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娘打水讲的是什么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

李三娘打水讲的是什么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1)

李三娘打水讲的是什么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2)

李三娘打水讲的是什么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3)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呼市回民一完小读书。那时归化城的男孩子每天的主要娱乐活动为厾嘎儿。

羊嘎儿小巧玲珑、晶莹剔透、规则方整,抓在手里的感觉非常好,更让人陶醉的是互相碰撞的声音无比清脆。童年的我甚至觉得,那些质地上好的羊嘎儿跟象牙的感觉差不多,十分的气派。拥有一副象牙白的羊嘎儿大概是当时每个孩子最值得炫耀的家当了。

关于厾嘎儿,《塞上杂记》说:“为此戏者,先记一骨为马儿,以二骨卜地分甲乙,珍先于鬼,背先于梢。甲以骨若干,对抛于地,珍、鬼、背、梢从其类以弹之,间有竖立者,愁必负其类之难得也。中则取者弹此而击,彼则前之所取,皆罚出不中。乙检余骨,复抛而弹,终计所得之多寡为胜负,马儿为人得去,倍数以续。”通俗地讲,就是每人拿出数目相同的嘎儿合在一起,先由一人将合起来的嘎儿掷散。经“石头、剪子、布”确定胜负后,赢家用右手拇指、食指去旋动嘎儿,飞出去撞击相同形态的嘎儿。若撞到不同形态的或撞到两个以上的嘎儿,则为失利,轮下个人厾。几个人轮流往复,直到把所有的嘎儿赢尽,以赢多者为胜。

男孩子厾嘎儿,常常蹲在院子的土地上玩,一玩就忘了时间。直到天快黑的时候,家里大人来唤吃饭时,才恋恋不舍地收摊。此时他们依然兴致很高,但手、脸都脏乎乎的,脸上洋溢着快慰的笑容。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长输惨了,倒插插都掏空了,于是他一把掳走了地上所有的嘎儿,转身狂奔!我们一群同学紧追不舍。眼看要追到,他上了牛桥旁边临时搭建的便桥。慌乱间他一脚踏空,掉河里了!正好有个大人路过,看见他浮浮沉沉,赶紧施以援手把他揪了上来。那时的扎达盖河虽然浅,但能托住人,搁现在掉下去能送命。

那时,归化城的女孩子们也玩嘎儿,只是玩法不同。抓嘎儿也叫抓子儿,是她们最寻常最普及的娱乐活动。玩抓嘎儿时,炕上铺块毡子,在毡子上撒嘎儿。将一个沙包向上抛起后,赶快抓嘎儿。待沙包落下接住之前,以同时抓到手的嘎儿多少定胜负。玩时,往往分成两伙进行对抗赛。有的一替一次地轮流抓、有的只要不“坏”就连续抓下去,哪伙先抓够一定的数量哪伙就赢。

嘎儿还有一种玩法即翻手背,双手捧所有的嘎儿向上扔出后,用一只手翻手背接、再翻手心接,接住地为赢得,以赢得的多少作为继续玩的先后依据。

嘎儿难度最大的玩法是:把一副四个嘎儿往炕上一撒,要随机显现嘎儿的四个面,也就是肚儿、坑儿、轮儿、珍儿。在沙包没有落下之前,要把炕上嘎儿的四个面轮流翻一遍;或把有着雷同一面的嘎儿抓在手里,还不能碰到其它的子儿,然后再把沙包接住,才算为胜。因为翻转或抓起等动作,是在沙包落下的空隙中完成,为了争取时间,女孩子都把沙包抛得高高的。

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是:几个羊嘎儿撒落在炕上,坑儿架到肚儿上,女孩子的手轻轻一拂,竟然就把那坑儿划拉到手里,下面的肚儿还纹丝不动。两个肚儿隔得好远,对我来说犹如远隔重洋,而她们的手却能轻轻地绕过障碍,迅速地把那一对抓在手里。有两个轮儿时,她们兰指轻翘,就把另一个坑儿变成了轮儿。变化之快,使人不可测度。

撒嘎儿时不能撒得太散也不能撒得太挤,撒得太挤,翻嘎儿时不小心会碰到其它的嘎儿了;撒得太散,很难在包落下来时,一只手将四个嘎儿全部抓齐,

还有一种玩法叫“歘嘎儿”。“歘”(音chuā),是个拟声字,形容短促迅速划过的摩擦声音,延伸为快速的意思。歘嘎儿的玩法是:接沙包时,要把坑、背相同的两枚嘎儿拾起来,但拾起时不能触动别的子。《满洲源流考》说:“或两手捧多枚,星散炕上。以一手持石球高掷空中,当球未落之际,急以其手抓炕上嘎儿成对者二枚,还接其球,以子、球在握,不动别子者为歘。”

