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是指不识字的人吗 白丁究竟指何种人

【开场白】

今天先转陈明洁老师的一篇文章。对于这类问题,笔者不敢“妄议”,因为文字释训非我专业。但是,对于“白丁”“布衣”“匹夫”这类中国古代常用词,我还是熟悉的。我总认为,这几个词,虽然从字面意义看,差不太多,但是在实际的语境里,相差很大。

例如,我可以自称:“我是布衣。”但是一般不会说:“我是一个白丁。”除非用作自嘲、反讽。至于旧小说里常常出现的“老匹夫”,那是骂人的话,不会骂“老布衣”“老白丁”。再回头看《陋室铭》,如果把“白丁”解释成“没有功名”的话,那么:“来往的都是有功名的人”,或者是“往来的没有无功名者。”这样的话,那还成《陋室铭》吗?不知我的看法是不是对。让有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

白丁是指不识字的人吗 白丁究竟指何种人(1)

“白丁”究竟指何种人?

——《陋室铭》词语注释辨正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陈明洁

摘 要:刘禹锡《陋室铭》中的“白丁”一词,究竟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学界的解读不尽相同。语文课本中的《陋室铭》,原先对“白丁”注释为“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在最新的统编教材中已改为“指没有功名的人”。事实上,这一改动并不恰当。“白丁”一词在古代的方言中就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这一含义不仅在唐代刘禹锡、皮日休等所撰诗文中可见,而且在宋、元、明、清以至现当代人的作品中一直相承沿用。

关键词:白丁;《陋室铭》;语文课本;词语注释;辨正

《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白丁”与“鸿儒”是对举的两个词语。“鸿儒”表示学识广博的儒者,泛指博学之士,历来的释读皆无异议。但对“白丁”含义的认识,却一直存有歧解。当今汉语辞书对“白丁”词义的解释,大多仅列两个义项,一是没有科第和官职的平民,二是临时征召未隶兵籍的壮丁。但《汉语大词典》多出一个义项,即“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且将《陋室铭》的两句引为第一书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古文选本收录《陋室铭》,对“白丁”的注释除了“平民”以外,大多还注明在文中语境下所指何种人,如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注称“这里是指没有文化的人”;钱伯城、何满子、汪贤度等编的《中学文言文译注》,注明“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霍松林主编的《唐宋名篇朗诵经典·唐宋散文》,注谓“这里指没有知识的人”;傅德岷、赖云琪主编的《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注曰“此处与‘鸿儒’对举,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俗人”;此外尚有注明指不识字、不学无术及没有功名的人等等。这些注语,除了将“白丁”释为“没有功名的人”,其他所释的内涵性质基本一致,都是指向没有文化的这一类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陋室铭》,对“白丁”的注释前后出现变化,人教社旧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的注释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统编本新版七年级下册同篇注释改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问”指知识或学识,“功名”在进入科举时代后则指科第称号或官职名位。那么,《陋室铭》中的“白丁”究竟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呢?对此,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人员曾发表《教材中古诗文注释的改动及其原因》(以下简称“《原因》”)一文,对此例的改动作出了说明,表示旧版教材和统编教材的两种解释“都能说通,也都有依据”,并援引权威辞书的释义如下: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白丁”条目有义项“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所用例句即此句;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白丁”条目有义项“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也用此句作例。

至于统编教材为什么对“白丁”的注释选取“指没有功名的人”这个义项,该文作者提出的第一条理由尚较实在,即以《全唐诗》《全唐文》及二书补编中带有“白丁”的11条诗文为例,宣称“都不是指‘没有学问的人’”,并得出“‘白丁’在唐代诗文中表示‘没有什么知识的人’这个义项虽不可断定没有,但至少是比较少见的”之判断,最后表示改用“没有功名的人”,是“体现了注释对准确的追求”。

我们认为,“白丁”的注释改用“没有功名的人”,相较于旧版教材的注释,因缺少深入而全面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显得十分牵强;而《原因》一文对此例改动所阐述的理由,亦因存在诸多疏漏而缺乏说服力。以下分几个方面来说明之。

