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不实言论怎么处理(如何判断谣言和不实信息)

废话不说,直接干货。

首先说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百分百完全辨别谣言和不实信息,如果能达到百分之百,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兵法,也没有战略了。

事实上,国家之间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各国之间谁能把谁给骗了。

比如前苏联,阅兵的时候将新型的战略核导弹故意放在防空导弹的编队里,把西方弄得一头雾水,就是一例成功的案例。

而作为个人,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也没有海量的知识储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更容易相信谣言和不实信息,这不是普通人的错,只是能力问题。

但如果遇事多过过脑子,掌握一些信息规律和概念,还是有相当高的概率识别大部分的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并且以此让自己的人生更安全。

首先谣言和不实信息有两大特征:

第一就是消息来源单一。具体的案例是一部电影《火柴人》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一个骗子,但是最后他却被自己的搭档给骗了,原因就是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一个所谓的“律师”,并且他被亲情所困,所以最终上当。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必须对同一信息追本溯源,寻找多个来源版本,进行比对,才能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这个我不说得太细,大家自己理解。

第二个特征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简单地说就是各类的利益诱惑和恐吓,比如冒充银行法院什么的,最近冒充疫控的也比较多。

对于利益诱惑,千万要相信咱们都是普通人,所有的人生都被资本和某些东西控制,馅饼不可能砸到咱头上,只要不贪别人的,别人就骗不了你的;至于恐吓信息,如果您实在拿不准,也简单,就地报警,由警方来甄别判断。

而对于谣言和不实信息本身,我们要从信息的四个要素去分析。

一个完整的信息,包含有四个要素:信息来源、时间、地点、事件。

而大多数普通人对于信息的四个要素,最注重的是事件,因为最有意思,也是信息的主体;其次是地点,这个除了增加兴趣之外,和自身的利益也可能相关。

但是对于信息来源和时间,往往不太在意,而这两个元素,恰恰能辨别大多数谣言和不实信息。

如信息来源这个要素:我们在看报纸和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词汇:本台记者报道、本报通讯员XXX报道。

这些记者、通讯员都是有真名实姓的,能保证“文责自负”的原则。因此,即便这样的信息不实,我们也可以轻易地找到责任人,追究责任。

而诸如一些:我听说、我一个朋友说、我的邻居的亲戚在某局,他说。

这一类的消息来源并不能直接关系到责任人,因此可靠性不高。

有意思的是,在八十年代,大家就已经对这类消息有着相当的警惕,并且开玩笑似地说这种消息来自“路边社”或者“路透社”,意为道听途说

只有一种情况有可能具有一定真实性:您直接认识的一个人或者亲戚,在某部门工作,对你很隐晦地说了一些话,让你做做准备等等。

因为他的工作性质,泄露的一些信息,因此相对可靠。

当然了,这么一来,这位仁兄也涉嫌泄密,但是信息来源有了一定的保证。

其次是时间。

一个准确的信息,一定有一个准确的发生时间。现在网上所有的:刚刚、就在刚刚、近日、年底、央视已播,一类的所谓消息,因为故意模糊时间,统统为谣言或者不实消息,没有例外。

再次是地点。一个准确的消息一定会有一个精确的地点,精准的地点也是事件的依托。如当年四川这边闹胆红素的时候,就有很多没有明确地点的谣言,比如某学校的孩子被骗去抽了、某居民区所有老大妈被骗去做体检抽了等等。

说起来很吓人,但永远说不清到底是具体什么地方发生的。

最后是事件:真正精确的消息往往在标题上朴实无华,是内容的高度浓缩,而谣言和不实消息特别喜欢在标题上做文章,现在流行的吓尿体、夸张体和一些无病呻吟的鸡汤文文章都是这样,往往标题很大,内容却空洞无物,或者禁不起推敲。网上例子有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总之,咱们都是普通人,算不上智者,所以谣言止于智者这一条跟咱们挨不上,但是遇事先冷静一下,多过过脑子,还是可以屏蔽大部分谣言和不实信息的。

我是十三哥,谢谢大家的关注

造谣不实言论怎么处理(如何判断谣言和不实信息)(1)

造谣不实言论怎么处理(如何判断谣言和不实信息)(2)

造谣不实言论怎么处理(如何判断谣言和不实信息)(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