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详解(学考名师堂精心准备高考历史)

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先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表现: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本主题是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主题,大部分试题要求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复杂影响,一般要求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客观地看待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

[新视角]

1.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加强世界联系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从纵向和横向的视角审视工业革命

从纵向发展来看,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发展。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横向发展来看,欧美进行工业革命后,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亚非拉美国家日益贫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特别提醒]

1.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本质上是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商品化、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这些内容几乎是所有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2.科技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一线的工人和技师,其发明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科学家,其发明主要依靠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

3.当今史学界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对其负面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上,巨大的生产力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第二、政治上,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第三、生活上,工业革命使人成为经济动物,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第四、环境上,环境破坏严重,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的生存根基;第五、军事上,强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4.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工业革命后的三股进步潮流,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高考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详解(学考名师堂精心准备高考历史)(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