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藏经洞(敦煌藏经洞变文)

1900年5月,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之中的泥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此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以伯希和为代表的西方人进入敦煌大肆掠夺,几乎把有由价值的东西一扫而空。据研究,敦煌藏经洞出土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为研究中外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的《唐太宗入冥记》即出土于敦煌藏经洞。注:□表示一字缺失()表示大段缺失)

(前缺)阗,使人即曰:“只为□名□□人到,为□□(今受)罪未了。”□□(帝闻)语惊而言曰:“忆得武德三年至伍年收六十四处草寇曰,朕自亲征,无战不经,无阵不历,杀人数广。昔日□□(冤魂),今受罪犹自未了,朕即如何归得生路?”忧心若醉。使人即引行,帝乃随逐,人得朝门萧墙立定,通事舍人:“引唐天子太宗皇帝李台生魂。”使人唱喏,引至殿□□(前令)设拜,皇帝不施拜礼。殿上有高品一人喝云:“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何不拜舞?”皇帝未喝之时,犹较可,一见被喝,便即高声而言:“索朕拜舞者是何人也?朕在长安之日,只是受人拜舞,不惯拜人。殿上索朕拜舞者,应莫不是人?朕是大唐天子,阎罗王是鬼团头,因何索朕拜舞?”阎罗王被骂,□□羞见地狱,有耻于群臣。遂乃作色动容,处分左右:“今且着判官崔子玉推勘领过去!”使人唱喏,便引皇帝出(下缺)

“却归长安去也。今问使人判官名甚姓谁?”“怕判官操恶,不敢道名字。”帝曰:“卿近前来轻道。”“判官姓崔名子玉。”“朕当识。”才言讫,使人引皇帝至判官院门,使人奏曰:“伏惟陛下,且立在此,容臣入报判官□□□(唤即须)速来。”言讫,使者到厅前拜了,启判官:“奉大王处分,将太宗皇帝生魂到,领判官推勘,见在门外,未敢引入。”崔子玉闻语,惊忙起立,惟言祸事。兼云:“子玉是人臣,不曾远迎皇帝,却教人君向门外祗候,微臣子玉岂不乖礼!又复见任滏阳县尉,当家伍百余口,跃马肉食,皆是皇帝所司,今到冥司,全无主领之分,事将危殆。若勘皇帝命尽,即万事绝言,或若有寿,却归长安,伍百余口则须变为鱼肉,岂不缘子玉冥司礼乖!”此时崔子玉忧惶不已。皇帝见使人久不出来,心口思惟:“应莫被使者于崔判官说朕恶事?”皇帝此时,未免忧惶。

敦煌写经藏经洞(敦煌藏经洞变文)(1)

唐太宗像

于是崔子玉忙然索公服执槐笏匆匆下厅,安定神思。须臾,自通名衔,唱喏走出,至皇帝前拜舞,叫呼万岁,匐面在地,专候进止。皇帝问曰:“朕前拜舞者,不是滏阳县尉崔子玉否?”崔子玉称臣。“赐卿无畏,平身祗对朕。”此时皇帝缘心□□(忧惶),便问崔子玉:“卿与李乾风为知己朝庭否?”崔子玉答曰:“臣与李乾风为朝庭。”帝曰:“卿既与李乾风为知已朝庭,情分如何?”子玉曰:“臣与李乾风为朝廷已来,情同管鲍。”帝曰:“甚浓厚!李乾风有书与卿,见在□□。”崔子玉闻道有书,情似不悦。皇帝遂取书,分付崔子玉跪而授之。拜舞谢帝讫,收在怀中。皇帝问崔子玉:“何不读书?”崔子玉奏曰:“臣缘官卑,不合对陛下读故人书,有失朝仪。”帝曰:“赐卿无畏,与朕读之。”崔子玉既奉帝命拜了,对帝前拆书便读。子玉读书已了,情意□□(不悦),更无君臣之礼。对帝前遥望长安,便言:“李乾风!遮莫真共你是朝庭,岂合将书嘱这个事来!”皇帝闻此语,无地自容。遂低心下意,软语向崔子玉曰:“卿□书中事意,可否之间,速奏一言,与宽朕怀。”崔子玉答曰:“得则得,在事实较难。”皇帝又闻道较难之语,心意便惨然。

敦煌写经藏经洞(敦煌藏经洞变文)(2)

