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么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没有零食,天塌不下来,但生活一定会变得像白开水般寡淡乏味。正是因此,无论是在饥馑的60年代还是日益丰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种零食。它们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细琢,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正是出于这份情感,在这里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们,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独特。这些零食们,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还焕发着勃勃生机。不过小编可没有给它们打广告的意思呢。欢迎补充。

60后的零食记忆·零食是个稀罕物

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与后来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相形见绌,却享受着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

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但是,昔日的“古巴糖”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

至今,中国仍然在从古巴进口蔗糖,只是进口来的糖纷纷经过多样而精细的加工改头换面,“古巴糖”的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个苦涩年代一样的糖块,也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

果味饼干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

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5)

不同于现下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60年代的饼干显得更加朴实而单一,一如那个年代的人们。然而,就是这些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不仅能够在年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再看看现在的饼干,不论是外表的华丽还是内在的美味都远胜于那个年代,却再也不能企及那样的地位了。

饼干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6)

60后会记得岭南饼干。那在粮油店中可买到,有散装也有包装。散装的奶盐苏打饼、夹心饼、威化饼放在大透明玻璃罐中。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7)

现在已将抱孙子的阿玲偶尔还会想起,当年放学,赖在粮油店眼巴巴地盯着玻璃罐里的饼干不肯走的往事。阿玲笑说:“我一边看一边咽口水。”她回忆,那时的小孩都很懂事,都知道家里钱不多,只能每天看一下,期待过年过节都吃到一点。

冰棍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8)

60后童年回忆中的冰棍,是最纯粹的,没有水果味、没有巧克力外皮,只有冰水甜甜的味道,那是60后小孩夏天最美好的愿望。

“能够一个人吃一条冰棍会遭到羡慕嫉妒恨。”1962年出生的杨先生回忆,那时三兄弟姐妹千辛万苦凑钱买一条冰棍一起吃,谁多吃一口都会被唾骂。所以,每一口的味道,都要细细品尝。杨先生说,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年,一起吃的冰棍。

70后的零食记忆·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逐渐开始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独领风骚,抵过了时代洪流的侵蚀。

爆米花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9)

儿时的爆米花是很多70后的童年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当然不是现在电影院卖的那种,而是街边大叔用爆米花机现场“爆”出来的路边爆米花。小朋友们只要看到有爆米花机就会围在一起看。大家聚精会神盯着那台神奇的机器,就等着“嘭”的一声响,香气随之而出,然而就可以用透明袋子装一包新鲜出炉的爆米花。

如今已难寻当年街边用最原始的机器“嘭”一声现场“爆米花”的大叔了。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0)

不同于现在各大电影院中光洁甜腻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粝的,抓起一把来,有时还会被小砂石硌到牙齿;其甜味也来得更加纤细而绵长,能够让人不知不觉就吃掉一大袋。这两种爆米花一如它们所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化,一个热烈直白,一个含蓄敦实。而随着生活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精致,我们也越来越难以在街边守候一袋原始粗粝的爆米花了。

总归有一天,那“嘭”的一声与升腾着甜味的白色烟雾,也会一起被当作一件艺术品,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记忆。

麦乳精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1)

麦乳精最开始以营养品的角色出现在70后小朋友的家里,那香甜实在诱人,怎舍得用水冲开?于是乎,拿着勺子,趁着家人不注意,直接将麦乳精倒进嘴里成为了最受小朋友欢迎的食用方式。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2)

麦乳精的热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延续了70后和80后的美味回忆。只是后来各种味道差不多的饮品纷纷涌现,人们对麦乳精的热情也慢慢退却了。

想想其实送礼送补品什么的都是安慰剂,比起现在又难吃又傻贵的号称含有各种名贵药材的补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点的安慰剂,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麦和牛奶,也没什么关系呢。

大白兔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3)

这也许是中国最经典的零食之一。从60后到90后的童年记忆中,都不可或缺地有它的身影。浓浓的奶香、嚼劲十足的口感,甚至是那一片可以吃的透明糯米纸,都满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说到大白兔,应该不需要解释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号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广大70、80、90后的脑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个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只毛茸茸的啮齿动物,而是白白的圆柱状奶糖吧。

所以说,这里要介绍一点关于大白兔的可能还鲜为人知的有趣事。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4)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现于1943年,来自上海的“爱皮西糖果厂”(是的,“爱皮西”这个拗口的充满了洋味儿的名称其实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装也并不是大白兔,而是红色的米老鼠,并名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厂被收为国有,不管是“ABC”还是“米老鼠”这些崇洋媚外的符号是大大的不行滴,于是才改头换面成了圆乎乎的“大白兔”。

从创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着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内里还是十分高洋上的。大白兔奶糖最初采用手工制作,每天生产800公斤,还是“限量版”。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大白兔还曾经打出“七颗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宣传语,地位相当于营养保健品,那可是相当贵重滴。(不过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贵些……吧?)

