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

引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极其深刻影响的朝代。今天我们的语言被称为“汉语”,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被称为“汉族”,都与千年前的大汉王朝有关。

汉朝有东汉和西汉之分,前后历经四百余年,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在历经了秦朝覆灭后的楚汉之争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自此便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王朝历史,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当属西汉初期历代帝王的贤明治理。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1)

图|西汉王朝

汉朝初期,在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以及对当时社会环境进行洞悉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圣明的君主。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创造出“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西汉盛世的汉武帝。一代又一代的开明帝王带领西汉王朝走向了鼎盛。可以说,西汉初期八十余年的历史奠定了整个汉朝的政治基础,为整个大汉王朝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2)

图|汉武帝图

那么,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举措是怎样的?在其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在起着指导作用?

一、“天以一以清,地以一以明”,以道为核,吸纳百家

西汉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奉行道家思想决策,这与当时道家学派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那么何为“道”?老子的“道”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作为世界本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规律法则的道,“反者道之动”。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3)

图|道

首先,“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先于天地万物,同时也无法为感觉直接把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且它也不能以名言直接指称,“道常无名”

老子认为,只有这样超越于时间、超越于感官、超越于名言的“道”才能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终极本源,同时它也担保了世界的统一性。“天以一以清,地以一以明”。

其次,“道”也有其自身运行的法则,这种法则同时又因“道”的本源性而蕴含于一切具体事物之中。《老子》中说:“反者道之动。”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基本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开天道以明人事的天地人一体观,另一种是对立循环观。“反者道之动”体现的正是后者。

这里的“反”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循环运动;另一种是向相反方向的运动。对于第一种意思,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高下等相反的性质相互成就,同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兵强则干,木强则折”等表述也表明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4)

图|反者道之动

对于后一种意思,老子提出万物的运动虽然从短期来看是一种自我否定,但从整体来看,又表现为一种自我循环,万物周行而不殆。

因此,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从整体上描述了世界运动的总画面:一方面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运动不息,另一方面,万物的运动又表现为一种自我否定同时又无限循环的态势。

以以上内涵为精神内核的道家思想在汉初刘邦时期得到了保留,同时它也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的嬗变。这种嬗变表现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而融汇的产物便是“黄老道家”思想。

黄老道家的学说以“与民休息”为要旨,它在融合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等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在当时时代的与时俱进,适应了汉初实现大一统的社会局面。因此成为汉初刘邦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实质上仍是以道家政治思想为内核。

汉初刘邦所面对的是刚刚经历数十年战争、百业待兴的局面,他深刻洞悉到在秦始皇穷奢极欲、穷征暴敛、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陵墓,使得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从而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大一统国度的当务之急便是重建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

这一切都召唤着以休养生息为核心的政策的出现,而黄老学说的应运而生恰恰满足了这一点。这种历史与思想的契合正体现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性,它绝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有历史必然性在背后起着推动作用。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5)

图|汉高祖刘邦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恢复生产,轻徭薄赋

汉朝时期,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农业,因为它关乎全部国民的温饱问题,因此农业成为整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农业在国家的税收中也处于主体地位。

建立之初的西汉,在经受了战火的袭卷后,大片农田处于荒废之中,整个国家物资极度匮乏。这种环境使得人民的民心也处于动摇之中,社会治安极度不稳定。

刘邦的出身是小吏,因此他非常清楚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正是其统治者对百姓的强征暴敛,目睹了下层百姓的疾苦,刘邦深知要想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唯一途径就是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而其突破口正是发展农业。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6)

图|农业

因此,刘邦在成为西汉最高统治者后就立刻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使百姓赖以为生的食物不贵的具体着力处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从而极大程度丰富生活物资,使物资不成为“难得之货”

从具体措施来看,刘邦下令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命之前参加战争的大批军队“罢兵归家”,从而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业领域的生产力发展得到了保障。

刘邦还下令奖励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田地,而且召集安抚流散的人民,解放全部奴婢,使他们得到安身立命之所,从而社会稳定的隐患因素得到解决,同时也扩充了农业生产力。

除此之外,刘邦还践行了道家在政治上的主张,实行“无为而治”,《老子》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在治理国家时没有恒常不变的意愿,而是以百姓的意愿为意愿。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刘邦废除了一切对百姓的剥削政策,在服役和税收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五年刘邦发布了昭文:一切定居在关中区域的各诸侯国的百姓,实行免除其十二年徭役的政策。

