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分析三足鼎立之势(避实击虚的本事)

在《孙子兵法》里有句话讲: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用兵的规律像水的流动,水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军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处,而攻击其薄弱的地方。

这句话其实就是扬长避短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在战争中,不论强者或弱者都非常注重使用这个原则。

战争中的“实”好理解,往往是交战双方在指挥、谋略、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在战略、战术等方面摆在明面上的优势。而战争中的“虚”,指交战双方在上述领域存在的弱点和失误。

“避实击虚”就是避开敌方的锐气和长处,充分利用和专门打击敌人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短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时蜀汉军师诸葛亮了。

诸葛亮分析三足鼎立之势(避实击虚的本事)(1)

诸葛亮

他才华横溢,无所不精,尤其是在用兵上权变诡谲,神出鬼没。

他排的“八卦阵”,不用一兵一卒,便可置十万敌人于死地;用“空城计”,于谈笑间退敌城下大军;更加神奇的是,即使他死后,也曾将魏军统帅、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给吓跑过,人称“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

如此事迹,足见诸葛孔明的智慧。孔明的“英明神武”,就在于他擅长“避实击虚”。

他在蜀汉中后期,曾多次向后主刘禅请缨,挥师北伐,意在恢复刘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他的战略布局是先全力进攻旧都长安,然后才捣毁曹魏老巢洛阳。

从总体部局上来看,这是个大的迂回战略,目的是为了尽量避免正面交锋,以运动战的方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再集中火力,打歼灭战。

孔明的战略思想,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尤其是最后一次,如果不是误用了马谡(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以导致街亭失守,魏氏政权的覆灭是指日可待的。

诸葛亮分析三足鼎立之势(避实击虚的本事)(2)

马谡

当然,孔明在“避实击虚”上也有过失误。

比如,在最后一次北伐战役中,蜀汉军占领了南郑以后,开始讨论下一步的布局。其中,魏延献计,要求出奇兵袭击长安。

他说:“只要用五千精兵即可,先向襄中出发,沿秦岭东进,再以子午谷挺进长安,20天后,我们就可在长安开庆功会了。”

魏延的建议实际上就是以空袭的方式进攻强敌,这显然与孔明的一贯战略相悖。

于是,孔明答道:“不,这样做太危险!我们应该向敌人最弱的陇右进攻,既不用冒险,且全胜的把握很大!”

于是放弃了魏延的建议,依然采用大迂回的战术,结果不遂人意。

然而,若干年以后,邓艾延用了魏延的战术,绕开了姜维的防线,率精兵五千,从所谓“死亡线”空袭了蜀汉老巢——成都,竟然灭掉了蜀政权。颇具讽刺意味。

如果当时孔明采纳了魏延的建议,那么该灭亡的恐怕就是曹魏了吧。

由此可见,“避实击虚”这一策略并非百发百中,而教条地使用它,同样会遭遇失败。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物,而战争中火力对抗的双方,其强与弱、虚与实、优与劣等等,也都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绝对的弱,往往是强中有弱,弱中有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只不过是孰多孰少,明显与不明显罢了。


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