遂即告子玉曰:“朕被卿追来,束手□至,且缘太子年幼,国计事大,不忘(望)归生多时。如□□(宽假)朕三五日间,与卿却到长安,嘱咐社稷与太子了,却来对会非晚。”皇帝此时论着太子,涕泪交流。子玉见君王惆怅,遂即奏曰:“伏惟陛下,且赐宽怀。过(来与)臣商量。”皇帝遂依崔子玉所请,进步而行。崔子玉在前,皇帝随后,入得屏墙内,东面见有廿所已来,皇帝问从者:“第六曹司内有两人哭为何事,得尔许哀。”崔子玉奏曰:“不是余人,建成、元吉二太子。”皇帝闻之,□□语崔子玉曰:“朕不因卿追来到此,凭何得见兄弟!”崔子玉奏曰:“二太子在来多时,频通款状,苦请追取陛下□□(对直),称诉冤屈,词状颇切,所以追到陛下对直。陛下若不见兄弟,臣与陛下作计校有路;陛下若入曹司,与二太子相见,□□怨家相逢,臣亦无门救得,陛下应不得却归长安。惟陛下不用看去,甚将稳便。”

帝闻此语,更不敢□□(看去),遂匆匆上厅而坐。其崔子玉于阶下立,六曹官入厅,向皇帝唱喏,走入拜了起居,再拜走出。帝问崔子玉曰:“适来厅前拜者是何人?”崔子玉奏曰:“是六曹官。”帝又问:“何为六曹官?”崔子玉奏曰:“阳道呼为六曹官,阴道亦呼为六曹官。”皇帝曰:“卿何不上厅与朕相伴语也?”崔子玉奏曰:“臣缘官卑,不合与陛下同厅对坐。”帝曰:“卿至长安之日,卿即官卑,今在冥司,须伴朕坐来。”崔子玉一见便识。拜了,升厅而坐。皇帝举头而看屏墙外,( )一见便识。崔子玉以手招之,( )走到厅前拜了,上厅立定( )在长安之日,有何善事,造何( )童子向前叉手启判官云:“皇( )来并无善事,亦不书写经像,( )阴道与功德为凭,今皇帝( )帝却归生路。”崔子玉又问( )善童子启判官曰:“皇帝曾诏令天下,大赦三度曲恩,崔子玉曰:“( )判放着三万六千五百五十( )造多少功德?”善童子曰:“此事( )量功德使即知。”崔子玉问( )

( )将来,逡巡取到,放在案上。( )本院唤即须来。”六曹官唱喏,却归本院。子玉向皇帝曰:“此案上三卷文书,便是陛下命禄。及造功德,一一见在其中。今欲与陛下检寻勾改,未敢擅行。”皇帝曰:“依卿所奏,与朕尽意如法勾改。”崔子玉却据□□(厅上)而坐,检寻文簿,皇帝命禄归尽。遂依命禄上□□,命禄额上添禄,又注:“十年天子,再归阳道。”崔子玉添禄已讫,心口思惟:“我缘生时官卑,不因追皇帝至□□(冥司),凭何得见皇帝面?今此觅取一员正官。”遂□□(执槐)笏奏曰:“臣与陛下勾改文案了。”皇帝曰:“如何也?卿可速奏朕知。”崔子玉又心口思惟:“我不辞便道‘注得□□十年天子即得,忽若不遂我心中所求之事,不可却□□(再减)三年五年,且须少道。”崔子玉奏曰:“微臣何幸,得陛下圣躬到此。

但臣与陛下添注命禄,更得五年,却归阳道。”“朕若到长安城,天下应有进贡物,悉赐与卿。”崔子玉又心口思惟:“此度许五年,即赐我钱物,若忽更许五年,必合得一员正官。”遂再奏曰:“臣缘□□(勾改)昔言已注得五年归生路,臣与李乾风为知己朝庭,将书来苦嘱,非不殷勤。臣与李乾风更与陛下注五年,计十年,再归长安城。”皇帝再闻所奏,语崔子玉:“朕深愧卿与朕再三添注。朕若到长安城,天下应有进贡钱物,悉总赐卿。”崔子玉又心口思惟:“皇帝两度只与我钱物,尽不道与崔子玉官职,将知皇帝大惜官职。”崔子玉见皇帝不道与官,心口思惟,良久不语。皇帝遂问崔子玉:“卿适来奏朕,许朕却归阳道。朕到长安取卿,卿须朝朕。”崔子玉曰:“臣当朝陛下。”帝曰:“卿早晚放朕归去?”崔子玉奏曰:“伏惟陛下通一纸文状,以为案底。”帝曰:“朕□之日,不曾解通文状,如何通得?”崔子玉又心口思惟:“若不痛吓,然可觅得官职!”子玉遂乃奏曰:“陛下若不通文状,臣有一个问头,陛下若答得,即却归长安;若答不得,应不及再归生路。”皇帝闻已,忙怕极甚,苦嘱崔子玉:“卿与我出一个易问头,朕必不负卿。”