这一政策进一步减少了政府对百姓生产以及生活的控制和干预,从而使人民休养生息,集中精力发展农业,丰富生活物资。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轻刑慎罚,宽柔相济

道家强调道对万物的态度是生长之而不占有,有所为但又不恃之为有,创生之而不主宰。这种态度同样体现在其政治思想中,具体表现为“无为而治”,轻刑慎罚,宽柔相济。

道家的政治态度同样可以概括为自然态度,其在具体实践上表现为“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够顺任万物之自然状态,使其特点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特定的目的。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7)

图|无为而治

道家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又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可见,老子不仅支持人们为,而且要大有作为,只是这种作为必须以自然原则为前提。

在无为的背后同时体现的是道家所主张的具体人道原则。老子讲:“弱者道之用”,他用水的比喻来说明这一原则。

他认为水专心于滋润、促进万物同时又不与万物有所争抢,永远向下流,身处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正因于此所以更加符合于道。

水的状态同时也是人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这种“不争”的态度在政治统治上表现为减少对民众的控制,使其自由的生活。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8)

图|水

秦朝统治时期,常常以严苛刑罚控制民众,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受这种思想影响,汉高祖刘邦废除了严峻刑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采取轻刑慎罚、宽柔相济的治民政策。

在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政策影响下,西汉初期众官吏在处理狱务问题时多采取宽大举措,对民态度敦厚,不一一苛求。

这使得在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不仅未因政策宽松出现更多犯罪盗窃事件,反而社会逐渐更加安定和谐,甚至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

同时,由于社会稳定,人民能够真正集中精力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跃升。

人民一心一意谋求生活水平提高,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家家户户都富足了,自然在社会中游荡的犯罪分子就少了,社会也就更加和谐了。这可以说是在发展农业生产、轻刑慎罚两大政策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良性循环

这些都是对道家思想进行贯彻的所获得的成果,同时也是对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各种深刻观点的注脚。

四、海纳百川,广开言路

汉高祖刘邦对道家思想的落实同时也表现在文化政策上。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不仅在文字、计量方面进行了统一,而且要求思想也完全统一。于是便出现了震惊整个历史的“焚书坑儒”事件。

没收民间藏书并将之烧毁,定罪一切家中有藏书之人以及处罚议论朝政的文人等文化控制政策的影响下,秦朝的文化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同时也为其埋下了民众积怨的潜藏隐患,成为之后秦朝遭受强烈人民起义,最终覆灭的导火索之一。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9)

图|秦始皇

刘邦充分吸收了秦朝覆灭的教训,在西汉建立之初就在文化领域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原则,放松对文化的控制和监管,使汉初文化领域具有了自由的发展环境。

具体来说,刘邦颁布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书籍的政策,目的是建立藏书丰富的“国家图书馆”。除此之外,他还广开言路,促进各家学派广泛交流思想、畅所欲言,促进了汉朝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10)

图|天禄阁

结语

总体来说,汉初刘邦在统治国家的十余年时间,吸取秦朝灭亡在经济、律法、文化等各方面的教训,同时将融汇了诸子百家的道家思想贯彻于自己的治国方略之中。

在经济领域恢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在律法领域轻刑慎罚,宽柔相济;在文化领域海纳百川,广开言路,使汉朝从秦朝的暴虐统治中走了出来,逐渐实现了发展和繁荣。

黄老学说的应运而生与汉高祖刘邦合乎时宜的运用,二者的契合性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出现在历史上的偶然巧合。

但在跨越千年的哲学思想发展中,我们认识到,历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客观必然性,思想的发展在抽象、悬离的外表下掩藏的是其与所处时代及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诸侯并起、礼崩乐坏的时代局势催生了诸子百家,同时几百年后秦朝覆灭,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又使道家从诸子学说中脱颖而出,吸收吐纳各家学说,融汇出黄老学说,它不得不说是时代的产物。

西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汉朝初建西汉如何治国)(11)

图|历史与思想

刘邦顺应时代潮流对黄老学说进行运用同时也离不开对时代局势和社会环境的洞悉。在对黄老学说的运用中,道家思想获得了充分发展和延伸.

同时,随着道家思想广泛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得到全方位发展,而这种思想也逐渐表现出与所处时代的分离,从而逐渐走向对自我的否定。

这样一个过程恰恰是对老子对世界运行法则“反者道之动”的印证。在感叹老子思想之概括性和深刻性的同时,我们也禁不住以同样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洞悉当下所处的世界和时代。

参考文献:

《老子》

《道德经》

《后汉书》

《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