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

今天我们来看一本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扛鼎之作《乌合之众》。它入选了《世界报》评选的“改变世界的20本书”。本书深刻地描述了群体心理,我们都是群体行为的盲从者。通过本书,看透人的本质,看清别人,看见另一个从没见过的自己。

这本书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也就是大众都是怎么想的。首先我们先要理解心理学上的群体这个概念,从字面来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国籍,不分性别,就是单纯地聚集在一起,然后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个一致的想法,这个想法就代表了这群人一致的意见,而这个意见让这其中很多个性化的想法消失了。所以,这话反过来说,一群人挨着站在一起,并不能算是心理学上的群体,只有他们产生同样的想法,并且个性消失后,才会算是一个群体。

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1)

群体的心理

群体很有意思,有时候他们会多变。比如性格温和的人聚在一起,某些时候却非常残暴;比如一些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凑在一起,就跟化学反应一样,能产生出新鲜的元素。人和人之间,智力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在宗教,政治道德和爱心同情心上差异却很小。而在群体心理中,群体思维一般只拥有普通的品质,只能出现在那些谁都能说两句的领域里。不过这也是相对的,你找100个大学物理教授,那么相对论这种高深的话题,也能形成群体心理。但是专家们凑在一起,他们所形成的群体心理,其实也不比一般人优越多少。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几个原因。首先,如果你自己做决策,那么你就要为这个决策负责。但群体不一样,都是匿名的,所以你不必承担责任。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选择A你要承担责任,选择B不用承担责任,所以当然选择B,即使你可能觉得A是对的,也还是会随大流。其次,思维会传染,群体里面传染病横行,只要一种意见出来,又被很多人所认同,它就会迅速地传染下去,这让本可以独立思考的人,突然觉得别人说的对。传染性的程度足以让个人意愿,将他的自身利益奉献给群体利益。第三,容易被暗示,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比如你在考试的时候选择了C,但你趁着收卷的机会,迅速扫了一眼,前后左右都选的B,这时候你还能淡定吗?十有八九会想都不想就改成B,这时候其实你已经被催眠了。

如果一个人,开始跟随群体思考,他也就不再具备思考能力,意识上的个性也就消失了。

群体的感情特征

首先就是冲动,容易变化,而且还十分的狂躁。群体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也是刺激因素的奴隶。虽说孤立的个人也容易受到这些因素影响,但总体看,他们有对抗这种影响的能力,但群体却缺乏这种能力。所以试图说服一个人,比说服一群人要难得多。所以你看传销骗子们,总是组织老头老太太聚在一起去讲座,而不分别下手。其目的就是要先把他们变成一个群体,然后利用这种群体无意识,再去施加影响。

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2)

第二个特征,容易受到暗示和轻信。群体基本上被剥夺了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他们再无其他可能,群体是用形象思考的,甚至不惜用曲解的想象力来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明知道1 1等于2,但其他人都说1 1等于3,这时候你就会想,莫非是脑筋急转弯?别被人笑话了,于是也就顺着别人继续错误答案。殊不知你的这种行为,也影响了其他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就是一场脑筋急转弯。作者举了个例子,说一艘船出事了,搜救展开,后来有人惊呼,发现了这艘船,他拖着一堆人向他们划过来,这时候所有人都相信船上还有人幸存,于是赶紧过去营救,走近一看,才发现只是一堆树枝树叶,所以这一迹象就是典型的集体幻觉。

第三个特征,群体情绪的夸张和单纯。有时候群体思维就像一个泼妇吵架,往往没有什么根据,并且容易走向极端,然后这种夸张的倾向,会施加到糟糕的感情之上,所以群体极容易做出最糟糕最过分的事情。我们生活中,如果要打动群体,那么这个演讲的人必须要使用大量夸张狂暴的主张,一个冷静辩证平和的人不太容易受到群体的喜欢,所以你看到那些能够调动群众情绪的往往都是疯子,比如希特勒就是这样的人。

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3)

第四,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比如他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就是偏执的。群体虽然也希望能过得更好,但是他们总体上十分保守。作者说,如果让大家民主去决定蒸汽机和铁路的应用,相信这些东西一定会被砸烂,因为群体永远是拒绝革新的,肯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蒸汽机和铁路的出现让很多人失业了,所以一定要取缔这些创新。

第五,群体的道德。作者说,群体冲动又善变,不应该用道德衡量。比如他们有时候会道德水平非常低,一个人你很难去折磨一只小鹿,但如果一群人围猎,就非常有可能将这头小鹿虐杀。所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时候,肯定是一个群体,很少有一个个体会犯下如此罪行的。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第一点,群体的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暂时受到环境影响,产生的偶然的、短暂的观念。另一类是基本观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比如宗教观念和新时代民主观念都属于后者。提供给群体的观念,一定是绝对的,坚定的,简单的,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群众才能接受。

