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求救于契丹哪一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

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臣称儿,割地输款

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臣称儿,割地输款,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即位以后,他事事都要向“父皇帝”请示,稍不小心,则受到斥骂凌辱,内心也很不是滋味。大臣桑维翰看出了石敬瑭的心事,便厚颜无耻地上表,说出不能与契丹断交、只能听任其凌辱的七条理由:“其一是契丹数年来侵伐邻国,吞灭诸藩,名藩大郡,尽入其封疆,精甲利兵,悉归其庐帐。今天的契丹是地广人众,戎器整备,战马众多。其二是我方败绩之后,士卒心沮胆怯,国库空虚,百姓穷困。第三是契丹有恩于晋,虽然多方求取,无休无止,但还没有达到凌辱的地步,不可先启争端。第四,契丹国内团结,邻国畏服,又无自然灾害。第五是他们的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吃苦耐劳,不畏风霜,不顾饥渴,这些能征惯战的长处,是晋国军队所没有的。第六,契丹骑兵多,突击力强,机动性好,利于平原作战;晋国步兵众,利在险隘处设伏,但我们与契丹之间,地平千里,无险可守。如与契丹交战,我方疲于奔命,而他们奔驰纵横,来去迅速,处处主动。第七,议者以为陛下向契丹称臣称儿,供馈不断,深为屈辱。臣以为汉代高祖雄才伟略,尚且向匈奴输款,汉武帝能征善战,还向可汗称臣。这是善于权变,所损者微,所利者大。如轻启战端,百姓困苦,将帅擅权,威逼人主,这对陛下才是真正的屈辱。”

石敬瑭求救于契丹哪一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1)

石敬本来就不觉得当“儿皇帝”有什么不好,桑维翰的奏章引用历史史实来论证投降路线的正确,说得头头是道自然使他高兴万分。他特地把桑维翰召到自己的卧殿,向他表示:“朕北面几事契丹,一直烦懑不快,心不自安。今天看了爱卿所奏,释然如醒。朕的方针大略已定,爱卿可以无忧!

从此,石敬瑭更加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几皇帝”,时时接受“父皇帝”的训示,向契丹的进贡不绝于道。已不出在“儿皇帝”石敬瑭的大臣中,不少人是反对这种丧权辱国的投降政策的,安重荣就是其中的一个。安重荣原为后唐将领,有膂力,善骑射,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石敬瑭在晋阳反叛受到张敬达数万之众围困的困难时刻,安重荣率千骑前来归顺,给石敬瑭增添了实力。正因为这个,所以石敬瑭即位之后,即拜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又授以同平章事的虚衔,宠荣其身。

五代时期的节度使,大多是武夫出身,不太懂得管理州那,常常为群小所迷惑,卖官鬻爵、贪贿刻剥之名在外,其实贿赂之财半归于群小。安重荣深知这一点,他出镇成德军后,常亲自断案,不受左右的蒙骗。

石敬瑭求救于契丹哪一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2)

经有一对夫妇,起来告发他们的儿子不学。安重荣对儿子面加诘责,但儿子不辩一句。安重荣对告状夫妇说“不孝之子既然无话可说,你们夫妇所说的自然是真的了说着,抽出随身佩戴的利剑,命告状的父亲当堂处死儿子。父亲眼泪汪汪,说:“他是我的亲儿子,实在于心不忍?哪知告状的妇人忍不住了,抢剑在手,边恶骂着,边握剑追赶自己的丈夫,要他按节度使大人的意见办,立即杀死不孝的儿子。这使节度府的所有属更大惑不解,但安重荣却放声大笑,呵斥告状妇人,将其轰出了公堂。妇人羞愧满面,狼狈而去,左右不解,安重荣让由他派出了解内情的人告诉大家,原来那妇人是后妻继母,向刁钻狠毒,所谓不孝案其实是一桩冤案。