首先,从修辞角度加以审视,统编教材的注释存在明显的缺陷。对《陋室铭》中“白丁”含义的理解,如果指没有功名的人,则意味着是没有取得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的人,这与学识广博的“鸿儒”并不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换句话说,用“没有功名”与“学识广博”构成对举,不符合对举词语在意义上相对应的修辞特点和要求,亦即两个词语不具有相反、相对或相同的关系。常识告诉我们:没有取得功名的人,其学识未必一定不广博,陋室主人倘若不与之结交“往来”,与上一句“谈笑有鸿儒”的意思便相抵牾。事实上,《陋室铭》中运用对偶句及对举词语的修辞手法,可谓圆熟自如,工稳齐整,彰显出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力。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皆属佳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堪称绝佳之对,“鸿儒”与“白丁”的对举之妙表现为:在形式上,“鸿”可以借同音的“红”字,与同为颜色的“白”相对,称为“借音对”;在意义上,学识广博的人与学识浅陋即没什么学问的人组成反义关系,表明在作者的结交生涯中,两种相反类型的人一“有”一“无”,判然分明。若将“白丁”释为“没有功名的人”,便因意义与“鸿儒”不能相互映衬,够不上“工对”的标准而降低了原作的修辞水准。

其次,从权威辞书的释义来看,《原因》一文阐述的理由存在事实上的疏漏。比如,称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中,“白丁”条目的义项有“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书证即举《陋室铭》的例子,意谓统编教材注释的改动所出有据。但这恰恰反映出其粗疏和纰漏:所据《古代汉语词典》的这一释义实际出自该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包括2002年8月出版的大字本),而在2014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后的该词典第2版中,已将“白丁”条的这一义项修订为“没有功名、没有官职或没有知识的平民”。修订后的释义,在总体对象都是指平民的范围内,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人,一是从古代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而入仕的角度,将“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人视为义项之一;二是从文化程度和语言交际实际表现的角度,将“没有知识”的人作为义项之二。故在该词典所举的两条书证中,第一条《隋书·李敏传》称李敏(北周宣帝宇文赟和皇后杨丽华之婿)“白丁”是对应前一义项,第二条刘禹锡《陋室铭》中的“白丁”显然已修正为对应后一义项,即指“没有知识的平民”。商务版《古代汉语词典》的这一修订,显然是《原因》一文未注意到的,因而没能引用该词典修订后的版本,导致其立论观点滞后,不足为据。

再次,从语言用例的多见和少见来看,《原因》一文所持的判断存在以偏盖全之嫌。该文以唐代诗文中“白丁”表示“没有什么知识的人”的用例“比较少见”,来判断其在《陋室铭》中的准确性,至少反映其视域不够开阔及对语言的关注不够全面,从而不具有说服力。诚然,唐代诗文中用“白丁”表示“没有什么知识的人”确实不多,但并不能以此来否定《陋室铭》中的“白丁”表达这一义项,因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仅限于书面的记录,大量存在于各地方言口语中的词语,仅仅偶见于甚至未见于文献记录,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汉语的某些方言中,“白丁”一词就有表示“文盲”的意思(即指没有文化或没有知识),主要存在于古代中原官话,流行于河南内黄(今属安阳)、夏邑(今属商丘)等地;而在北方则有带儿化音的“白丁儿”,也是指没有文化或指某一专业的外行,是为东北官话。由复旦大学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初版,2020年出版修订本),即对这一方言词语作了如上揭示。撇开学术界对《陋室铭》作者的争议,即以刘禹锡创作该文来说,以其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一文中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则无论其出生地或籍贯是荥阳还是洛阳,本就属于中原官话范围,而且与内黄、夏邑两地都很接近,使用方言词语“白丁”的特定含义,是完全有可能并符合情理的。