红虾酥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5)

说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说说红虾酥——一个奶糖,一个酥糖,曾经牢牢占据着国产零食的半壁江山。红虾酥,其实是酥糖的一种,因其糖块的形状洁白中镶有褐色条纹,活像虾的中段,因此得名“红虾酥”。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6)

红虾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酥、脆、香、甜”四个字。在制作上集中了传统工艺的精华,用料考究。一律选用优质榴花砂糖,高浓度葡萄糖浆和“二八麻酱”,经多次熬炼拔拉折包而成。这种糖皮薄酥脆、糖馅层次清晰,吃起来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腻口,吃后不留残渣。

哨子糖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7)

应该是最早将零食和玩具结合在一起的食品了,又可以吃、又可以玩。相信70~80的人都吃过这种糖,而且经常会比谁吹出最响亮的声音。这种红极一时的糖果,现在好像买的人也比较少了,但依然是我们心目中的经典零食。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8)

汽水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19)

小瓶的果味汽水。南有美津、沙士,北有北冰洋、冰峰等。有的是菠萝口味,有的是桔子味。对于70后来说,当年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百事可乐、美年达、可口可乐……但肯定曾经和朋友一起喝过小瓶的果味汽水。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0)

米花糖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1)

在七八十年代几乎是家家必备,尤其是到了过节的时候。非常的松脆可口、入口即化,又不粘牙。算得上是当时膨化食品的“老大”。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2)

娃娃头雪糕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3)

凡上世纪70年代生人,关于夏天的记忆里总会有一支娃娃头雪糕。淡咖啡色和奶油色构成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脸,咬一口,凉丝丝,甜津津。当时的价格大概是一块钱一支吧,算得上昂贵了。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4)

糖水罐头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5)

最早出现的糖水罐头是糖水蜜橘,密封在一个1升装的广口玻璃瓶里,其实就是白糖水腌橘子瓣儿。70后出生的孩子虽然对糖水罐头并不陌生,但是他们也只有在生病时才有机会吃一次。吃完后,瓶子洗洗还可以装蟋蟀玩,或者回收换钱。后来又有了糖水荔枝、菠萝和黄桃。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6)

糖葫芦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7)

“冰糖葫芦,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每听到街上有人沿途吆喝,小孩子都会从各条小巷里涌出来,围着一捆糖葫芦“哄抢”。在经典的电影里,糖葫芦都是必备的道具,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是不可或缺的童年记忆。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8)

80后的零食记忆:不只可以用来吃哟

到了80年代,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热潮,带来的不仅有新的社会面貌,更有新的零食。舶来品与国产零食分别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片诱人的新市场,而最幸福的,莫过于那些在小卖部前徘徊的孩子们了。

奇多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29)

作为类似薯条的膨化食品,“奇多”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最经典的零食代表,与当年风靡一时的“奇多圈”有很大关系。有红色、黄色、橙色包装,分大包、中包和小包、每包里面都会有一个主题为“奇多豹”环游世界的奇多圈。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0)

膨化类零食在80后的童年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五毛钱一包的咪咪,一块五一包的浪味仙,两块一包的卜卜星,现在大多还能吃得到。

将好吃与好玩结合,奇多的成功不仅意味着零食界的变革,更反映出80后的娃们开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对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个境界,“零食”的意义也迈出了从“调节口味”到“休闲娱乐”的重要一步。

麦丽素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1)

麦丽素,英文Mylikes的音译,内层疏松的奶球外面包裹着一层巧克力。麦丽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口感——嚼碎与融化在口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可以在两种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不仅如此,对于囊中羞涩的小学生来说,麦丽素同样“美丽”的价格也让巧克力这种东西变得不再那么不可企及。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2)

麦丽素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那硕大浑圆的棕褐色颗粒,闪耀着神秘的光泽,能够第一时间打开想象力泛滥的小孩子的脑洞。难怪它在民间还有“大力丸”的外号:浑厚圆实,传说中的大力丸大概就应该长成这样吧。再加上荧屏上各种古装剧为之推波助澜:那所谓的“绝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癫”,无一例外都长成这样,连大小都惊人地相似呢。

甜麦圈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3)

对于80后的孩子来说,侧口斜拉包装,封面有个可爱外国小孩吃东西形象的亨氏甜麦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较高档和奢侈的零食了,且可以干吃又可以送牛奶,属于当时花样较多的零食。

“亨氏甜麦圈那时候卖的很贵。”小婷说,小时候身体不好,家人以亨氏甜麦圈作为奖励,鼓励她准时吃药。“那时候我想,长大了要赚很多钱,买甜麦圈吃个够!”小婷说,如今已找不回当年最爱的美味了。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4)

“卜卜星”,是流行于80、90年代生的儿童时代的一种膨化食品。松软的油炸小球,主要原料为玉米,大米和精炼食用植物油,经特殊工艺膨化,口感松脆可口。

大大泡泡糖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5)

现在泡泡糖似乎渐渐退隐江湖了,虽然电视上还是播放着广告,但却很少见孩子吃了。在80后的童年掀起过一场泡泡糖热潮,虽然那时候一颗泡泡糖算高档货,但大家还是愿意忍着小馋嘴储钱买泡泡糖。还记得,当时大家都会比谁吹的泡泡大,最厉害的自然受到大家的“顶礼膜拜”,但也有不少人被吹爆的泡泡粘了一脸“面膜”。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6)