因为这件小事,安重荣颇得百姓的好评,境内治安也明显好于邻近的州府。平跳盛与石敬瑭的态度截然相反孤安重荣每次见到契丹使者的傲慢之态,气就不打一处来,不仅不背卑躬屈膝,而且对契丹使者的非礼之处,往往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有时甚至严加斥责。

一次,契丹的数十骑人马经由安重荣的驻地,要吃要喝不算,还开口骂人,动手打人,又杀了一个百姓。安重荣闻讯,立命部下将这些人全部扣留,问清事由,也不报朝廷批准,便将他们一个不留地杀掉了。为此,契丹主耶律德光大怒,特派使者前来责怪石敬瑭。石敬瑭一边向契丹使者赔礼道歉,一边便派人去将安重荣狠狠骂了一通。但安重荣毫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

石敬瑭求救于契丹哪一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3)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吐谷浑、东突厥、西突豚、浑、鞘芯、沙陀、党项,逸利越利等各部不堪忍受契丹的威遥、欺凌,不愿随契丹南侵中原,纷纷南逃,进入成德节度府辖区各部约集十万之众,愿与晋朝一起对付契丹。这对晋国来说,应是打败强邻契丹、摆脱其统治的最好机会。安重荣一面安抚,一面向石敬瑭报告:“熟吐浑节度使白承福、赫连公德等,各领本部三万余帐,自应州地界奔归王化。”过了儿天,又报告说:“生吐浑并浑、蔣苾、西突厥等部落,南北朝沙陀、安庆、九府等,各领部族老小,并牛羊、车帐、甲马,七八路蓀化归奔。”又提醒说:“今年二月以来,契丹威迫强壮男丁,置办人马衣甲,于今秋向南进犯。这些弱小部落,向安重荣“号泣告劳”,把他们求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晋朝。

安重荣的表章继续写道;他们已把“契丹所授的官告、职牒、旗号”一齐送来,“情愿集甲马”,会同抵抗契丹。安重荣的表章最后写道:“与契丹为邻以来,前后有董温琪、沙彦珣等被契丹俘获,至今生死未明。活着的将士还在延颈企足以待王师去解救他们。臣请求朝延早日发兵!”

但石敬瑭已像吃了秤砣,铁了心肠,宁愿放弃大好的机会,也要继续当他的“儿皇帝”,对安重荣的表章只是淡淡的两句话:“父事契丹,勿自起衅端!”不仅如此,为防止安重荣“惹事”,他还先后派大将刘知远李德出任河东邺都节度使。石敬璃本人也亲自赶到邺都,几次以诏书劝谕安重荣:联因契丹而得天下,你因吾而致富贵。朕不敢忘契丹扶助朕登位之恩德,难道你就可以忘掉吗?”“你身为大臣,国有君亲,家有老母,你难道不为他们考虑一下后果吗?”“现在朕统天下之兵,你仅领一镇之军,两相对抗,结果不难知晓,劝你好好考虑!”

石敬瑭求救于契丹哪一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4)

石敬瑭的诏谕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但安重荣不为所动,把有关契丹的敌情和石敬瑭的态度写成“通报”,向各地藩镇散发,意欲联合各地藩镇,共起抵挤契丹。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首先响应,暗相联络。其他节镇有的准备赞同,有的还在观望。

面对安重荣的“跋扈,石敬瑭惊恐万状,他与谋臣合计以后,采取了两个对策。其一是派安国节度使杨彦询出使契丹,请求契丹的谅解、理解。第二个对策是让镇守河东的刘知远设法离间安重荣与投奔前来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刘知远派自己的部将郭威前往白承福的住地,挑拨他们与安重荣的关系,让他们投奔石敬瑭。白承福的本意只是为了逃避契丹的欺凌,求得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自然搞不清安重荣和石敬瑭的区别,因此欣然同意。在一个晚上,白突然带着他的部众,西归晋阳,投奔石敬瑭。石敬瑭授白承福为大同军节度使,但这是一个虚衔,因为当时的大同军,早已被石敬瑭自已作为礼物送给了契丹。白承福无任地可去,只好滞留晋阻他的精锐部众,事实上都成了刘知远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