青岛在主动服务黄河国家战略中“打头阵”“当先锋”的强烈使命担当。

胶东经济圈是山东最具发展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2020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年多来,青岛主动扛起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大旗,牵头建立“3 N”工作机制,携手胶东五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今年1月,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被赋予了胶东经济圈新的增长极、县域同城化发展典范、“两山”基地建设样板、国家城乡融合标杆等四大发展定位,胶东经济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与此同时,青岛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积极推动城乡之间、新老城区之间、城中心与城郊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在中心市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金融,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北部区域,在改善提升交通条件的同时,引导先进制造业有序向北集聚成群,形成大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紧扣国家战略实施,发挥多平台叠加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青岛广袤农村发生巨大变化。

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青岛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指引下,青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2%,建成高标准农田419万亩,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4个、市级示范村500个。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25元,较2012年增长111%。

回首过去十年,青岛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发展活力更加充沛——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青岛片区制度创新数量多、质量高、效果好,尤其是首创占比35%,远高于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平均水平。”今年8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发布青岛自贸片区三周年综合评估报告时这样评价。

青岛自贸片区的改革实践,是青岛全面深化改革的缩影,也是青岛以高水平制度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青岛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展改革广度、掘进改革深度、提升改革温度,全面深化改革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形成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青岛打法”。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市场化方式组建创新联合体,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加快建设;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出台国内最优创投风投十条政策及政策2.0版,连续四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全市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36家,管理基金1895只,管理规模1777亿元,截至2021年底,青岛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86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38家;

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完成双星、海信等市属企业集团层面混改,青岛首只国家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正式落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93项改革任务100%完成,总体完成率达99%;

在营商环境改革方面,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个方面下功夫,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目前青岛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十年翻了两番;

……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开放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十年来,青岛紧紧抓住重大国家开放平台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不断创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合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出台《关于全域联动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全力推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建设,目前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已集聚贸易主体1700余家,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2021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1.8%。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出台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系列措施,设立以来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达36.9%、58.6%,是全国平均增速的3倍、5倍以上;片区新增企业主体2.5万个,是成立前总量的1.4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

外向型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增长线。货物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4621.6亿元,5年后迈上5000亿元台阶,又3年跨过6000亿元关口;2021年,连续超越7000亿元、8000亿元大关,达8490.3亿元;从2012年到2021年,青岛外贸实现年均增长7%。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外贸新动能不断涌现,2016年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亿元。“引进来”提质增效,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61.7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约34%,占全省比重28.6%;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项目达到374个,实有外资企业达到1.4万户,对外投资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地区)。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国际性活动,推动全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青岛集聚耦合。

鼓荡开放风帆,青岛正更加自信从容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胸怀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雄心壮志,青岛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的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成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