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24帧和25帧的区别(是否与电影无法分割)

​自从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工厂大门》以来,“24帧”似乎就成了电影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电影24帧和25帧的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电影24帧和25帧的区别(是否与电影无法分割)

电影24帧和25帧的区别

​自从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工厂大门》以来,“24帧”似乎就成了电影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0年后,弗雷德·金尼曼尝试使用30帧来拍摄歌舞片《俄克拉荷马》,但并未能引起其他导演效仿。

越高的帧率能带来更加流畅、逼真的运动影像。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高帧率都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产品体验。

唯独电影,是一成不变的24帧。

胶片逐渐被数字技术取代,模型化妆得到电脑特效的帮助,2D银幕变成了3D,就是帧率这事情无法接纳更先进的技术。

什么原因呢?

导演彼得·杰克逊曾公开表示,电影公司一直采用24帧,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确实,制片厂都会控制成本,不过敢砸钱的片方也不少见,《阿凡达》的成功就是福克斯影业相信詹姆斯·卡梅隆,不惜花费了超过两亿美金才取得的成功。

观众满意了,更多的导演愿意拍,院线也愿意投资换更高级的放映设备。

只要有大导演敢玩,潮流是可以带起来的。

2012年,彼得·杰克逊尝尝试把48帧技术放到奇幻大片《霍比特人》身上。帧率足足多了一倍,观众的观影感受就十分不同了。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48帧场次并没有出现什么一票难求的情况,市场表现相对惨淡,观众的反响也是争议大于赞赏。

太没有电影感了。

高清流畅的画面之下,是电影质感的丧失。

李安把120帧格式拿出来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哪怕他还加上了4K和3D的技术。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众能看到演员丰富的面部细节,烟花表演中每一个落点的灰烬,战争场面中四处横飞的子弹。名副其实的“沉浸式体验”,却被嘲讽为“高清电视”。

《双子杀手》,李安吸取教训,想要用更多的夜戏和动作戏来展现120帧的强大之处。

开头的火车,苍蝇都只是小试牛刀,当年轻的威尔·史密斯出现,与51岁威尔·史密斯展开追逐戏时,120帧的爽感就出来了。

以前的动作片,哪怕是IMAX格式,追车时的撞车片段大都是一闪而过,写意大于写实。120帧《双子杀手》的追车戏则是写实大于写意,威尔·史密斯骑着摩托车撞倒轿车之时,一切就像在眼前发生一样,银幕的“隔离感”在某个瞬间仿佛被打破了。

夜晚的打斗戏,几乎每一个动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想象,如果《蝙蝠侠大战超人》拍成120帧,效果肯定会更好。因为120帧补偿了原来3D电影的亮度过暗的问题。

只是一旦回到文戏,《双子杀手》的电影感就瞬间消失。

即便李安还是用着他一贯的技法,演员是威尔·史密斯等电影级别的演员,也很难免有种“我在电影院看高清电视”的错觉。

电影是不可能没有文戏的,120帧如果想要成为主流,就必须在文戏上与电视剧的质感区分开来。或者,等待有朝一日观众完全适应高帧率的观感。

电影和电视剧的一大区别就是,画面的明暗对比明显。不同的灯光、角度、景深、色彩、构图、道具、声音等视听语言都可以传达导演所想要传达的信息。

120帧的高亮度,高清晰度有时反而会影响导演的表达,削弱作品的艺术性。

彼得·杰克逊和李安的失败证明,高帧率电影难以推广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成本,电影公司不肯砸钱,而是24帧能更大程度地表现电影的艺术性,多数电影人和观众习惯了这种艺术性。

人们也不应该忘记,电影是一种艺术。

忠于传统的电影大师不仅更喜欢24帧带来的“模糊感”,而且还坚持使用胶片拍摄。

昆汀·塔伦蒂诺说,电影若不能以35厘米胶片形式呈现,那人们不过是在电影院中看电视。

“电影”和“视频”的区别,除了拍摄者的思想,还有就是摄影的规格。

胶片的斑驳感是数字技术无法替代的,诺兰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有能力获得资源的前提下,总是选择胶片来拍电影。

胶片和24帧都是“不完美”的,但正因如此,电影才更加具有魅力。

王家卫在拍《重庆森林》的时候,因为取景地重庆大厦难以进行正常拍摄,拍出来的素材摇晃地很厉害,根本没法看。

怎么办呢?

王家卫灵机一动,索性采取抽帧的手段,就是要让你看不清楚。

没想到这么一弄,他玩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常言道,眼见为实。

电影却并非如此。

很多时候,电影就是因为很多东西看不见,看不清,才有着神秘的吸引力。像做梦一样,模糊不清,才回去回想,回味。

高帧率电影把镜头前的所有东西暴露无遗,反而会失去了“造梦机”的特色。

当然高帧率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如果要表现动作打斗或者未来感,120帧绝对是更佳选择。

24帧无法取代,但并不代表24帧才是电影的唯一格式。

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剧本,表演,主题等内容,帧率也不例外。

也就是说,24帧是可以作为零件一样,分割组装的。

电影是多元化的,不只是高帧率电影在冲击着传统电影艺术,流媒体,流水线式的爆米花制作,数字技术等等,全都影响并改变着电影原来的样子。

一味地相互排斥,不如探讨如何相互融合。

未来的电影,若失去胶片,失去24帧,失去影院,是一场悲剧;

如果一百年后还是现在的样子,恐怕会被新鲜的娱乐手段所取代,例如《头号玩家》里的“绿洲”。

只有与新事物结合,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远地航行。

每次我失恋的时候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是能够把我体内多余的水分蒸发掉,那样比较不容易流泪。——《重庆森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