最后,从唐代诗文包含“白丁”的例子来看,《原因》一文的解读与文意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该文所引11条诗文的例子中,或由于解读上的不到位,使得材料与观点并不完全吻合,即并非如其所称“都不是指‘没有学问的人’”。举例来说,如牟融诗《题朱庆余闲居四首(其一)》,所引两句为“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这里的“白丁”若归入“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之列,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在此,不妨将收录在《全唐诗》中的该诗前后文录之于下,来解读一下其中的“白丁”究竟指何种人:

潇洒藏修处,琴书与画图。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楚楚临轩竹,青青映水蒲。道人能爱静,诸事近清枯。

这是叙写朱庆余闲居时专心学习的场景,诗的前四句意为:幽雅整洁的修习之处,唯有琴书和图画相伴。不通文墨的人被远远地拒之门外,见识浅陋的人也从不在眼前出现。该诗第二联中的“白丁”与“俗子”,属同义对举,都是主人不愿结交的没什么文化的鄙俗之人。当今有的解读认为作者用这两句“表现朱家子弟皆有功名在身”,或“是说朱庆余家都是有着一官半职的人,家里没有白丁和俗子”,完全混淆和转移了指代对象,同时也是毫无史实依据的想当然说法。因为这里明显是指主人结交的对象,而不是指主人家里的子弟或其他人员。而且,如果认为该诗中的“白丁”是指没有功名或官职的人,显然与诗的意境全然不符,因为无论是“藏修”还是“琴书”“画图”,都透露出潜心笃学和熏陶浸润于文化艺术的浓郁氛围,而并无半点涉及有无功名或官职之人的意蕴。

如果说,牟融其人其诗因学术界有指为明代人伪造,故诗中的“白丁”尚不足以证明唐代有此词语意义,那么不妨再看看作为文学家的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其《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中的“白丁”,究竟是什么含义。《原因》一文引用了该诗两句:“蹲前但相聒,似把白丁辱”,亦将“白丁”排除在“没有学问的人”之外。其实,如果联系前文来看,完全可以辨识这里的“白丁”更应作“没什么文化”“什么都不懂”的人来理解。该诗最早收录于皮日休挚友陆龟蒙所辑《松陵集》卷一,兹引其前面相关几句并依据情境,作一稍具体的解读:

解帙展断书,拂床安坏椟。跳梁老蛙黾,直向床前浴。蹲前但相聒,似把白丁辱。

此诗写于咸通十一年(870)五、六月之交的梅雨季节,诗题中的“鲁望”,即好友陆龟蒙(字鲁望)。在此之前,皮日休已于咸通八年考中进士取得科第,于咸通十年入苏州刺史崔璞幕,为郡从事,主苏州军事院判官。就在这一年,始与陆龟蒙相识,结为诗友,相互酬唱颇密。次年写此诗时,苦于吴中淫雨霏霏已“凡十日”,皮日休对身处之境直抒个人感受:    

在连绵的雨天拿出断简残椟(指书籍)准备读书时,一只老蛙却跳将过来,蹲在我面前不停地聒噪,似乎在嚷嚷着把我当没文化的人加以羞辱。

在上述写作背景下,诗中的“白丁”既不可能表示“没有功名的人”(作者于三年前即取得科第),又显然并非指“白徒”即“无军籍的壮丁”,则只有“缺乏知识”“没有学问”的人莫属了。

综上所述,刘禹锡《陋室铭》和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中所用词语“白丁”,皆指“没有文化(学问、知识)之人”的意思,恐怕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唐代诗文中这两个根源于民间方言的鲜活词语用例,足以撼动《原因》一文的立论根基,证明人教社旧版教材对“白丁”的注释是正确的,统编版的改动反而是欠妥的。

“白丁”指“没有文化(学问、知识)之人”的这一含义,既然已有唐代书面文献用例,则后代必然会相承沿用。如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中,即用到该词的这一含义,其《次亭字韵诗呈秀野丈兼简王宰三首(其二)》有云:

吏散庭空昼掩扄,行春只到柳边亭。唱酬共喜摛鸿藻,来往何劳笑白丁。

此诗见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全诗共四联,这里仅录前两联。其第二联中的“白丁”对“鸿藻”,明显仿用了《陋室铭》,意义亦当相同。作此诗时为淳熙二年(1175)三月,系朱熹与刘韫、王齐舆一同春游时唱酬。刘韫字仲固,以荫入仕,曾任茶陵军等地通判,又做过两任知郡事,皆有政声。后以朝散大夫致仕,自号秀野山人,即朱熹诗题中称“秀野丈”;王齐舆字之孟,绍兴三十年进士,淳熙初任崇安县令,故朱熹诗题中称“王宰”。从三人皆任官职可知,所称“白丁”显然与“功名”无关,而互相唱酬皆能铺写“鸿藻”(对诗文的美称),则此中之人自然无须“笑白丁”。诗中“白丁”指缺乏文化修养之人,可谓跃然纸上。正如晚清学者沈家本在所著《日南随笔》卷三“白丁”条所言:“至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白丁’对‘鸿儒’,似指鄙野无学之人。朱子诗‘唱酬共笑摛鸿藻,来往何劳笑白丁’,正用梦得语。”沈氏认为刘禹锡《陋室铭》和朱熹酬唱诗中的“白丁”都是指“鄙野无学之人”,意即身处乡野没有学问的人,可见这一词义用法的一脉相承。

“白丁”一词的义项中指没有文化(学问、知识)的人,在现有汉语辞书中予以揭示的只有少数几种,连素有影响的大型辞书《辞海》《辞源》等也付之阙如,以致往往形成误解。然而从唐代诗文中的用例开始,历代沿用从未中断,且一直延续至今,故《汉语大词典》增设这一义项是完全必要的。其他汉语辞书对此义项的补苴罅漏,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兹将

宋代以后较有代表性的用例附列于下,以供辞书“白丁”条释义和取用书证参考。

元·戴表元《题唐师善〈谈乘〉》:

往时木石尤先生居吴中,每朝膳毕,四方之宾游云拥其门。先生幅巾野服出见客,薄茶一啜,坐中谈说典章仪注、经术吏事,以至巫医筭奕之类,无所不有。日且中,又茶一啜而散,以为常。郡子弟载笔札,从屏后窃记其所言,虽未尝执卷问学,而人人谈吐各有本末,无白丁之愧。(《剡源戴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明·杨慎《东阁官梅》:

伪苏注中(指传世杜甫集中伪托苏轼注语)……又妄撰景差(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五言律一联,尤可笑,苏(武)、李(陵)始有五言古诗,而楚襄王时乃有五言律乎?其人信白丁也,而读者不之悟,其奈之何?(《太史升庵全集》卷五十七,明刻本)

清·张云璈《毁文士论》:

又或纥字不识,自愧白丁,一切笺奏启事,不得不藉手于捉刀,虑其恃才而傲我也,故为轻讪之言,使之气夺,然后可以奴驱之。(《简松草堂诗文集》文集卷八,清道光间《三景阁丛书》刻本)

现代·沈从文《白丁》(短篇小说):

“不,不,不念过书,是个白丁,字认得几个,但稍稍,稍稍从别的地方认几个字来。学校是无缘无命的,心里也不敢想。”(《晨报副刊》1925年9月15日“文学旬刊”第81号,署名“则迷”。)

现代·陈保勤《二乔脱险记》(杂记):

某军阀者,素据蓉城。本不通翰墨,唯以其位高爵显,若被人目为白丁,殊属有失尊严。于是乃嘱秘书为之拟稿,熟读之后,四出演讲,以博人之信仰。(《申报》1931年1月16日第17版)

当代·柯岩《希望在哪里》(报告文学)

一分到公社卫生院我就开始学点业务知识,一两年下来,至少不是白丁了。(《人民日报》1981年4月4日第5版)

当代·张雪《陶之梦》(长篇小说):

虽说没上过学,咱也不是白丁,书画艺术能说能作,并不比她上过学低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97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