在我的记忆中,欻嘎儿多以四个为一副,并配有一个沙包。欻嘎儿在雁北及内蒙古西部有两种传统玩法,第一种玩法是,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沙包并抓起四个嘎儿抛在桌上。单手抛起沙包,在沙包落下前捡起桌上的嘎儿并接住口袋。先从一个嘎儿捡起,每次捡起数量增加一个,直至同时成功捡取四个嘎儿即为完成游戏。第二种玩法比较复杂,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沙包并抓起四个嘎儿抛在桌上。向上抛起沙包,快速将其中不是“坑儿”朝上的嘎儿反过来,并同时接住落下的沙包。每次抛沙包至少要翻成功一个“坑儿”,直到都翻成“坑儿”朝上之后,再向上抛起沙包后,快速抓起四个嘎儿并同时接住落下的沙包。接着重复上述过程分别将四个嘎儿都翻成“背儿”“轮儿”和“针儿”即为完成游戏。

生于五六十年代、亦或更早些的人,尤其是女孩子,对这样的玩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因为在那个时代吃饱饭都是个问题,玩具只好停留在最原始、最古朴的阶段。于是,抓嘎儿、厾嘎儿、跳皮筋等基本上成为当时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玩物。随着时光的流失,这样的玩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跳皮筋在少数地方还小范围流传,但羊嘎儿几乎绝迹。

几日前,和老婆聊起羊嘎儿, 没想到老婆像变魔术一样,从她的百宝箱内拿出一副羊嘎儿。这副羊嘎儿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泛黄,因为没有怎么玩过,上面依稀还有肉丝的痕迹,但能有这样的宝贝已经很难得了。

儿时的小伙伴们,你们都还好吗?你们是否也会时常地想起我们的童年?是否也会想起我们一起弹嘎儿的快活时光?是否也会想起我?只是几个小小的骨头,被随意地抛出,在地上翻转着,发出清脆的碰撞的声音,却如同被哈里波特施了魔法一般,让我们的整个童年快乐无比。我真想通过时光隧道,再次回到那个充满乐趣的岁月。

后来才知道,嘎儿原来是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学名距骨(talus),奇蹄偶蹄动物都有。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

嘎儿接近四方形。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嘎儿有四个面能立住。因两个短边都是弧形的,一头由一个扁弧形弯直接连接在一起,另一头一边相对平滑,一边弧弯下来形成两个小尖尖,这两个面都是无法立起来的。徐兰《塞上杂记》云:“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这是古代的称法,近代与之稍异,分别叫作“坑儿”(凹面)”“背儿(凸面)”“珍儿”“驴儿”。民谚用五畜的名称给嘎拉哈的各个面命名:“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湾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

亦是后来才知道,嘎儿完整名称为嘎拉哈,嘎儿是嘎拉哈的简称。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维语称阿斯克、达斡尔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嘎拉哈汉语称为“躁骨”、蒙语汉译为“髀石”、满文音译gachuha。

嘎拉哈在《柳编纪略》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写作“噶什哈”;《塞上杂记》中写作“喀赤哈”;《五体清文鉴》中称做“背式骨”;《达斡尔族》中写作“萨克”;《西游记》中写作“拐孤”。

在古代,嘎拉哈成为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嘎拉哈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以不同的种类代表不同军事名类,通常是山、林、河、泡,布兵设阵,士兵头领,包抄堵截,兵器队别等用嘎拉哈来代表,成为战局中沙盘的棋子。

嘎拉哈后来还被神化为“定福祸决嫌疑”的占卜工具,视“解者为凶,合者为吉”,“珍背为吉,驴坑为凶,珍包子为大吉”。有的民族祭祖时用六只羊嘎拉哈,表示六畜兴旺,用羊肚子上边的一根皮筋连结四个羊蹄子等,求吉驱邪。满族、锡伯族将嘎拉哈装入“妈妈口袋”,平日放在祖宗匣内。满族婴儿摇车较为深大,达斡尔族摇车较为平浅,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摇车近似筐篓,但摇车两侧、底上部都系挂嘎拉哈。