跳跳糖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7)

大家对童年最深的眷恋估计就在于吃和玩,说到两者的结合不得不提的就是一款经典零食——跳跳糖,好吃又有娱乐性。放进嘴里,感觉糖果在口里跳动,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和乐趣。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8)

干脆面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39)

小浣熊干脆面算得上各类干脆面的始祖了,现在虽然包装换了,但里面居然还有刮刮卡片。看到卡片的时候,真的感觉回到童年了。从前买干脆面,除了抵不住那香脆美味口感外,还有就是为了收集各是各款的小卡片,当时算是风靡校园了。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0)

小卖部“三巨头”:无花果、酸梅粉、济公丹

说完了舶来品,就不得不提到与之鼎立的“小卖部三巨头”。它们虽其貌不扬,却有着酸甜爽口的治愈味道与同样治愈的价格,这也是它们吸引小朋友们掏腰包的两大杀器。

“三巨头”之首便是最猎奇的“无花果”。此无花果与真正的无花果并无半毛钱关系,却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童年时期无孔不入,抢先占据了“无花果”这一名词的“鹊巢”,致使不少80、90后长大后看到真正无花果的本尊,无不惊呼这是个神马玩意儿。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1)

事实上,“无花果”的包装虽然简陋,吃多了舌头也会发白,却全然不是“三无”产品,细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东南亚特产的一种木瓜丝。而随着近些年来“怀旧零食”热潮的兴起,不少厂商又恢复生产“无花果”——当然,伴随着必然的偷工减料:昔日的木瓜丝变成了今日的萝卜丝,口味也大打折扣。

三巨头”之二——酸梅粉,一毛两毛钱就能买到,往嘴里倒起来像嗑药一样。别看它从包装到吃法都这么魔性,其实它好歹也是某省特产,由传统饮料酸梅汤引发而来,配方也很讲究,据说除了主料乌梅外,还有若干种配料。不过当它登陆各大地摊小卖部市场之后,原料再怎么打折扣,香精色素再怎么不要钱一样往里掺,我们也就不得而知咯……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2)

不过,小孩子是不会在意这些的!他们在意的,是本应用来吃酸梅粉却不舍得用的,形状色彩各异的,集齐一套即可召唤神龙的——勺子们。说起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集的癖好,花一点点钱就可以集齐一大把花花绿绿的东西,遇到平日里明争暗斗的小伙伴,唰的一声一字排开一大把,倍儿有面儿。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3)

最后,是“三巨头”中最趋近于黑暗料理的济公丹。虽然不同省市有不同的叫法,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外号——老鼠屎。天啊,简直再形象不过了。而济公丹的来历更是让人不忍直视——据说济公能从身上搓泥丸来救治病人,而这泥丸就是济公丹了。天啊,简直说不下去了……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4)

虽然济公丹从形象到来头都让吃它这件事情充满了挑战性,但这小颗粒本身却是一点都不含糊。山楂、薄荷……这可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吃起来也是清凉爽口,根本停不下来。也是因为这一点,能够让大人们对这种零食很少约束。在健康与恶趣味之间,他们果断选择了健康。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5)

90后的零食记忆:缤纷多样

对于90后这个年代,小编身为一个90后也是感触颇深,因此也就调出几款比较印象深刻的零食,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旺仔QQ糖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6)

要说旺仔QQ糖对儿童的影响力,那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零食新时代,下至小学生、上至五六十岁的人都爱吃。20世纪末开始在国内销售,当时算是一款很奢侈的零食了,电视上都是QQ糖的广告。独特的嚼劲,的确是非常有趣味。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7)

薯片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8)

烧烤味,番茄味,鸡汁味,原味,麻辣味,芝士味等等多种口味的薯片是大多90后最爱,很多人吃完都不忘吮一吮手指!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49)

结语·零食的滋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降生下来到长大,最先形成的、也最牢固的记忆就是嗅觉与味觉。这些滋味代表着独特的一段生活,伴随着我们从小到大,蕴藏着或喜或悲或酸或甜的事与情。

童年零食大揭秘(童年难道不就是吃吃吃)(50)

零食的滋味,往往是与课余的闲暇与分享的欢声笑语相连,也常常会掺杂着被大人们管制、斥责后的鼻涕眼泪。长大后,再吃童年时的那些零食,零食本身的滋味反而会弱化,因为它承载了太浓厚的童年回忆。就像前些日子突然蹿红的辣条,即使它改头换面穿上了小清新的外衣,我们在吃它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还是小时候背着大人们来到小卖部,也不顾什么生产厂家添加剂,和小伙伴们吃得满手红亮油腻的场景。

因为,那就是零食中的童年记忆。随着经济发展,60年代开始,人们在主食之外开始有了零食,品种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零食的种类日渐丰富,每一代人的零食记忆都有着不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