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楚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是非常富强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楚国的水产资源丰富,同时又盛产黄金、铜等矿产,其富饶程度可见一斑。

楚怀王即位前期,楚国还维持着原本的富有,然而自从楚国在丹阳、蓝田两次战役中失败,其国势便开始由盛转衰,最终走上无可挽回的灭国之路,楚怀王也客死秦国。

楚国在楚怀王执政期间亡国,是楚国的悲剧,也是楚怀王的悲剧。是什么让楚国最终亡国?又是什么造成了楚怀王的悲剧?

一、从合纵图强到丹阳之败

怀王名熊槐,是楚威王的儿子。楚国在楚威王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与齐国、秦国并列,成为战国时期的三大强国。

楚国疆域辽阔,在诸侯国中版图最大,物产也最富饶,人口上也占据优势,军事实力强盛。楚威王十一年时威王去世,熊槐继承楚国的君位,也就是楚怀王。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1)

刚刚即位的几年,楚国凭借积累的雄厚实力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取得巨大成功,楚怀王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到楚怀王十年之时,公孙衍在东方各国的支持下担任魏国的宰相,张仪回到秦国。在公孙衍的游说下,合纵形式初步形成,次年便有“五国伐秦”的军事举动。

在这次合纵中,诸侯国对楚国给予极大的信任,推举楚怀王担任纵长。

合纵联盟刚刚成形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多次取胜,后来魏、赵、韩三国在函谷关与秦国交战时大败,魏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

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魏国派使者前往秦国讲和,五国相继退兵,合纵失败。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2)

不久以后,各诸侯国相继改革,楚怀王也在屈原的建议下进行改革,但最终失败。

楚怀王十六年时,楚国与齐国结成联盟攻打秦国,此时齐楚关系很友好,秦国一直想拉拢楚国,破坏联盟。

一开始齐楚联盟非常坚固,秦国在战事中屡屡失利,于是更想破坏齐楚联盟,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

张仪欺骗楚怀王会给楚国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不顾陈轸的劝说,相信了张仪。

事后怀王发现被张仪欺骗,愤怒至极,立刻出兵攻打秦国,发动历史上著名的丹阳之战。秦国对楚国发动的这场战役早有准备,在丹阳大破楚军。

楚军只因楚怀王一气之下便上战场,各方面的准备都没有秦国充分,最终的失败结局可想而知。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3)

丹阳之战失败后,楚怀王还没有消气,不能冷静思考当前战局,竟在危急时刻让大军深入蓝田,与秦国的军队奋战。

正在此时,韩、魏又乘机偷袭楚军,楚军在夹击下再次战败,秦国进一步攻取楚国的召陵之地。

丹阳之败和蓝田之败让楚国大受打击,军事实力受到严重挫伤,从此楚国便走上了由盛而衰的路。

二、从时纵时横到客死于秦

面对楚国的元气大伤,楚怀王选择与秦国和解,经过谈判,秦和楚结成联盟。楚怀王十八年时,张仪返回秦国,楚国又派使者前往秦国巩固两国关系。

使者还没有到达秦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继承秦国的君位。各诸侯国听说秦国的新君不信任张仪,于是纷纷依附齐国。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4)

张仪被驱逐,前往魏国担任宰相。楚国见势便违背先前与秦国的盟约,转而向齐国示好,最终魏、楚、齐的联盟再次形成,不久后张仪去世。

楚国早在楚怀王十七年时就图谋越国,楚怀王十九年到二十三年期间,楚王派人进入越国制造内乱,最终吞并越国。

在图谋越国的同时,楚国也在通过外交手段从秦国取得利益。

楚国一边对齐、韩采取合纵之策,一边又厚待齐国的大臣,利用齐国、韩国的势力逼秦国割地,计策生效,秦楚和好,但各诸侯国对楚国的信任大减,为后来楚国在垂沙之战中失败埋下祸根。

在楚怀王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这段时期,秦国与楚国的关系渐渐好转。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5)

没过多久,齐、韩、魏等国果然因为楚国背叛盟约对其出兵,楚国通过将太子送入秦国作为人质换来秦国的支援。

后来楚国防备秦国进攻,又因楚国的太子在秦国与人发生争执并杀死秦国大夫,秦楚关系破裂。

楚怀王二十八年,垂沙之战发生,秦等四国联军攻打楚国,楚国惨败。

垂沙之战失败后,楚怀王非常害怕,想通过割让城池和遣送太子挽救国家危难,最终在昭雎的劝阻下仅遣送质子。

垂沙之战的失败本就让楚国元气大伤,不料此战过后楚国又发生内乱,即“庄蹻暴郢”,此时的楚国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接续不断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6)

