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

看到这个题目,你或许觉得:我春风得意、且信心十足,何来的自卑?差矣!

自古以来,在所有文化中都认同这样一条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谓的“高处”,就是一个人追求的优越目标,因为这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目标的存在,相应地就令每个人产生了N个自卑的理由:例如出生低微、智商不出众、近亲中有出类拔萃者在摇摇召唤、或家族有污点需要洗刷等等,数不清的令生命不完美的原因;此外还有社会现实所导致的群体自卑心理:农村人相较于城市人,打工者与铁饭碗的对比,不一而足。就这样,处于逆境的人琢磨着改变,而那些在别人眼里已经是顺风顺水者又期待着更上一层楼,有道是“人心没尽”的背后,原来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

自卑其实是一种心理活动,旁观者往往难以觉察,但也有表现症状:比如说话时嗫嗫诺诺、不敢大声,办事时缩手缩脚等,许多口吃、结巴者并非生理原因,而是源自深度的自卑造成的,这种情况就接近于病态了。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就是长期处于被指责、否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亦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慢慢滋生自卑心理导致的;自卑的最极端表现就是自杀。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1)

大多数情况下自卑是一种或隐或显的个人感受,正是对所处环境的各种感受影响着心灵(思想),于是发号施令,支配着身体做出各种或长远或即时的应对行为。现实生活中的“争口气”是典型的代表,无论是自己暗下决心,还是长辈教育晚辈,亦或近亲挚友间的激励,均是一种应对挫折境遇所作出的反应。

这期间感受只是源头,摆脱自卑心理的过程便被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一个个目标所代替,当然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固有的环境中,确定目标也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我自己在电大的困顿时期,似乎最佳的改变方法就是通过参加考试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此外别无它途,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一直处于学习状态,比较有希望;如果像别人那样依靠调动关系来改善环境,对我而言一没人脉二没钱,是完全不现实的。就这样每个人利用自身的长处,向着优越目标编织生活,构成形形色色的人间万象。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2)

既然如此,是不是人们都能拥有一个或数个指向优越感的目标,从而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呢?非也!因为目标本身并不具有正确性,有些目标甚至能将人引导向监狱。人们在自卑之中感受到压力,在压力的驱使下寻找出路(目标),这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目标除受所处的环境限制外,还会受到一个人的判断力、以及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大体来说,人们在左思右想、精心策划之下却往往又有点鬼使神差地选择的出路有三条:逃避之路,获得充实感的途径和解决问题之道。

谁会选择逃避之路呢?大有人在!当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潜意识不让自己明白这是在逃避,只是在压力之下觉得很无奈,此时的自卑感占了上风,对于一些争取积极向上的事情不敢抱太大的奢望,似乎回避困难是唯一的选择。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86年的冬天自己从电大出走、意欲上五台山的心理历程:从目睹前男友拿走学校分发的那一只羊开始,之后的两、三天,我就神思恍惚,有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当时曾产生扑上去夺下来的冲动,但正值下班时间,校园里人很多,又担心别人看见我们争抢而招来口舌,且在那个环境中人们钮于成见,我一旦与人发生争执,别人习惯性地会认为是我的不对;这并不指向具体的哪个人,而是在那段时间感觉校园像一座山,沉甸甸地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接下来前男友还要求我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去他家,出逃行为不仅是对当时现实的回避,更是对面临终生被剥夺的未来的恐惧,加之人言可畏的挤兑,之前高考落榜之际又有上五台山出家的意念,种种复杂因素相交织,酿成一桩逃避现实之惨剧,其严重程度仅次于自杀。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3)

当然我的这一败笔属于极端的逃避之举,而发生在生活中的诸多回避行为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如面对困难人们很容易去做一些避重就轻的事,像打麻将,以及一些无需直面困难的其它事情;尤其在打麻将过程中,胜败牵系着或大或小的金钱出入,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不失为一剂忘忧良方,但对困难的解决毫无裨益,一阵输赢之后从麻将场上下来,问题仍然存在,有时甚至还有副作用,令固有矛盾更加难解。

与之相对的是:如果遇到困难经常在太阳下走一走,则处理事情的态度会积极许多。你不妨试试:当忧愁时先在床上躺两天,你会觉得越躺越悲观;两天后起来在太阳下活动,对于同样的事情看上去越来越趋于理解乃至感觉轻松:原来小菜一碟!或者有解了。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4)

