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手语学习的感受(让爱在指尖架起听障人士沟通世界的桥梁)

参加手语学习的感受(让爱在指尖架起听障人士沟通世界的桥梁)(1)

王洁/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家都预习了吗?”刘丹一边打着手语,一边提问。

正在给学生上语文课的刘丹是北京市健翔学校牡丹园校区9年级的语文老师,34岁的她也是学校手语中心的负责人。

与普通课堂需要戴口罩的要求不同,听障学生的课堂老师不戴口罩,以便学生看到老师的口型,“但是我们上课都要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符合国家防疫要求。”刘丹指着贴在讲台前地面的黄色警戒线说。

用手语为世界架起沟通的桥梁

目前,在健翔学校牡丹园校区手语中心,一共有5位手语翻译老师。今年3月,他们全程承担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及体育新闻和活动的手语翻译工作。在冬残奥会举办的10天时间里,他们用准确流畅的手语和温暖的笑容,为全世界的听障人士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除刘丹外,北京市健翔学校牡丹园校区手语中心的杜秋娴、王茜娜、席学友和张畅,也是北京冬残奥会手语翻译团队的成员,他们均多次承担过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的手语翻译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受听障人士的认可。

据刘丹回忆,整个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直播,她并不在鸟巢现场,而是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演播室中进行手语翻译。冬残奥会主火炬点燃的时刻,是她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瞬间。“我在打‘守护’这个手势时,就往胸口轻轻贴了一下,其实原本的手势是没有方向改变的,但我想残奥的圣火代表着希望,那我们就应该把它守护在心中。”刘丹回忆道。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特别节目中,还播出了健翔学校残疾人教育方面的短片,由杜秋娴担任手语翻译,并在演播室现场和主持人进行了访谈。她今年43岁,是学校的高中计算机老师,最让她高兴的是,自己的学生闫卓为祖国夺得了金牌。闫卓是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队里唯一的女运动员,2008年到2011年,她曾在健翔学校就读,杜秋娴就是她的老师。

学习是永远的主题

35岁的张畅是学校高中计算机老师,33岁的王茜娜是初中英语老师,36岁的席学友是高中数学老师,也是手语中心的唯一的男老师。从2018年学校“手语中心”成立后,他们就一直在为聋人朋友服务。除了冬残奥会之外,5位老师还在北京广播电视台、海淀融媒以及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布会上担任手语翻译。

据张畅介绍,手语翻译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要求翻译人员要实时配合说话者的速度,把有声语言转化为手势动作,往往一个短语或句子需要几个手势连接而成,同时要求手势的精准和到位,直播中如果稍有走神,就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另外还有很多新出现的词语、短语和专有词汇等,也同样考验着手语翻译的专业和应变能力。

例如“德尔塔、奥密克戎、健康宝”这些词语,原本是没有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里还没有收录,“我们会上网找一些资深的手语翻译老师,看他们是怎么来打这个词汇的,看一些听障朋友在网上分享的打法视频,再和团队的老师们讨论,觉得哪个打法可能更形象,听障朋友更容易接受。”王茜娜说。

席学友介绍,手语也有“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国家通用手语》的地位相当于汉语“普通话”,然而一些大家熟知或者认可的手语表达,就属于“方言”,因为不符合“普通话”的标准。“对于我们手语老师们来说,学习是永远的主题。”席学友说。

搭建起手语沟通的桥梁

据介绍,除了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央电视台直播手语翻译,他们还参与了2020年东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央电视台直播手语翻译,2019、202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中央电视台直播手语翻译,并在以上重大赛事期间负责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新闻》《全景冬残奥》等节目的手语翻译工作。他们经常会一起研究讨论,学习冰雪赛事中的各个项目、运动员姓名、比赛口号、理念等等的标准打法,反复练习确定,以求达到最完美的翻译效果。

据介绍,从2018年9月开始,健翔学校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联合开设了手语选修课,由健翔学校的手语老师和听障人士共同组成授课团队,为学生们搭建起手语沟通的桥梁。

据牡丹园校区教学处主任薛晓侠介绍,成立手语中心的初衷就是为了研究手语、普及手语、推广手语,也是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听障这个群体,了解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魅力,“我们还要跟聋人协会等一些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共同推进手语的发展和研究,并在听障人士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够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沟通上的服务。”(记者 王洁 丁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