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

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1)

编者按:对于喜欢文艺的朋友们来说,在家“宅”久了,不能走进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欣赏艺术作品,真是小小的遗憾。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改在“云端”上网欣赏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看祖国大江南北已经春暖花开。让我们不负春光,在“云端”提高艺术审美力,享受艺术的滋养。话说“审美力,是一个人是核心竞争力”,近日来,新华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大剧院共同推出的【审美力·艺术微课堂】将为您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由艺术名家给为您奉上一堂堂妙趣横生的文艺欣赏课。

《审美力·艺术微课堂》第十二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将通过生动形象地讲演,引领大家走近中国乐器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笛、箫,并传授快速演奏笛子的小窍门,为才华横溢的你再解锁一项新技能。

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2)

张维良

笛,作为中国乐器的一大瑰宝,不仅是民间艺人喜爱的传统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钟意的抒发情感的载体之一。早在汉代,笛就被古人给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乐书》中记载:“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 可见,笛在当时的宫廷雅乐中便有着重要突出的地位。

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3)

竹笛(左)和箫

笛与箫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吹奏方式,即笛子是横吹的,而箫则是竖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我国笛子最早出现的时期。

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4)

历史悠久的骨笛

放眼世界,不同的国家也拥有不同形制和构造的笛子。如从制作材质上来看,它们或是竹子,或是红木,或是玉质,或是金属。而我国出土的骨笛,便是由鸟禽肢骨制作而成。

根据笛子的长度大小、发声音色,笛子家族主要包括梆笛、曲笛、低音笛。其中,梆笛在北方地区比较盛行。它的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多用作梆子戏曲的伴奏乐器;曲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因用于昆曲伴奏而得名。曲笛形制比梆笛稍大,其音色相对醇厚、悠扬,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较前者更大、更长的便是低音笛,从其名字上我们可以得知,它的音色委婉低沉、柔和圆润,一般用来独奏,以描绘诗意化情景见长。

常见的笛子共有12个孔,它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首先,笛身左端第一个音孔是吹孔;其次是膜孔,在贴上笛膜后便会发出笛子特有的脆亮音色,这也是我国笛子独特的结构方式。

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5)

取自芦苇的笛膜

笛膜通常取自芦苇的茎中,是笛子能够拥有“水汪汪”灵气的秘密武器;接下来的六个音孔称作按音孔,每孔各司一音,加上六孔全按可以奏出七个音;笛尾前后各两个的出音孔,则主要用来保障笛子的音准。

张维良介绍,学习笛子演奏的小窍门是将双手拿着笛子两端,先练习如何吹气,当能够均匀吹出音响后,再逐次增加手指按音,循序渐进掌握笛子的吹奏方法,持之以恒我们便可吹奏出简单的小曲子。

往期回顾

张维良洞箫 教程(艺术微课堂随张维良走近笛箫的世界)(6)

出品:新华网文化频道、国家大剧院

策划:袁思陶

统筹:邢贺扬

编辑:常宁、谭雪莉、伊媛、邢贺扬、刘兰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