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1)

原文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2)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3)

诗意直译:

因为《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表明了作者是在白帝城写下的这首诗。所以这首诗其三的意思是:

“山郭”就是小山城,指的是白帝城,白帝城沐浴在旭日的光辉之中,小山城洒满了秋晨的霞光,恬静而又安详,谁都明白这是美景。“翠微”是一种青翠的山色,这里指青翠的山,但“坐翠微”是什么意思?从情理上讲,他应该是坐在江楼。“日日江楼坐翠微”,这个语言又是颠三倒四的。这句翻译成白话应该是说,每天早晨起来,他在江楼上闲坐,四围青翠的山色环抱着自己。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第三、四句在结构上是紧承“日日江楼坐翠微”,在写坐在江楼上的所闻所见。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4)

“宿”就是一夜,“信宿”就是连住两夜。“泛泛”是荡舟,摇舟摇着走了。“信宿渔人还泛泛”的意思是说,“这个打鱼的人,他在江中间住了两夜晚,尚且想走就可以走,我现在连个打鱼的人都比不上,想回家却无办法回去”。

“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是写秋景与秋兴,燕子到了秋天就要过冬,就要朝南方去,都飞走了,杜甫还在这个地方走不了。

燕子走了,飞到南方去也就罢了。可气的是,它们走的时候还要边飞边叫,杜甫就觉得燕子是在他面前炫耀。他说“燕子有意在我面前炫耀,它们知道我走不了,它们走得了”。

根据常理这么好的景色,理当心情好才是,但杜甫心里有事,心情并不好,可以说是烦死了。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5)

第三、四句揭晓了答案,杜甫的心情不好

这什么呢,关键就得继续读第3、4句,就是杜甫心中的想法。所以咱们常说,你若安好,四季都是春天,反之亦然。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这里运用两个典故。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匡衡,匡衡这个人耿直,每次向皇帝打奏折,总是说皇帝哪个地方错了,但是他每次打了奏折以后,皇帝都特别欣赏,说匡衡忠心耿耿,是国家的耿直之臣,所以他批评朝廷越多,他的官就当得越大。

而自己当了谏官,天天给唐肃宗提意见。结果却被贬了。

另一个人是刘向,刘向在汉宣帝的时候讲四书五经,在汉成帝的时候又领教五经,他成了汉代非常了不起的大学问家,还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开创人。

再反省一下自己, 不但做不了进谏的匡衡,连做学问的刘向都当不了,想好好做学问都不行。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6)

最后一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经典之句。

这里的“同学”跟我们今天的意思不同,今天同学是同校读书的人,是同窗,这里的“同学”主要是指同辈人。“五陵”就是汉朝五个皇帝的陵墓,汉朝京城的权贵都住在五陵周围,“五陵衣马”就是指当朝的那些权贵。

这句里连用了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雍也》和《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中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衣马”就是裘马。

《论语·公冶长》里面说:“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孔老师问同学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一般的同学都有点矜持,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只有子路特别能炫耀自己——子路在所有的地方都喜欢表现自己,他说“孔老师,我毕业以后的志向就是要大富大贵,发达起来,坐着高车大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大衣。孔老师,我要发迹了,在座的各位兄弟都有份”。“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说把他的马车坐破了,衣服穿破了,他都没有什么遗憾。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7)

这里请注意,杜甫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与子路说的“与朋友共”大不一样,杜甫是在斥责他的同辈,说这些坏蛋“自轻肥”,他们个个都中饱私囊。颇有当年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境!

再看这首诗的感情发展逻辑。他前面说“日日江楼坐翠微”,然后就写作翠微之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第五、六句是说自己漂泊西南,非常倒霉,第七、八句是说他这样的忠臣倒霉的原因,原来在中央掌权的都是一群贪婪的小人,才使他这样正直的大夫被排斥在外。

劝学唐杜甫是小学几年级学的(同学少年多不贱)(8)

他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他这个时候五六十岁,他的那些同辈人,为什么是少年呢?其实是他骂人的话,说他这些同辈一个个都爬得很高了,原来是自私自利的小人,难怪他这样正直的大臣只能跑到这个鬼地方。

这首诗是情与理完美结合的典范,既有浓烈的情感,也有深层的理性。这使得全诗结构上层层转深,由所闻、所见,到所思、所感。所思、所感的四句又分两层,第五、六句先说自己倒霉,第七、八句说自己为什么倒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