秦国在楚怀王三十年时再次对楚国用兵,夺取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怀王,邀请他到武关会盟。

楚怀王看到秦王的信后心里非常害怕,一方面担心赴约会有危险,一方面又惧怕不前往会激怒秦国,给楚国带来灾难。

这时候屈原已被召回,与众臣子力谏怀王不要前往,但怀王的小儿子却劝其赴约。

犹豫再三,怀王还是决定前往武关,不料中了秦国的埋伏,怀王回国之路被秦国断绝。

怀王被秦国挟持到咸阳,还要求他用附属国的礼仪朝见,楚怀王非常愤怒,拒不听从。

秦王又逼迫楚怀王割让楚国的土地,怀王坚决拒绝,于是被扣押留在秦国。

过了几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将遗体送回楚国,楚国百姓都很伤心,就像亲人死去一样,在很长时间内都非常思念他。

三、造成楚怀王悲剧的原因

第一,楚怀王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不清楚,没有认识到不应该与秦国合作。战国之时虽是七国鼎立,但这齐国并非同时鼎盛,而是呈现此消彼长之势。

在这种动荡不安、变化无定的局势中,秦国国势渐渐上升,楚国则一直保有富强的国力基础,但这两个国家要想把握战国的局势,仍要依附其他诸侯国的力量。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7)

面对战国纷争,采取正确的外交政策无疑是最重要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与其他国家结成联盟或破坏其他国家的联盟,才能充盈本国实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对秦国来说,最适合的政策无疑是“连横”,而楚国则是“合纵”的主角。

由此观之,战国时楚国对外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处于秦国与楚国之间的竞争关系,让国际局势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倾斜。

秦国与楚国的矛盾被当时的许多游士看在眼里,比如苏秦、公孙衍等人,如果楚国能将这些人委以重任,以合纵为首要目标,那最后谁成为一统六国者便不得而知了。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8)

第二,楚怀王用人不当。楚怀王在关键时刻没有任用正确的人选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楚怀王在位期间的襄陵之战和丹阳之战中看出来。

昭阳是襄陵之战的主将,丹阳之战中的主将却成了屈匄。

这当中有两点原因,一是将军昭阳这时候已不在人世,二是楚怀王更换了将领。

从相关历史记载中可推知昭阳此时不太可能去世,如《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发生在楚顷襄王时期的时间,当中的“昭子”有很大几率是昭阳。

襄陵之战距离丹阳之战仅6年之久,昭阳不大可能去世,即使昭阳去世,丹阳之战的将领也该由昭姓子弟担任。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9)

因此在昭阳在丹阳之战前去世的可能性不大,最合理的解释应是楚怀王在丹阳之战中临时更换将领,以昭家当时的权势,若非楚怀王无人能撼动其地位。

换下昭阳的原因在于当时昭氏权势过大,不利于国家社稷,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楚怀王思虑不全。

首先,国家危亡之刻,昭阳虽然擅权,但他确有难得的将才,楚怀王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限制其权力,而不是将国家作为赌注。

其次,即使一定要更换将领,也必须选择将才高、能代替昭阳的人,丹阳之战的一塌糊涂印证屈匄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担当作将领。

除了在丹阳之战中战败,屈匄在军事上也毫无表现,更不用说实战经验了,由此能够充分看出楚怀王在用人上的失当。

这次换将,楚怀王没有深思熟虑,竟让毫无经验的人上战场,楚国的战败可想而知。

战国时期楚怀王是楚国巅峰吗 为何最终亡于秦国(10)

第三,楚怀王的性格弱点。首先,楚怀王表现出严重的情绪化性格特点。纵观楚怀王一生,不难发现他情绪化的行事方式,尤其是发现受骗张仪后,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甚至在形势危急之时还让大军深入。

其次,楚怀王贪婪好色。《战国策》中有楚怀王直接承认自己爱好美色,张仪能游说成功也正是抓住这一弱点。

结语

楚国从繁荣富强走向衰败是楚国的悲剧,也是楚怀王的悲剧。对于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楚怀王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情绪化的性格使他任意挥霍楚国的国力,性格上的弱点更是加速了楚国的败亡。

楚怀王也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他死后,楚国百姓皆哀痛悲哭,并以“怀”谥之,长久怀念。可见楚怀王虽是亡国之君,但在楚国百姓心中仍有很高的位置。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