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1)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楚庄王之后人。

庄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系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清代学者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评:“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让我们阅读《齐物论》中的一则原文:

南郭子繤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顔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 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繤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 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繤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惟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竊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者宎,咬者,前者喝于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 調、之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繤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感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则文字,大致意思如下:

南郭子綦躺卧在几案上,身体全部遮盖住下面的几案,仰天缓缓的吐着气,其样子像与物什融在一起、灵魂脱离躯体一样。他的学生颜成子游站在跟前说:“怎么能这样呀?躯体凝固可以形如槁木,而心灵能凝固使它万念俱灰吗?先生今天的卧式表情,与平时不一样呀。”

   子綦回答说:“仰卧得与物什一样僵直,不是很好吗?而你所问的,正是今天我要忘掉自己所要做到的。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你可能听说过有人籁,不知道地籁,既使听说过地籁,也未闻过天籁吧?” 子游说:“我冒昧的请教一下,怎么样才能懂得这些?”

   子綦说:“大地万物的吐故納新,其名为风。不发作则罢,一旦发作像万物开洞,一齐怒号。难道说只有你没听到忽忽的风声?山林发出令人生畏的怪叫,是因为大树的周围都是出气的洞,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插上木楔,有的围上栅栏,有的深如臼窝,有的浅如水洼,有的流着赃物。它们发出的声音,有的如瀑布激流,有的像射出的箭鸣,有的如大声呵叱,有的如缓缓呼吸,有的似尖叫,有的像嚎啕大哭,有的深沉在山谷中回荡不息,有的清脆得像鸟雀斗嘴,也有的像前面有人引唱,而后有人随和。凉风习习是小合唱,大风呼呼是大合唱,狂风到来所有穴窍就会显得一下虚弱无力了。万物晃动,摇曳不止,响声非常怪异的,这些现象不会只有你看不见吧?” 子游说:“地籁则由众物孔窍而出,人籁是从并在一起的竹管内发出的,再冒昧请教天籁。”

   子綦说:“天籁者,虽然万般不同,但是由于它‘天人合一’融于万物,所以它出于人的自身。全都由人的感知而自取,由感知而发,还能是谁激发的呢?”

这则文字借子綦与其弟子对话开始,开启了理解宇宙间“齐物”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其实就是:自身与万物融合在一起,去感悟天籁。开篇以子綦灵魂脱窍的表情,是说要理解“齐物”,必须心静,心灵“逍遥游”于六合之间,即思想驰骋于天地之中。才能理解“齐物”者,天下万物一致也的真谛。

在这则文字中,“天籁”是个关键词,庄子是如此给“天籁”定性的:人籁,类于人吹笙器的发音,展示人精神的诉求;地籁,大地上生灵的吐故纳新,以森林的风声寓意,这是一个万物共鸣的世界;天籁,是灵魂的感悟、是人融于自然的感悟,没有驰骋于六合的心志,是发现不了天外之音的。

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2)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