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概括题及解析(语文阅读考点16--说明结构与顺序)

前面明确了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把握了其说明对象及特征,今天来谈谈说明文的结构和顺序。

阅读概括题及解析(语文阅读考点16--说明结构与顺序)(1)

一、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考核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弄清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就可以了。说明文有四种结构形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划分的依据为:按时间、空间顺序说明的,结构划分就按相应的顺序;按逻辑顺序说明的,其结构一般是“总一分一总”。初中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常见的说明顺序:

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例如:

①总一分,如《苏州园林》。

②总一分一总,如《中国石拱桥》。

③分一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例如:

法布尔的《蝉》一文中,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从这两方面,并列而完整地讲述了蝉的一生。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面的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关系是递进的,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概括——具体。

例如:

《大自然的语言》,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

4、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考题形式:

分析本文的说明结构并划分层次。

答题模板:

结构:开头引出……,中间详细解说……,结尾总结……。(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阅读概括题及解析(语文阅读考点16--说明结构与顺序)(2)

二、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要有一个清楚而又合理的顺序,这就是说明顺序,它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和逻辑顺序。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

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通过一些时间词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达清楚。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注意方位词的使用。

逻辑顺序,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事理,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具体分类有: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局部、总一分。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

考题形式:

1.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段与段(词与词)之间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题方法:

考题一:“使用的说明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对象)加以说明,首先……其次……最后……(需要根据具体运用的说明顺序替换),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

《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考题二:“句子的删减、调换问题“

答题格式:

①不能调换②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③与全文的结构布局有某种对应关系(如总分关系中分说与前文总说顺序相照应)。

具体内容如下: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物发展、演变或制作过程、科学观察记录,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例如:《蝉》按照时间顺序,从”幼虫--成虫--产卵--幼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将蝉的精神浓缩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句简单的话里。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例如:《梦回繁华》一文中,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就是按照空间顺序,从“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的方位进行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总到分、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例如:

《中国石拱桥》从介绍一般拱桥到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符合“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阅读概括题及解析(语文阅读考点16--说明结构与顺序)(3)

当然,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回答,模式套路是方法,立足文本最重要。“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想要让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