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出生的名人(献世二零一四)

飞鸟不鸣,六月不惊,平顶建筑听我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1804年出生的名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1804年出生的名人(献世二零一四)

1804年出生的名人

飞鸟不鸣,六月不惊,平顶建筑听我说……

——碎语坦白说,可能我在蛰伏,也可能拒绝了所有。2011年期间,似乎有些冒失的进入了清风,冒失就持续到如今。之前,在学校里了解了许多社团组织,但阻力大于动力,不敢去各组织竞争面试,以至于现在新生的组织,我都没有竞选过。蛰伏的末期,那些光怪陆离的怂恿者,我感谢你。我所有的高度和辉煌,剪成一张A4纸,要青春,要快乐,等到青葱岁月被径直覆盖,我会痛哭。

——缘起心迹那阵子,初到南充,心情郁闷,便聊表心迹,记得写的是那篇叫《流》的文章,描述心情。当然,这就是一种“缘起”的形式。《流》后来投入清风所需的稿件中,几经转折,又经熟人引荐才见了社长文知,部长张艳秋,开始社内实习。记得那时,时节已是秋末尾声,叩开社长在广播室的门(文社长当时另兼广播室室长),未及过多寒暄,便敲定我分到编辑部,上司是上段提到的张学姐。文社长的平易,消减了我的惶恐之心,只是身材同我一样单薄,让我有几分猜忌,但眼神和语言的交际上,又捕捉到一种气度,却是我不能比拟的。经后话了解,这个领导者的确在经历上,胜過我们许多,难以料想一个瘦弱男生,在异地的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是什么情景,恐怕这些足以击碎我们所谓的生活上的切肤之痛。而他也是影响后面的人最大的人,后几届的成员在谈话中都不由地弹出一个名字:文知。的确,是个好名字。见过社长后,又来到木楼(已拆毁的古物),等待张学姐。经见过社长之后,再见一次生人,也不是太难的事。不久,木梯响起脚步声,我回过身,看见一位披着长发、斜刘海的女生走过来,辣子见后,便于我相互介绍,这就是我以后的上司张学姐了。我点头微微一笑,她也眯着眼露出牙齿对我微笑,相互了解后,就辞去了。见面结束后是傍晚,轻呼一口气,校门口几棵高耸的雪松,将视线里的天边裁得静谧透明,风把雪松的枝桠吹得微微晃动,霞光很透眼。我选择停留在这里,清风。

——别说,离开的潜台词到今天,清风到底删裁成员有多少,我列不出详数。只是每次摊开月刊,看着我们部门用一双手都能数过来的人数时,就不断想,我所在的意义。上司们对我说:别说离开的潜台词。从第一次审稿,认识了寡言多才的田景红,爽朗的田丽萍,像小朋友的向婉华等等,到现在,散走了又有半折的人,因为他们的隐退,磨损了很多力量。见历了身边熟悉的人,在不确定的一天告辞,或许谈不上什么天涯阔别,也对某某没有那么深的情愫,但看着花名册上的一条条斜线,真的怀念起来。我处在深井,我独鸣悲哀。几次,都想可能自己在某个不顺的时候,也就激流溃退了,想法愈来愈烈,以至于后来几次,因为一些问题,在言语中暗示离开。情绪包括,不安与不舍,还有颓废般的渴望解脱。而向婉华告诉我,无论如何,我要把他们的离开看开,就像在疾驰的车上,你看到喜欢的风景,但那只是一两秒的事情,风景会同样疾驰而远离你,若你不计后果的伸头回望风景,你被扯下车厢也不是不可能的,从此再无风景。进社半年,我做过所有新成员做过的事,感觉往事终被一些心愿抚平过去。文知走后,陈旧的工作仍然带动每颗齿轮运转,新社长刘冬梅在写作比赛成功结束后,说到我相信此刻不止是我找到了价值感。下面一片唏嘘的沸腾。这是从文知走后,刘冬梅继任以来,我唯一能触到的安定。不难看出,大家都是。尽管时无规律的忙碌,碰面的一个微笑就解下所有体乏,无法解释这种亲情的关系。于是,我安定,我拒绝了所有。

后记最后的一节,这篇《献世·二零一四》可能是意尽曲终的意味了。刘冬梅说:我开始慢不下来了,吃饭多少分钟,到办公室多少分钟,去教室多少分钟……等等的一切,成为固定程序,怎么办?向婉华说:剩者为王!我却无话可说。社团反复的疑问出现,又一次次平复,可能这就是清风发展的“永动力”,不会枯竭。正因如此,月刊增版、改版才逐步实行。那些疯狂野蛮的质疑,我也感谢你。写《献世·二零一四》时,我主要想到即将结业的老成员,注定是要离开的,这就像在广场里,街灯一颗颗在身边次第湮灭,只有自己的呼吸和温度在黑夜里驱逐。校园的分别,迟迟早早,联想起初中毕业和以前看过小四的一本叫《夏至未至》的小说,悲伤都是大相径同的,只是除了那些巧妙性的毁灭和不纯粹的复杂情感。《献世·二零一四》给清风四十一周年,给我们这群人,给二零一四,给六月,给瞻首无尽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