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过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安史之乱让这些一切化为了乌有。安史之乱后,藩镇崛起,唐朝再也无法恢复强盛的局面了。那么唐玄宗是如何亲手毁掉了自己的盛世的呢?

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

首先从经济上说起吧。在唐玄宗时期,全国的人口突破了8000万,这是唐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无法达到的。唐朝的繁荣,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均田制,最早是北魏冯太后推行,主要措施就是国家将土地按照相对平均的数额分发给农民。土地分配后,土地依然属于国家,农民无法买卖,只能够耕种,和现在的土地制度有点像。均田制的推行可以抑制土地兼并,保障下层百姓的利益。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过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1)

唐朝建立后,均田制在全国推行。在这种土地制度的作用,唐朝的经济持续发展了100多年。和均田制配合的就是府兵制。府兵制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创立的,主要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制的推行,可以增加军队的数量,同时减少军费开支,适合一个朝代建立早期推行。

均田制和府兵制成为了唐朝统治的两大支柱。在唐朝初期,河东、关中、陇西的军府数量达到了443个,占据全国四分之三。如此,唐朝大部分军队都驻扎于关中和附近,唐朝的统治可谓安如磐石。唐朝前期,府兵制的战斗力也相当强悍,他们的脚步遍布整个大漠、西域,消灭了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丽等一个个强大的政权。

但是到唐玄宗时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首先,国家掌握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是人口却不断增加,均田制分配的土地份额已经严重不足。不过国家还要征收足额的租庸调,百姓的负担加重了。土地份额不足,府兵的积极性就严重下滑,所以从唐高宗后期开始,唐朝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甚至还有一些府兵逃了。

唐玄宗上台后,为了维护旧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但是,这些措施都失败了。因此,开元年间表面繁荣,但是内部却暗藏危机。

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二,从募兵制到节度使

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已经没有战斗力。749年,府兵制直接被废除。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也就是向全国招募正规军。早在武则天时代,募兵制就开始推行。募兵的目的比较明确,那就是对付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武则天时代以来,吐蕃、后突厥强盛,契丹常常叛乱,唐朝不得不将大量的军队驻扎于北方边疆。如此,就改变了唐朝的军队布局,形成了“外重内轻”“守外轻内”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过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2)

唐朝的主要对手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处于流动作战中,常规的战争方法难以应付。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的主要方法,那就是在长城一线屯田、屯军。在北魏时期,开始在漠南设置六镇,此为军镇的开端。

唐朝也继承了军镇制度。唐朝为了适应边防需求,于684年开始在军镇设立节度使,由统领当地军队的都督兼任。唐玄宗时,节度使的数量增加到了10个,分别驻扎于安西、北庭、河西、范阳、平卢、陇右、灵武(朔方)、河东、剑南、岭南。节度使的权力以扩大了,他们掌握了军镇的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过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3)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分布地图

唐朝前期,军镇的军队主要由府兵构成,而将帅则是临时任命。但是这种制度的机动性较差,在动员、训练的过程就浪费了大量时间,不利于抵抗游牧民族的突然袭击。从677年开始,武则天开始招募军队驻扎河西走廊,西域。这些军队是长期驻扎,而将领也是长期不变。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对付突厥和吐蕃,所以被继承下来。

723年,唐玄宗用召募的“长征宿卫”取代了轮番宿卫京师的的府兵。737,被征戍边的士兵又改为“长征健儿”。如此,全国边疆军队基本变成长期驻守军队。这些驻扎边疆的部队都是由节度使调动,节度使还可以在边疆自发征兵,甚至朝廷也不知道节度使到底掌握了多少兵马。

在边疆大规模设置节度使的确给唐朝带来了许多好处。这些节度使能够随时应对吐蕃、突厥、契丹的入侵,保障了内地的安定、和平,有利于唐朝经济发展。不过,唐玄宗的两点政策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是让个别将领兼任多个节度使,如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导致地方坐大;第二,给予藩将过多权力。唐朝历来都有重用藩将的习惯,但是唐玄宗给予他们的权力太重。

三,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和决策失误

唐玄宗继位初期,以唐太宗为榜样,励精图治,虚怀纳谏,重用宋璟、姚崇等贤臣,开启了“开元盛世”。但是,天宝年间,唐玄宗开始骄傲起来。《资治通鉴》说他“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他将全国的政务委任给李林甫,唐朝的政治迅速腐化了。

745年后,他又以杨国忠为相。杨国忠家族十分奢靡,同时好大喜功。天宝后期,杨国忠穷兵黩武,多次对南诏、西域发动战争,败多胜少,同时导致军费开支迅速上升。开元初期,国家每年军费开支为200万两,在后期达到了1500多万两。而轻启战端、穷兵黩武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过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4)

为了讨好杨贵妃,唐玄宗还大规模修建离宫别馆,造成了浪费很严重。同时,各级官吏也腐败起来。然而关中地区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旱灾,米价暴涨,许多人饿死,杜甫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玄宗的盛世已经走到了尽头。

不过,杨国忠虽然贪污腐败,但始终难以动摇唐朝的根基,真正对唐朝产生根本性威胁的是边疆的节度使。其中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早有叛变之心,杨国忠也发现其中的端倪,多次向唐玄宗报告,但唐玄宗都置之不理。755年,安禄山果然叛变了。此时中原地区已经有100年未见战争,安禄山大军到来,河北州县长官望风而逃,关东很快陷落。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过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5)

很快,安禄山的大军就攻陷了洛阳。此时,唐朝调动西北各路大军到前线,交给名将高仙芝统帅。高仙芝分析了形势,认为应该固守潼关,坚壁不出,等安禄山大军疲软后再出击。不过唐玄宗认为高仙芝没有积极出击,以丧师失地位理由将高仙芝斩杀。

之后,唐玄宗又派遣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统帅。哥舒翰也是一位名将,他依然采取了高仙芝的政策。可是唐玄宗不干,立马派遣使者去命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无奈,只能出兵潼关,结果被安禄山大军击败。随后,安禄山长驱直入,直接杀入了长安,唐玄宗亡命巴蜀。

如果唐玄宗采取高仙芝和哥舒翰的政策,那么这场叛乱很快就会被平定,关中地区也不会遭到破坏,唐朝的根基也不会动摇。然而唐玄宗命令大军轻易出击,导致潼关失守,安禄山大军攻入长安,对关中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也因为这个失误,导致整个叛乱用了八年时间才被平定。

763年,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但是唐朝早已不是之前的唐朝了,唐玄宗也失去了皇位,成为了太上皇。安史之乱后,地方的藩镇更加强盛,唐朝开始走向军阀割据的时代。同时,吐蕃、回鹘也更加强盛。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攻陷了河西走廊,长安暴露于强敌面前。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天子再次逃走,幸亏回鹘的援救才得以收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