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1)

错金银万寿字火锅(清)故宫博物院藏

透/过/文/物/看/历/史

CULTURAL RELIC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2)

火锅又叫锅子、暖炉、打边炉,在中国有千年历史。火锅盛行于清代中叶,现代更加普及,具有多样品种,用料丰富,别具风味等特点。

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火锅具有融传统的灶具、盛食具、餐具于一体的特征,有些学者就把火锅的历史和我国出土的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联系起来。但实际上5000多年前的陶灶和后世的火锅并不同,它充其量可以算作火锅的起源。

而和火锅最具有渊源关系的是古代的鼎,但由于鼎的个头较大,与火锅随意移动的特征不符,它们也只能算是火锅的前身。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型青铜鼎,虽然移动灵活,但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锅。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3)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兽面纹青铜温鼎(商)

鼎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器皿。最开始的时候,鼎自然是作为加热食物所用,后来成为礼器,甚至代表了主人的地位。鼎成为礼器之后,作为食具的功能并没有消失,人们还是可以使用它来烹煮食物。然而,一般的鼎,都是在下面燃烧柴火,将食物煮熟就算大功告成了。

这种温鼎则不同,它有自己的火膛,将鼎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层空间,可以用来盛放需要加热的食物;第二层是火膛,可以用来添加燃料,不断温热食物;第三层则是鼎足,将火膛抬起,避免热量散失太快。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使得食物在鼎中保持相对适合的稳度,也使得古人能够品味佳肴。温鼎,也让人体会到“佳肴必用美器”这句话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种温鼎,就是为了加热食物所用,是火锅的雏形,没有礼器的功能,所以它的尺寸和重量都不会太大。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的兽面纹青铜温鼎无疑就是典型的温鼎。它并不算大,通高长为27厘米、口部长为21.4厘米、口部宽18厘米、足高8厘米,重4.5千克,长得非常迷你。这样的重量,可以随身携带,可涮可烹。

直到汉代出现的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或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其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这在出土的汉画像上即有反映。最有力的证明是2011年在江西南昌发掘的西汉海昏侯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个青铜火锅,其造型与今天的火锅极其接近。这可以说是我国青铜火锅最早的实物遗存。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4)

青铜温鼎(西汉)刘贺墓出土

出土的温鼎足见海昏侯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所以有网友戏称海昏侯刘贺是“火锅的开山鼻祖”。海昏侯墓室里出土的“青铜火锅”,已经和现代人使用的火锅非常相似,上部为食物器皿部分、下部为一个炭火盘。这口青铜火锅,有三足支撑,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之间并没有连通。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5)

染炉(西汉)

在刘贺海昏侯墓出土的还有古人吃火锅的另一项重要食具——染炉,其实它就是我们当代的蘸料碟。

汉魏时期,火锅的使用仅限于上流社会,一般家庭是没有条件使用的。直至唐宋时期,火锅开始广为盛行,尤其在达官贵人家中设宴时,多备火锅。五代时出现了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所以又称“暖锅”,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这种火锅两种: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

在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元代火锅的传说主要与帝王征战有关,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经常想念家乡鲜美的羊肉,就命人将羊肉切成小块方便携带,食用时就放在装有沸汤的锅中煮熟食用;还有一种说法是忽必烈在打仗时忽然想吃羊肉,于是厨师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然后放在开水中烫熟,再蘸上佐料食用。忽必烈食用后赞叹不已,直到后来做了皇帝依旧记得此菜,便赐名“涮羊肉”。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6)

内蒙古昭乌达蒙敖汉旗古墓辽初壁画

明清时期火锅盛行,不仅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器具制作工艺也更为精细。火锅在清代非常流行,是冬季宫廷必不可少的佳肴。袁枚《随园食单》中提到“冬日宴客,惯用火锅”,王宫贵族对火锅也甚是喜爱,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对火锅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推动了清代火锅的多样化。如今故宫也收藏有很多清宫旧藏的火锅器皿。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7)

银镀金寿字火锅(清乾隆)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8)

错金银万寿字火锅(清)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9)

画珐琅花卉纹喜字火锅(清)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10)

锡制一品锅(清)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怎么吃火锅 被冻到返老还童(11)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清晚期)

到了现代,火锅更是多种多样,各种口味应有尽有,全国各地大街小巷都有火锅的身影,不仅国人非常喜爱,许多外国人也都很喜欢吃火锅,它也成为了中国走出去的一张“新名片”。

参考文献

[1] 赵建民,金洪霞,中国文化四季 五味杂陈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 胡佳佳,文物视野下中国火锅的发展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美科学(ID:dameikexu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