所以你要影响别人,其实不需要有多么高明的逻辑,也不需要做到滴水不漏,只需要简单直接就够了。群众最讨厌复杂,复杂程度跟传播力呈现反比。

建立一个完整的观念并非易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给群众洗脑,而一旦建立了,你要去掉它也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点,群体也是有理性的。不过群体的理性等级非常低,通常要通过亲身体验后才会获得。

第三点,群体的想象力。群体既不能思考也不能论证,但他们却认为世界上没什么事是办不到的。所以往往你讲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更容易把群体忽悠住。简单粗暴最有效,不要高估群众的智商,群众们合在一起就没有智商。甚至这其中可能还会有不少人帮助你解释,这就是群众的想象力,他们愿意相信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群体心理往往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感受更深,因为这会激发他们的群体想象力,把所有的类似的情况都想象成眼前的画面。比如空难,一架飞机坠毁,机组人员乘客无一生还,这会让群体心理觉得坐飞机非常不安全,但其实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每天死于车祸的人数,远比全年死于空难的人多的多。所以要影响群体心理,你只要了解群众想象力的艺术,夸大个案,并把多个个案连起来,就会令群体产生联想。

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

群体不具备论证的能力,他们要么会完全接受观念,要么彻底拒绝。而人崇拜一个神的时候,还算不上是有信仰,只有当他把大脑中所有的资源,所有的自愿服从的行为,发自肺腑的幻想热情,全部奉献给一项事业或一个人,才能说他有了信仰。信仰往往都是偏执和幻想的代名词,说好听的是信仰,说不好听其实就是盲从和迷信。

群体信念的准备性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教育。

首先,种族,它的重要性远超其他。比如小米打出中国人自己的智能手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要激发群体思维,还有网上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也是一种种族式的绑架。你走到哪见到老乡都会很亲切,出国之后见到同胞也是很熟悉。

其次,传统。如果没有传统,无论民族的气质还是文明都不会被创造出来,比如中国人讲的尊老爱幼,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第三,时间。这其实跟传统一个意思,他一直这么干形成习惯了,所以也就容易被认同。比如一个人工作惯了,突然让他放个假,就会浑身不自在。而长假结束后,大家也往往会感觉,上班变得很不自在。

第四,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无所谓好坏,适合就好。比如美国用联邦制就合适,但在另一些国家,联邦共和国就不合适,甚至还很混乱。

第五,教育。教育是让人改变的重要因素,也是给人洗脑的过程。所以当一个人被科学洗脑之后,你就很难再用怪力乱神那一套打败他。相反也一样,当他相信了神话那一套,科学也不是那么好拯救的。

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4)

那么产生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四点:1是形象,词语和套话,2是幻觉,3是经验,4是理性。

第一是形象词语和套话,越宽泛的词语越有感染力。有的时候越模糊的词语,反而越能激起形象的联想。比如民主,道义,规矩,自由,这些东西很难解释清楚,但它却有神奇的力量。会让群体肃然起敬,慷慨激昂。此外这类的词语还有正义,祖国,信仰等等,都是既宏达又虚无缥缈,但又让人肃然起敬。很多国家为了影响群体心智,也使用了这些词语。

第二是幻觉。比如古巴比伦和埃及的神庙,以及宗教性建筑,这些地方都会制造各种奇妙的幻觉,将对人形成很深的影响。比如现在很多中国人也愿意去西藏感受下朝拜的气氛,当你身处其中就会形成群体意识。后来哲学家的出现,开始疯狂地毁灭这种对于宗教的幻觉,但是没有用,人总需要幻想,无论哲学家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

第三是经验。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的思想中生根发芽,让太过危险的幻觉归于毁灭的有效方法。比如算命很神奇,但经验告诉我们这都是话术而已,骗人的把戏。后来心理学发展起来,更是用研究告诉我们在,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影响。

第四理性。群体不受理性所影响,他们只能够理解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观念,所以你要影响一个群体,一定是去找感性的东西,用感性来演讲,千万不要用理性的逻辑推理。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方式

首先什么是领袖,只不过是一个煽风点火的人,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领袖更有可能是敢于行动的人,而不见得是个思想家。换而言之,敢吹牛,行动力强,具有煽动力,你就具备成为一个领袖的基础。

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5)

