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

燕昭王二十八年,齐湣王四十年,即公元前284年,战国七雄中燕、赵、韩、魏、秦、楚六联合攻打齐国。这次联合发起人为燕昭王,幕后策划是苏代,“带头大哥”是乐毅。

六国派出精锐部队于济西大败齐军,齐湣王出逃。燕将乐毅带领燕军长驱直入,齐国岌岌可危,七十余座城投降,仅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没有被攻占。

齐湣王流亡逃窜中依然不知收敛,“骄暴”诸侯而不被鲁卫邹接纳,无奈返回齐国退守莒城。楚国派淖齿援救齐国保守莒城,乐毅攻打莒城数年无功,将兵锋转向即墨。

上任,逃跑优秀

即墨大夫是当地最高长官,在与乐毅正面交战中牺牲。即墨大夫虽是英雄,可惜连名姓都没有留下。

“燕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从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在这六年里,燕国没有拿下莒城,转而进攻即墨。即墨大夫对即墨保卫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否则就没有田单后来的故事了。

即墨城急需一个领头人,于是大家一致推选田单。田单在临淄被攻破后,在逃跑方面展示了聪明才智,大家认为他熟悉兵法,能力完全可以。

田单,齐国王室的远房亲属,原本就像一颗寂寞的小草,并不为人熟知,在临淄城做“市掾”,相当于现在的集市管理市场的人员。

话说乐毅带领燕军攻破临淄城,齐国人四散逃命,在拥堵的道路抢行,车辆大多因为车轴断裂而被俘。

田单当机立断砍断车轴外端多余部分,而用铁箍包裹,从而上演了胜利大逃亡,“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田单谋求生存,果断利索,显示出超长智慧。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1)

古代车辆图。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2)

车轴两端长易刮断。

保命时人们往往会把本领发挥到极致。生死关头展示出来的聪明智慧,才是最强大的依靠。

离间,逼走乐毅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3)

田单画像。

田单被推选为即墨领头人不久。这“不久”的时间司马迁用了“倾之”两个字,可见相当之短暂。这便是田单反攻燕军的“天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上任。

燕惠王做太子时与乐毅存在矛盾,《史记》称“有隙”,应该是不可弥合的裂痕,所以不太信任乐毅。

田单充分利用了这个矛盾,行反间计,在燕国到处散布谣言。

“七十多城都打下来了,仅剩两座迟迟不攻。乐毅想等待即墨的齐国人慢慢地归附于他,然后再联合兵力,就可以在齐国称王了。如果燕国更换一位将领,即墨城早就成一片废墟了。”

齐湣王已被楚将淖齿拨皮抽筋,吊死在房梁上,两座城几年攻打不下。田单的谣言、与乐毅积怨、“南面王齐”,燕惠王费心思考虑后,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

燕惠王的命令下达到燕军军营,乐毅没有返回燕国,而是逃跑到了赵国。乐毅知道回到燕国,可能脑袋不保。

乐毅到了赵国,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号为“望诸君”。赵国给乐毅优厚待遇,只是为威胁燕国和齐国,但并未让乐毅将兵。燕王醒悟后给乐毅写信道歉,并邀请回燕,乐毅拒绝了。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4)

造神,恐吓燕军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乐毅叛逃燕国流亡赵国,燕国人愤恨不已。燕人愤恨极可能针对乐毅背叛,也可能是对燕惠王中计受骗,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田单命令全城人家吃饭之前必须祭奠祖先,祭奠仪式其实就是将食物先掐一点扔在地上。而且田单指定各家必须在庭院中祭奠。

各家庭院中便有残余的食物,吸引了成群的鸟儿在即墨城上空盘旋飞舞,伺机下地啄食。每到吃饭前,鸟群总会出现在即墨城上空,燕军很是奇怪,以为神灵护佑即墨城。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5)

舆论战也是田单取胜的关键。

田单趁机大肆宣传,“神乃下教我。”这是上天派来神仙教导我如何保卫即墨城。接着又对即墨城里的人说,“一定会有神人来做我的老师”。

有一个小兵听了以为是开玩笑,就愣头愣脑地问,“我可以当您的老师吗?”说完了之后感觉不妥,又转身离开。

田单听完此话连忙站起来,把小兵拉过来,请他坐在面向东的上座,用侍奉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

这小兵受宠若惊,赶紧说出了实话,“田大人,我跟你说实话。我欺骗了您,我其实啥本事也没有。”

