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11月7日早上,第三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首轮剧目研讨会在繁星戏剧村会议室举办。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北京京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白爱莲,北京《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北京青年报著名记者及戏剧评论家于静,表导演艺术家、教育家周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戏曲家协会理事李龙吟,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封杰,《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高扬,中国戏剧学院副教授胡叠以及剧目主创昆曲《三生》导演胡翰弛,实验戏曲《狼与一位名叫东郭的人》导演韦以丞,《卖鬼狂想》编剧刑本宁,《马伯司氏》的制作人梁曦共同出席了研讨会。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梧桐主持。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2)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当前形式以及目前展演的七部剧目(《追梦人》、《卖鬼狂想》、《网子》、《望乡》、《狮吼记》、《浙江小百花繁星嘉年华越剧折子戏专场》、《三生》)就主题立意人物塑造导演手法音乐唱腔舞美设计等各个方面畅所欲言,对当代小剧场戏曲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3)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表示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是当代戏曲良性循环的一种方式,跟中央保持完全一致,坚持着传承与发展,不仅传统戏曲老戏的根在这里,又是发展的新坐标,提供大众可以讨论探究的地方。”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4)

“同为表演艺术家的刘玉玲也认为:“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走的就正路,第一没有去讨好观众要求下的不良欣赏,第二不为专门的政治所服务,在精神上引领观众,通过观众热情来激发自己的创作。”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5)

而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也表示:“小剧场戏曲应该放在产业的生态上,站在精英文化角度上定位,看待自身的文化使命,创作中国式的艺术东西。”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6)

《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封杰认为:“戏曲艺术创作者一定要把戏曲的根把握住。”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7)

北京《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则表示“在小剧场戏曲节这样一个先锋艺术的阵地上,应当加大对原创剧目的支持。”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8)

北京青年报著名记者及戏剧评论家于静则对戏曲需要戏剧呢,还是戏剧需要戏曲这一问题提出自己意见可,并得出“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不仅是在激活市场也是激活创作者的灵感。”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9)

作为2016当代小剧场的参演剧目的主创代表,昆曲《三生》的青年导演兼主演胡翰驰表示:“小剧场戏曲并不是简单的大剧场戏曲缩小人数减少,他拥有他自身的表达方式,有他的特点。”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0)

来自台湾的编剧刑本宁与制作人梁曦希望在未来能够有一个可以供戏剧戏曲创作者相会交流的平台。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1)

(刑本宁)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2)

(梁曦)

同样来自台湾的导演韦以丞则建议在以后的发展中设立“剧本创作”的奖项,不仅可以刺激更多人参与到艺术节当中,而且可以真正实现到“戏保人”。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3)

最后,三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周龙总结陈词表示:“当代小剧场戏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新生事物,既要有戏曲的艺术特征,又要兼有剧场的当代特征,还要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戏曲的继承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偏激看待。”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4)

据了解,“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首轮剧目研讨会”是本届艺术节期间组织的系列学术研讨、座谈交流及名家讲座活动之一,充分体现了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戏曲魅力;探索戏曲现代未来发展、宏扬戏曲传统精粹”的宗旨。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5)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闭幕(小剧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16)

点开阅读原文享受八折优惠购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