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

农村的街上十分的热闹,时常就能听到各类手艺人吆喝声。这时候就会聚齐一群人,有的是有所需求,更多的是看个稀罕。各种佬手艺都有自己独特的绝活,即使在一旁观看都觉得过瘾。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有弹棉花行当,但凡哪家里多弹几床棉被,大部分都是因为有姑娘要出嫁原因。

弹棉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起源于元朝。在元代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有专门的记载,至今在农村里偶尔还能见到。人们称弹棉花的手工艺人为“棉花匠”或“弹棉郎”,从业者大都以祖传为主,不忙的时候在自家做工,等到秋冬时分走街串巷帮着人们弹棉花。

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1)

过去农村里弹棉花是很火热的行当,但凡有棉花匠经过,人们争相让其为自家弹上几床棉花。自家的棉布盖的时间长了,里面都成了一团团的套子,这样盖起来难受也不保暖。经过他们的手后,旧棉花变成了新棉花,重新做成被褥就像新的一样。

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2)

棉花匠的工具比较简单,弯弓,木锤,磨盘,铲头,还有一条牵纱篾组成了全部的家当,这么多年以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棉花匠的弯弓制作起来最为讲究,南方以竹片做成,北方通常是自然弯曲树木或者专门的木料做成。弓弦用的都是牛筋,结实耐用也富有弹性。

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3)

干活的时候,后腰上固定上一个木棍高处头上两三尺。这是用来悬挂木弓,更为稳妥也省力。弹棉花的时候就弓弦埋入棉花,用木锤敲击弓弦,伴随着“蹦蹦蹦”的声音棉花纷飞,原来的新棉花,瓷实的一些老旧套子,逐渐就变成了松软的棉絮。

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4)

棉花弹松之后,用白色的纱布包裹起来,还需要一层层的均匀铺平。这项比较考验技术,要铺平并且后薄一致,否则做成的被褥盖起来就会不舒服。压棉花所用的叫做磨盘,木头制作的圆盘,这样工序非常耗费时间,一两个小时功夫才能做好。

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5)

在农村里流传着一首关于弹棉花的歌谣,“半斤棉花弹成了八两八”。开始的时候不是很懂,问了一些老人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来过去旧制中半斤就等于八两,棉花被弹过之后便的松软,体积上比原来大了许多,看上去似乎比之前更重了。

70年代农村弹棉花过程(农村街头弹棉花的老手艺)(6)

如今随着机械的兴起,弹棉花虽然还存在,但大部分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并且市面上各种羽绒被、蚕丝被逐渐兴起,更进一步压缩了传统手艺的空间。说实话,数来数去还是棉花被子最实惠,盖在身上也最舒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