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去世后再无乡愁(余光中生前回川)

翻阅余光中简历,大多没有提到他在四川的8年,其实“国破山河在”的抗战八年,正是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关键时期。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辗转入蜀,先断断续续在重庆市区里上了一段学。后因为日军轰炸,1939年夏全家迁入山区,他进入江北悦来场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一读就是8年,直到抗战结束,才离蜀赴沪,后去了香港、台湾。1982年夏,余光中在寄给流沙河的信上,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一时传为佳话。

事实上,余光中的诗也是经由四川的《星星》诗刊流传出去。1982年3月的《星星》上,流沙河介绍了余诗,并选刊诗作20首。随后流沙河连续出版了两本专著《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都重点讲到余光中的诗,后来更是出版《余光中诗一百首》,专论余诗。

最近几十年,余光中也曾多次回到四川。

余光中去世后再无乡愁(余光中生前回川)(1)

余光中曾在武侯祠畅谈诗情

一九九六年,余光中应四川大学之邀入蜀讲学,终于实现了归蜀的心愿。期间,他虔诚拜谒过他仰慕已久的前贤杜甫、李白、苏东坡,并为杜甫和李白写过诗。也向往与旷达睿智的苏轼成为友朋,在《戏李白》一诗中,余光中深情地对李白说:“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在蜀中,他写下了新作《不朽的旱烟筒》,回台湾后又写了《入蜀》、《出蜀》。

余光中去世后再无乡愁(余光中生前回川)(2)

余光中夫妇

2005年2月22日,余光中曾携夫人回到四川,有一段长达六天的四川之旅。在四川,有余光中最深的思念,这里有他的足印,有他的嫡亲表妹孙霞珍。

余光中对四川一直思念有加,在2005年鸡年元宵节举行的“千秋蜀汉风——武侯海峡诗歌楹联会”上,沉稳的四川话,饱含深情地从余先生口中流出:“在四川生活的那段时光,影响深及心灵。对四川,我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乡愁》才有那么深刻的四川印记,四川给了我很多灵感!”随后,余先生用川剧唱腔唱诵《蜀相》,悲怆和沧桑,绕梁不绝。吟罢杜诗,余先生以一段四川话一段普通话的方式,朗诵写给流沙河的《蜀人赠扇记》,象征着他与流沙河之间不平凡的真挚友谊。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邱峻峰

图据网络

编辑 杨渝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