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

黄河,在山东流经九市

蜿蜒千里,奔腾入海

润泽着山东大地

诞育了数不尽的瑰宝

五彩斑斓的四时风物

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

散落如珠的非遗项目

……

今天一起

沿着黄河赏非遗

探寻黄河沿岸的非遗宝藏 !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

菏泽·曹州面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

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

一种传统造型艺术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

相传源流可溯及尧舜时代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

据考证

近代“曹州面人”形成于清咸丰年间

艺人王清原、郭湘云

与郝胜、杨白四合作

把米塑与“花供”结合起来

掺入各种颜料

捏出的面人好看、挺实

在色彩和造型上趋于细腻

形成了今天的“面人”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4)

组图来源:山东旅游商品

曹州面人来源于生活

乡土气息浓郁

造型丰富,简练生动

形象逼真传神

比例和谐,工写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5)

济宁·曲阜楷木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6)

曲阜楷木雕刻

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史载孔子门人子贡为楷雕创始人

他用楷木雕刻的

其师孔子、师母元官式的两尊圆雕坐像

已成千古传世之宝

现存于孔子博物院内

孔林中的“子贡手植楷”

就是其珍贵的历史遗迹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7)

曲阜楷木雕刻

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创造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取法正宗,形神兼备

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8)

组图来源:济宁市文化馆

楷雕技法分

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

制作工艺计有十几道之多

产品也发展为孔子像、各种人物

花鸟走兽、文具等近百个品种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9)

泰安·泰山皮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0)

泰山皮影戏

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享有 “国宝泰山文化活化石”

“中华绝技”等美誉

又称人子戏、挑影子

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

故又通称驴皮影

听其唱,观其形

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1)

经过历代传承

泰山皮影不仅保留了传统的

表演技艺、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

还有许多新发展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2)

来源:慧游泰山

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老先生

继承改进了一种表演方法

需要表演者在同一时间

“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

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

这就是“十不闲”皮影戏

即“皮影独角戏”

也是当今中国皮影表演

罕见的一种绝技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3)

聊城·东昌葫芦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4)

东昌葫芦雕刻工艺

流传在山东省聊城市

其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

图案丰富,制作精良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5)

东昌葫芦雕刻

始终保持着一种纯正的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风格

初看粗犷大气

具有鲁西稳妥豪放之风

细看则线画细腻

因形而变,形图合一,如墨如工

质朴而不失雅致

稳重而不失天真

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6)

组图来源:文旅聊城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7)

济南·鼓子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8)

鼓子秧歌

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

原叫“跑秧歌”“跑十五”等

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被誉为中国北方汉民族

男性传统舞蹈的代表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19)

组图来源:济南都市频道

鼓子秧歌场图丰富多彩

路线变化错综复杂

简单者需几十人

复杂者需百人方能完成

如“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

“三碰顶”“单葫芦”“跑四门”

“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等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0)

德州·木刻刀笔书画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1)

来源:德州日报

木刻刀笔书画

是以木为纸,以刀代笔

以民间木刻技法表现中国书画风韵

借鉴漆画、重彩岩画、国画技法上色

经选材准备、书画稿勾线描摹、

翻板、镌刻、描绘上色、

封面等几个步骤精制而成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2)

创作时入收利落

行刀稳健,层层叠刻

“刀味”与“木味”完美融合

或精巧别致,或厚重大方

给人以惊艳的感觉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3)

组图来源:德州文化旅游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4)

滨州·滨州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5)

剪纸文化从农耕文明孕育而来

诞生于黄河流经之地

——滨城区的滨州剪纸

既得益于齐鲁文化的滋养

又受惠于黄河文明的哺育

浑然天成、活泼灵动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6)

来源: 滨州市滨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滨州民间剪纸

分单色、分色、套色几种

其中单色最多,技法简单

多以剪刀和刻刀相结合的方式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7)

来源:滨州文旅局

当地人以丰富多彩的造型

雅俗共赏的内容

表达对自然四时、生活劳作的感悟

也将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文化

凝结其中,代代相传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8)

淄博·鲁派内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29)

明末清初,鼻烟盒的制作

逐渐精美细致

充满了东方韵味

如今,鼻烟壶作为一个

精致的艺术品流传下来

绘制的技艺即是鲁派内画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0)

鲁派内画

与京派、冀派、粤派内画

在业内并称为中国内画四大流派

艺术家作画时需用特制的行笔

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

手工绘出细致入微的风景或人物

格调典雅、笔触精妙

可谓“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1)

组图来源:掌中淄博

鲁派内画作品多以

历史典故、神话传说、

传统题材进行创作

并绘制百虎、百骏、百兽等题材作品

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2)

东营·广饶齐笔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3)

来源:广饶发布

齐笔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

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

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4)

来源: 大众报业·鲁中晨报

齐笔生产历史悠久

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

从选料到成品

经过浸,拔,梳,并,连,

剔,修,刻字等百余道工序

经过齐笔艺人的精心制作

使齐笔丰盈尖锐,丰硕圆满

修削整齐,软硬适度

健劲有力,美观耐用,刚柔相济

形成独有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山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沿黄赏非遗山东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了)(35)

来源: 东营市文化馆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