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收心最全攻略(不想开学怎么办)

来源:平安时报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大人们习惯了晚睡晚起、大吃大喝.......迟迟无法切换到“奋斗模式”;开学前,孩子没有调整好状态,不爱上学。这些都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如何摆脱?这份“收心攻略”请收好。

节后综合征,是什么病症?

节后综合征指人们结束长假重返学习、工作岗位后,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适应不良情况。这是由于很多人在假期里沉溺于暴饮暴食、熬夜娱乐等活动所造成的体能和精力透支,影响个人生理代偿和心理调节能力,诱发的身心适应能力下降问题。

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焦虑、烦恼、恐惧、沮丧等负面情绪,严重的还伴有失眠、食欲差、疲乏、血压升高、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生理症状。

春季恰是情绪问题的多发季节,春节后的节后综合征也较为多见。虽说它会带来明显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功能紊乱现象,但节后综合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在症状发作时,只要及时调整心态、规范作息就能恢复。

四大典型症状,你中招了吗?

1 睡眠紊乱,精神不振

睡眠紊乱是指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突然改变,打乱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导致的睡眠障碍现象。在小长假期间,一旦纵情玩乐造成作息黑白颠倒,就会引起人体生物钟紊乱,带来夜间精神抖擞、白天精神不振等情况。

2 消化不良,肠胃不适

在春节期间,家里通常储备大量的美食,加上亲友间经常性聚会,很多人就会陷入美食陷阱。在短时间内胡吃海喝、暴饮暴食容易造成积食,引发神经性厌食现象。此外,身体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也易诱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病症。

3 沉迷网络,眼睛不适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求知学习、休闲娱乐和了解世界的新渠道,但海量的信息容易诱使年轻人对其产生依赖性。因此,部分年轻人会在放假期间,不分昼夜地报复性沉迷于网络,这就容易引发头痛不适、眼睛发干、视物重影等症状。

4 加倍恋乡,抗拒上班

七天假期转瞬即逝,很多人还对假期流连忘返,上班的日子就近在眼前了。在强烈的现实反差之下,有些人会出现强烈的恋乡情绪。同时,一连数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到了上班的日子不能马上调整生物钟,就会对上班产生抗拒甚至恐惧心理。

4个小妙招,助力满血复活!

第一招:早做准备,松弛有度

小长假主要以放松为主,参加必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应有所节制。在长假结束前,建议预留1-2天时间,用以恢复精力和体能,并安排上班头几天该做的事项。有条件时,还可以列出备忘清单,以便休假和工作科学衔接、平稳过渡。

第二招:放松身心、规律作息

在开始上班后,要注意合理放松身心,比如适时午休、聆听轻音乐等。同时,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戒掉熬夜的坏毛病,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尽快把生物钟调整为健康状态。此外,刚恢复工作时还要合理安排工作量,避免日程安排过满一时难以适应。

第三招:清淡饮食、减糖减油

春节假期吃了太多高能量食物,加重了肠胃的消化负担。节后,要注意及时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继续无节制地摄入过油、过甜的食物。具体操作方法,一是定时、定量进食;二是注意营养搭配,多食用一些新鲜蔬果。

第四招:自我调节、舒缓压力

连续数天的身心松弛状态,会惯性延长到回归工作后,造成迟迟无法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现象。此时,参加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够增强肌肉与神经的相互作用,舒缓持续性的神经兴奋与紧张感,助力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工作。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孩子们也可能会出现节后综合征,开学前后,出现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春节、寒假期间市教育局有三点建议帮助孩子们开心地迎接新学期,家长们请收好。

鼓励孩子做启动仪式

开学收心最全攻略(不想开学怎么办)(1)

陪孩子做一次收心的整理,可以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开始,让它在孩子手上变得整洁有序。然后一起把寒假生活“倒电影”式地回放一遍,盘点收获和遗憾,畅想新年的新期待。通过满满的仪式感,共同营造收心环境,收拾各自心情,以一颗平和心迎接开学。

与孩子一起商讨计划,找回熟悉的节奏

寒假中的松弛,和开学后的相对紧张,状态转换往往需要时间,因而开学前一两周被称为“收心黄金周”。家长切勿“断崖式收心”,与孩子共同制定一张与学校生活同步的“安排表”,循序渐进、小步快跑,帮助孩子调整到日常学习状态,让孩子感受到爸妈在身边当我好参谋的那份从容。

帮助孩子接纳负面情绪,做内心清扫

当常规的收心建议,孩子很难听进去时,请停下来,感受一下,也许孩子甚至自己正陷入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并与这些情绪无声地对抗着,处于严重内耗中。家长更需做好沟通和引导,及时“看见”孩子的情绪,感受其背后透露出“我很看重自己新的一年中的表现”的信号,拥抱他、支持他,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用心与我在一起的那份踏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