田单说:“请闭上嘴,以后不要再说话。”接着就尊奉小兵为“神师”。每次发号施令,一定宣称这是“神师”的主意。

鸟群不是“神意”,小兵也非“神师”,这一切都是田单计策。他不过是借着神灵护佑的幌子,提升即墨城军民士气,同时恐吓燕军而已。

掘坟,锻造仇恨

田单深知在燕军的重重包围下,即墨城人心浮动,只有神灵护佑的还不够,投降念头并未彻底根除,一旦有人投降即墨城将万劫不复。

田单再次开启舆战,派人到燕军那里宣传,“田单最怕的是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

燕将骑劫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割鼻子被称为“劓刑”,是对人格的极端侮辱,更是对人体的巨大伤害,割掉鼻子会造成呼吸困难。

即墨城里的军民看到齐国降兵都被割掉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守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当然,那些已成为俘虏的齐国士兵心灵更受摧残,反叛之心可想而知。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6)

劓刑不取性命,却让人丧失尊严。

田单又派人行反间计说:“我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了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寒心的事。”

燕军听说之后,又把齐国人的坟墓全部挖出,并把尸骨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增长十倍。

挖坟掘墓,虐待俘虏,田单这种心理战术,燕将骑劫竟然一一照做。骑劫帮助田单收拢了人心,而且也增加了齐国人对自己的仇恨。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即墨百姓怒火在心中燃烧,仇恨在眼中迸射,投降根本不可能,拼死一战人人都愿意付出行动。

田单与全城百姓同甘共苦,亲自拿着夹板和铲锨,与士兵们一起修筑防御工事;妻子姬妾都被编排在队伍之中,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家里储存的粮食、肉类全都贡献出来,犒劳士卒。

使诈,蒙蔽燕军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田单命令装备整齐的士兵都隐藏起来,让老弱妇女登上城墙防守。这样给燕军造成错觉,好像城内不愿意再继续坚守。

接着“遣使约降于燕”,派出使者到燕军军营商量投降事宜。燕军官兵以为胜利指日可待,高呼万岁。燕军对即墨城的警惕性再次松懈。

田单又派兵将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收了一千镒,大约二千四百两。“令即墨富豪遗(赠送)燕将”,选派有钱有势的地主将黄金送给骑劫,并请求说:

“即墨很快投降了,希望你们进城之后,不要掳掠我们的妻儿老小,让我们能平安地生活。”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7)

燕将骑劫自从取代乐毅,为证实燕惠王慧眼识珠,立功之心异常迫切。听到即墨城有人主动投降,那是非常高兴,当即满口答应。

而燕军也就更加彻底地放松了警惕。

田单是布局高手,接连“使诈”给骑劫挖了一个大坑,让燕军沉浸在胜利的梦想中,而不知危险迫在眉睫。这又是一场完美的心理战,田单利用人性的弱点,一次次引诱骑劫走进圈套!

即墨城已经被仇恨的怒火笼罩,军民与燕军死战的信念锻造到极点;燕军在田单一步步诱导下已经完全放松了对即墨城的警惕。

“上下同欲者胜”,即墨城没有投降的念头,全城老少妇孺皆想拼死一战,田单知道人心已可用。“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人和条件已然具备。

破阵,火牛狂奔

于是,田单准备开始反攻。

从即墨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在牛身上披盖了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并在被服上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看过斗牛的都知道“红色”对于牛来讲有什么作用。在牛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在牛尾巴上捆绑了芦苇,芦苇都浸泡了油脂。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8)

火牛阵让田单一战成名。

田单让人把即墨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群牛的后面。

群牛赶出了即墨城,便有人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因尾巴被烧得发热,而火光照亮牛身上的红绸被服,群牛都疯狂奔涌,这股疯狂奔向燕军。

牛尾上的火光照亮燕军阵地,燕军看到红彤彤一片火海,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燕军上下被汹涌而来的怪物吓坏了,以为是神灵怪罪燕军,纷纷束手无策,不敢抵抗。

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燕军惊慌失措,包围即墨城的燕军遭到火牛冲击而溃散。

五千壮士紧紧跟随火牛尾后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后续涌来,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劈里啪啦震天怒响。城里与城外牛奔腾声、厮杀声、呐喊声、锣鼓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

“燕军大骇,败走。”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将骑劫。燕军溃散,四处逃命,齐军乘胜追击,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

樊城之战真实历史(七十余城仅剩两座)(9)

乐毅面对火牛阵会如何应对?

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军仓皇而逃,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

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