嘎拉哈可以是猪的,也可以是羊的。由于猪嘎拉哈比较大,抓起来有些费劲,也没有羊嘎拉哈小巧、优美,所以,上好的嘎拉哈要数羊嘎拉哈。《槐西杂志》载:“作喀什哈,云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为之。”《塞上杂记》亦云:“喀赤哈者,羊膝骨也。”

蒙古族喜食羊肉,民谣说“玛瑙珊瑚稀世宝,牲畜之中肉是宝,肉之中拐骨是宝”,可见羊嘎拉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人们无论屠杀多少牲畜,都会把羊嘎拉哈保存起来。人们先轻轻地把嘎拉哈上的肉啃干净,然后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把凹在骨头缝里的筋头巴脑轻轻剔除。轻轻地,是怕把嘎拉哈上面的骨膜损坏,没有了表面的润泽。用水清洗净后,一个美丽的羊嘎拉哈就展现在眼前。

牧民不仅保存自家的,还要把赢取别人的羊嘎拉哈也一同装在皮袋里,有的多达几百几千枚。牧民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说法。为了加重分量做“老子儿”用,人们会将羊拐挖空,灌以铅或铜,就成了铜灌的羊拐。

一副羊嘎拉哈为四个,得找年龄相当的两只羊才能配齐。大羊的嘎拉哈个头大,孩子手小一把抓下不易,小羊的嘎拉哈正好。

国人玩嘎拉哈始于何年?不得详考。最早记述仅在清·杨宾的《柳边纪略》里可见:“手握四枚,同时掷之,各得一面者,曰撂四样。”与《满洲源流考》所谓“得四色方愉快”者同。即如四枚完全相同时计四十分;两两相同时计二十分;三枚子相同时计十五分;各个都不同只计十分。

近日不才顿悟,“歘嘎儿”应为“踔嘎儿”?踔是一个汉字,读音是chuō,意思是跳,跳跃,超越。“踔”源于满语?达族,锡伯族,蒙古族肯定另有叫法。

厾dū,上古音,晋语一级用字。意即用手指或针尖、棍棒、毛笔等轻点。厾嘎儿为中华民族语言融合之典范。犹如说:我今儿后曮饥的不行了,咥了个汉堡。你说绝不绝、妙不妙?

东北汉人则将嘎拉哈的玩法统称为“丢嘎拉哈”。“2019年6月5日,金星王广成PK东北‘丢嘎拉哈’”,央视用的便是“丢”字,尽管“丢”在粤语中很恶毒。

除了丢,再无词可囊括嘎拉哈的玩法。鉴于男尊女卑及故土情结,不才再三思索后,遂将此文题目写作厾嘎儿。

后记:

丢嘎拉哈几乎是个世界性的游戏。嘎拉哈在希腊语叫做“astragaloi”,在拉丁语叫做“tali”,在英语里叫“knucklebones” 或“hucklebones”,蒙古语叫做“shagai”。这些单词都是指动物距骨,甚至特指羊的距骨。

根据考古发现,作为玩具的嘎拉哈最早出现在地中海东岸,距今5000多年。那时人类还没有文字历史。随后,这一游戏向北传播,被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掌握。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这一游戏来自吕底亚地区(位于土耳其),而柏拉图则说是古埃及人发明的。

西方古典时代的嘎拉哈游戏有许多玩法。最简单的一种是比多少:把四块或五块嘎拉哈向上抛,手背接住最多者胜出;或是把嘎拉哈扔向小洞或瓶子,扔进数最多者得胜。

另一类玩法是比数字。嘎拉哈的形状大小接近橡皮,除了两端的四个面都能立住。这四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3、4、6(相对的两个面相加为7),这样每投一块都能计分。因此,有人认为现代的六面体色子就是古代嘎拉哈游戏演变的产物。

数值基础上,又发展出一套数字组合规则。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写给提庇留(Tiberius)的信中提到最好的一掷不是数字相加最高的,而是四块嘎拉哈显示的数字都不一样的,这种结果称作“维纳斯”(Venus);如果数字都是1,那么是最差的掷法——称为“狗”(Canis)。这一内容被公元一世纪出生的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引用,而关于计分法的其他细则现在所知甚少。

古希腊警语“用嘎拉哈欺骗孩子,用誓言欺骗成人”(You fool children with astragaloi but men with oaths),或许说明了嘎拉哈有多受小孩喜欢。在古希腊安坦多斯(Antandros,今土耳其)的一处儿童墓葬内,36块嘎拉哈骨和其他玩具放在一起,这些小方块很可能是孩子生前喜爱之物。(作者 韩丽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