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

大家好,我是雅风。

前面我们用了三个章节阐述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并论证了天下有道时的和谐以及天下无道时的乱象。然而有道变为无道不是一日之祸,无道恢复有道也不会是一日之功.大多数时间,人们是生活在有道和无道之间,并经历着无道和有道的变换。

道家的思想侧重于自身的性命双修,不侧重于言语教化,因此道家思想看似深奥,实则简便易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无论盛世还是乱世,修道者的表现,都是其内(心如止水),其外(飘逸洒脱),其境界之高,常人不可企及。难怪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1)

那么体道之士与世俗之人在对待世间万事万物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呢?第20章老子继续以辩证的眼光给我们详细阐述了得道者大智若愚的境界和状态。我们看一下原文:

唯之与诃 , 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 不可不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咳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几个生词:唯之与诃he:唯,应诺声,恭敬地答应,诃,叱责声,大声地诃叱。这里分别引申为是和非,同意和反对的意思。美之与恶:美,指美好,恶,指丑恶。畏:惧怕、畏惧。第17章中“其次,畏之”,因此人之所畏,指的是法治之君王。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未央:还不到一半,指未尽、未完。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2)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民众所畏惧的君王,也不可能不畏惧民众。这辩证的道理深远而广博,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啊。这一章。一开始老子就用辩证的观点引出了三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再一次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向对立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从有和无两个方面去体验,然而世俗之人大多只关注有的方面,只有体悟大道者,才会对无的方面有所感悟。由于世俗之人只看眼前利益,分别心又太重,什么事情都要有所选择,烦恼也会随之而来。

但对体道的人来说,对是非,美丑,善恶都是没有分别心的,所以也就不用选择,烦恼与痛苦也自然不会产生了。可能大家会觉得老子这种没有分别心的思想岂不是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善恶不明吗?其实不然,在老子眼中,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向对立而发展的,衡量事物的标准也会发生改变,而且反者道之动,阴阳相互转化,今天是对的,可能明天发现是错的;和这个比较是美的,可能换个对象比较就成丑的了;现在是凶恶的,可能以后也会弃恶扬善啊。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3)

你帮助了一个人,然而如果他是个逃犯,并且有可能继续作恶,那请问你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呢?因此所谓的是非,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就连畏惧也是相互的。当心中有这些极具分别心的概念时,就是没有体悟大道的表现呀。所以说不是是非不分,那是宽容,也不是美丑不辨,那是平等;更不是善恶不明,那是豁达。只有用宽容,平等,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万物,才是合乎大道的。

这一章既是对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状态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世俗之人不能体悟大道的无奈。接下来老子又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描述,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达到了形似自嘲实则赞颂的效果。

熙,快乐、和乐,熙熙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享太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猪和羊、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此句话的意思是参加丰盛的宴席。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4)

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这里的我不是老子的自称,可理解为“体道之士”。泊:淡泊、恬静、无为。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不为所动、不加炫耀。沌沌兮:混沌,不清楚。“咳”,形容婴儿的笑声。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常规来说就是指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不为所动。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的纯朴。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找到归宿。

世俗之人都喜欢纵放情欲,道逐名利,兴高彩烈,仿佛是参加那丰盛的宴席,吃着那牛羊猪全席一样美味滋滋;又好像在那春暖花开的季节,登上高台,放眼望去,一派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这些人的欢乐,全都是依靠所谓的美好的外在事物。一旦外在环境没有了,那么欢乐也就停止了。但是对体悟大道的人来说,却甘于寂寞与淡泊,根本就没有什么对外界动心的兆头。心中一片混沌,无有明暗美丑的区别,就好象新生的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的时候所具有的纯朴状态。看上去是闲闲散散,无所事事,似乎也没有一个归宿。但正因为他们无欲无求,所以谁也无法对他们造成影响和损害。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5)

有余:有丰盛的财货。遗:不足的意思。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意思是以尊道守道为贵。

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是有所遗失的样子。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都光辉灿烂,唯独我昏昏昧昧;众人都精巧明辨,唯独我糊里糊涂。世人都好像很有作为,唯独我显得愚顽而拙讷。我唯独与世人不同的,在于能珍视并体悟“大道”。

世俗的人众都喜欢占有,喜欢争名夺利,只嫌自己的财物不够多,所以不停地争斗和拼搏,似乎得到的越来越多。但在体道者看来,得到和失去没有什么分别,厚德载物,若无大德,即使得到了也还是会失去的。这在世人看来,似乎真正是一个愚蠢透顶的人了!巧智的世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容易的,所以才会说难得糊涂。但如果心灵达到了这愚人的境界,那烦恼与忧愁如何能够干扰呢?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与反省(为什么自己是个俗人)(6)

《论语·公冶长》篇中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那种在邦有道时就发挥自己才能的智慧是一般士人可以赶得上的,但他在邦无道时就装傻的智慧则不是一般士人能做到的了。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自己的见解来,明明白白,只怕别人不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悟道者却看起来糊里糊涂,昏昏昧昧;他们什么事情都不与人斤斤计较,也不去刻意分辩个清清楚楚,甚至大多数时候总是闷闷不语,给人一个愚顽而且拙讷的形象,孰不知他们之所以看起来和世俗之人不同,是因为他们真正地体悟了大道的缘故啊。

他们能够与道融为一体,无言无为,无忧无虑。虽然世俗之人享受了美食及声色之娱,但外在事物所能带来的欢乐总是短暂的,而且有可能会伴随着无穷无尽的痛苦,悟道之人虽然没有享受什么美食声色,却能够与大道融为一体,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好,第20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