其次是领袖的手段。名望,断言,重复和传染力。领袖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群体,就必须有一些提前准备。首先,名望,是一个影响群体心理的准备因素。名望是通过一个人,一部著作,或一种观念来作用于我们大脑的支配力量,这种支配力会让群众的批判能力完全瘫痪。名望主要分为两类,第一是与生俱来的,第二是后天获取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名望,你的工作,你的履历就是一种名望。也可以借助一些环境,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先让自己很出名,这样你才有说服别人的实力。

接下来就是方法了,断言法。就是推断一个事情,不用考虑证据链和逻辑,但你必须要做到简洁有效,越简单威力就会越大。

第三个手段叫做重复。被断言的事情,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在别人的脑海里留下印象。比如脑白金的广告,就是使用了这种群体影响力,过节送礼就送脑白金。简单粗暴的断言式结论,然后就是无尽的重复,最后像病毒一样植入别人的头脑,你根本无力去反驳他,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逻辑。再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就是反复轰炸出来的市场定位,也没有人去研究他是不是真的去火。

第四个手段是传染力。每个人都有模仿的意愿,如果你的广告语朗朗上口,这时候就会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比如2018年拼多多就用了一段脍炙人口广告词,从而将“几亿人都在拼”深入人心,但是否真的有几亿人?根本没人关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这种群体的影响被广泛传播,最后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群体信念和意见变化范畴

首先,牢固的信念,很多都是长久的历史所形成的东西,扎根于群众的思想当中。而当一个信念受到质疑的时候,它也就开始消亡了。比如我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话现在就在受到强烈的质疑,原来社会结构多少年不变,所以经验很有用,但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最先落伍的就是老年人,他们用几十年前的经验,指导你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往往会吃大亏。一种新的信念建立,一开始都是比较困难的,但一旦它开始扎根,就往往很难更改,直到再被经验打败为止。

所以从哲学的角度看,很多信念都是错误的,荒谬的。因为它并没有前瞻性,而只是对过去的反映。人们接受这种信念的时候,依据的也是之前的一贯认识,所以往往有失偏颇。

其次,群众意见的多变性,一旦信念被打破,群体的意见就会变得多变起来,而现在这种群体多变的意见,比往常任何时候都要多了。这主要有几个原因,1是信仰逐渐丧失,2是群众的势力与日俱增,而且这种势力没有抗衡,现在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让媒体无处不在,所以各种各样的群体都存在,往往一个意见出来很快就被一个对立的意见给摧毁了。

群体的分类和特征

群体可以简单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其中异质性群体又分为无名群体和有名群体。比如街头广场舞的大妈们就是无名群体,而议会和陪审团就是有名群体。而同质性群体又分为派别,身份团体,以及阶级。派别,比如汽车人,霸天虎这类的;身份团体,比如士农工商;而阶级,分的方式也比较多,富人穷人,中产,也分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学生。

还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叫做犯罪群体。他们的特征是容易怂恿,轻信,易变,把感情夸大。比如黑社会古惑仔,他们追求的那种义气和道义,却完全致法律于不顾。所以做坏事的人,也往往不是无缘无故,他们也有自己的道理。

最后作者总结,每个群体,民族,种族,国家都是这么发展而来的。虽然群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群体仍然需要领导,甚至在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上也是需要领导的。所以必须无时无刻的对群体施加影响,否则大众就会退回到一个个体状态。失去影响之后,他们就又会开始一种混乱,直到另一种新的影响出现,让这一群人再度结成某种群体,这就是从野蛮到文明,从分裂到整合,再从整合到分裂的过程。

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就是告诉我们,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将会失去自我的意识。从而会让自己心性大变。而群体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会形成群体白痴或者群体无意识,非常容易被别人影响,蛊惑。失去理性的判别能力,而要影响一个群体,远比影响一个人要容易的多。

乌合之众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段话 乌合之众(6)

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来运用这种大众心理学?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为你无论站在哪个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傻子。要让自己孤立在群体之外,避免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其次,独立思考才是王道。几个人开会决定,往往都是平庸的办法。一个民主的组织,必须要有一个英明神武的领导乾坤独断,他可以广泛听取意见,但最后的决策绝不能是民主的,因为民主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最差的。

第三,时刻警惕群体无意识。当别人煽动你的时候,要多想想这本书,多站在理性的层面思考,不要被几个简单的词汇所感召。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其实很多东西就可以破解。只要你去思考事情的逻辑了,那这种群体诱导就失效了。

第四,充分利用群体无意识。当你自己去游说群体的时候,则要恰恰相反,大量使用感性的内容,避免让群体理性的思考。

朋友们,我们下一本书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