并非每个人都能迎难而上,逃避之路也就五花八门,最简单的要数忘记吃药,众所周知良药苦口,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困难,在不会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儿。程度再重一些就是事到临头生一次不大不小的病,身边人往往不会怀疑这是逃避行为,但生病期间心智也在工作,是在拖延的时日中寻求解决的良策,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事态就不那么严重了,或者胸中已长出了竹子,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但生病一定要掌握尺度,几种精神类疾病就是逃避现实的结果,如忧郁症,面对家庭和社会矛盾,在感觉无解的情况下人会郁闷,这种精神反应虽有压力在作用,但更多的是主观回避,因为在郁闷状态下会博得家人的同情和照顾,矛盾仿佛也不那么尖锐了,事实上存在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只是放弃努力而已,处境也不能算作改善,真正的改善永远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5)

更有甚者,有的人不堪严酷的现实重压,逃避到精神错乱中去了。在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伯爵家的16岁的小儿子入伍后,刚一上战场就阵亡了,噩耗传来,他的母亲先是一下子昏厥了,待众人将其抢救过来,她却再也不愿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倒退到自己臆造的精神世界(精神错乱)中去了。现实中也有人在遭受重大刺激后,觉得无法承受导致精神分裂的,其实质就是一种逃避,只是与选择做无意义的事一样,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相较于逃避,选择一条能够获得充实感的路(第二条路)则现实许多,也易于被周围人接受,许多人曾有过隐隐的不满于现状的感觉,在自卑压力的驱使下就想寻求改变;这时,机会的渺茫和知难而退的潜意识会将人的直感转变为空虚,由是解决问题的目标被获得充实感代替了,人们便想着干点什么?此时此刻能够安心做一份即使工资低微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对提升地位、消除自卑感没有多大帮助,但起码不会倒退。最可怕的是从涉及金钱的游戏中获得充实感,如社会上流行的打麻将,其副作用无论是对个人亦或社会都影响深远: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助人成功,但也能腐蚀人的精神,极大地吸引人的注意力,以致在沉迷中失却方向,某种程度上又倒退到逃避之路上去了。要明白获得充实感与改变处境、走出自卑的努力绝对是两码事。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6)

尽管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共性,可错误之处是将资源和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目标上。这样判断下来要想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还是要选择第三条路:解决问题之道!诚然,这不是一条轻松之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做出一些牺牲;但每付出一份努力,就距离向往的优越目标接近一步,相应地也就克服了些许的自卑心理,身心都会感觉舒畅一些。只要直面现实,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挑战不可穷尽,且是日新月异:如少年时的学业成绩,中年的职业竞争,老年的落伍于时代等,总有机会令你产生自卑感,但心理学家却指出:这竟然是人类的福气!何解?唯其如此,人才会积极向上,社会才充满希望。

至于那个与自卑相对的优越目标,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随着一个人的环境改变而变化,几乎没有人能完整而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优越目标;因其动态的性质,它又如同人生之路上的一盏希望之灯,始终跳跃在你的前方,走完一段路又指向一个新的征程,最终融入所有追求的内涵当中。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7)

有时人们将一份职业视作优越目标,但它并不等同于职业。一份职业只是将目前的优越目标暂时勾勒出来罢了,一个人的潜力会被压缩、集中到这个目标上,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又会被新目标所替代(如职业内部的升迁),而所谓的终极目标就是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生命意义,也可以将其称为“初心”。

由此可见,从自卑出发通向优越感的路途无疑是坎坷的,除逃避和获得充实感这两条歧路的诱惑外,有时候优越目标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急于发财的赌博和盗窃、诈骗等行为,不仅摆脱不了自卑,反而将人生导向深渊:犯罪。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8)

归根结底人生之途虽然精彩纷呈,却不乏艰难险阻、乱象丛生,要想确定那个货真价实的优越目标也并非易事,尤其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说出来你可能吓一跳,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头脑中每天大约产生五万五千个想法(念头),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即使放在一年时间里指导生活也富富有余且无所适从,何况一天!而要从这一堆如乱麻般的念头中筛选出正确的一个乃至几个目标,绝非易事,因此有那么多人做了无用功或者犯了错误,也就可以理解了。不仅个人、单位、乃至国家都会面临这一考验,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希冀着用政治运动解决经济困难;还有1958年的大炼钢铁,不就是为了赶超英国吗?处于当时情境下,这些优越目标无可非议,只是选择的路径偏了。

生而为人,原本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地球上最强大的那一个,要想生存繁衍,就必须争取一个优越的环境,弱小的自己因而生发自卑心理,同时又有个人的、社会的诸多责任加之于身上,如此这般通向优越目标注定是一条负重前行的披荆斩棘之路,但这又何妨?往昔成千上万年间我们的祖先不就这样过来的吗?且翻阅人类的文明史,难道不就是一条前仆后继、奋发图强的走出自卑之路吗?

心理解说,心理解读之十一(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