崔子玉觅官心切,便索纸祗揖皇帝了,自出问头云:“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七(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崔子玉书□□(了递)与皇帝。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如杵中心,抛问头在地,语子玉:“此问头教朕争答不得!”子玉见皇帝有忧,遂收问头,执而奏曰:“陛下答不得,臣为陛下代答得无?”皇帝既闻其奏,大悦龙颜:“依卿所奏。”崔子玉又奏云:“臣为陛下答此问头,必得陛下大开口。”帝曰:“与朕答问头,又教朕大开口,何也?”子玉奏曰:“不是那个大开口。臣缘在生官卑,见任滏阳县尉,乞陛下殿前赐臣一足之地,立死亦幸。”皇帝语子玉:“卿要何官职?卿何不早道!”又问:“是何处人氏?”崔子玉奏曰:“臣是蒲州人氏。”皇帝曰:“赐卿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仍赐蒲州县库钱二万贯,与卿资家。”崔子玉奉口敕赐官,下厅拜舞,谢皇帝讫,上厅坐定。答问头次,报:“天符使下。”崔子玉问:“何来?”使启判官:“判官往□□(阳间)授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仍赐滏阳县正库钱二万贯。

敦煌写经藏经洞(敦煌藏经洞变文)(3)

今日天符崔子玉云。”皇帝曰:“天符早知!朕闻阴补阳授,盖不虚矣。”崔子玉提笔与皇帝答问头,此时只用六字便答了。云:“大圣灭族安国。”崔子玉书了似帝,欢喜倍常。崔子玉呈了收却,又曰:“陛下若到长安,须修功德,发走马使,令放天下大赦,仍令沙门街西边寺录,讲《大云经》。陛下自出己分钱,抄写《大云经》。”崔子玉遂依帝命取纸,一依前功德数抄写一本,度与皇帝收得,插在怀中。皇帝语子玉曰:“朕稍似饥馁,如何得饭?”子玉奏曰:“陛下若饥,臣当取饭。”崔子玉左右处( )

该文选自伏俊琏,伏麒鹏编著之《石室奇谐 :敦煌小说选析》。《唐太宗入冥记》,敦煌写本残卷,唐人话本小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原本存于大英博物馆,首尾皆失,只留下中间部分,原名未知。王国维、鲁迅先生均认为这是一个有关唐太宗入冥的故事,后在《敦煌变文集》中改为“唐太宗入冥记”,唐人话本小说与之类似的还有《还魂记》、《黄仕强传》,但对人物的心理及对话描写丰富度《唐太宗入冥记》远高于二者。敦煌残卷据卷末断片显示有“天复六年”字样,天复六年即为天祐二年(905年),故该故事抄写于905年。而据学者研究,该故事最早可能出现于武则天时期。

而在成书于明代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也有“魏丞相遗书托冥吏”、“游地府太宗还魂”等类似章节。

却说太宗渺渺茫茫,魂灵径出五凤楼前……太宗道:“你姓甚名谁?是何官职?”那人道:“微臣存日,在阳曹侍先君驾前,为兹州令,后拜礼部侍郎,姓崔名玨。今在阴司,得受酆都掌案判官。”太宗大喜,即近前御手忙搀道:“先生远劳。朕驾前魏徵,有书一封,正寄与先生,却好相遇。”判官谢恩,问书在何处。太宗即向袖中取出递与。崔玨拜接了,拆封而看。……二人正说间,只见那边有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太宗遂与崔判官并二童子举步前进。

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那青衣将幢幡摇动,引太宗径入城中,顺街而走。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一看,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太宗闻言,躬身称谢。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

那太尉执一首引魂幡,在前引路。崔判官随后保着太宗,径出幽司。太宗举目而看,不是旧路,问判官曰:“此路差矣?”判官道:“不差。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如今送陛下自‘转轮藏’出身,一则请陛下游观地府,一则教陛下转托超生。”太宗只得随他两个,引路前来 ……

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判官令太尉摇动引魂幡,领太宗出离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阳大路,飘飘荡荡而去……却就脱了阴司,径回阳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