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成真全集:美梦成真

作者:王剑

上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当时全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连课本上都写有振奋人心的时间节点:2000年。

那个时候,2000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遥远啊!我们常常掰着指头算着,到2000年时,我们有多大,四个现代化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那真是一段美丽而幸福的时光,我们盼望着快快长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向往。语文老师仿佛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写一篇作文,展望一下20年后的生活。我们一个个文辞激扬,热血沸腾:“长大后,我要为实现四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一首歌叫《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准确传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憧憬和向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为了这一天,年轻的朋友们都有了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时至今日,当重新唱起这首歌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青年身上洋溢的那种奋发图强的火热激情,依然会被他们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所打动。

2000年悄然来到了。当年豪情满怀的青年,都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的梦想也在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些年,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我们的目标始终坚定,我们的脚步始终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南水北调的彩色图片。图片下方的文字告诉我:这是一个酝酿很久的国家梦想。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中学生。看着图片上血管一样的三条红线,我天真地想,如果中线工程哪天破土动工了,我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

2007年7月,我到南阳邓州去看望一位同学。车子途经一个施工工地的时候,因为堵车,我就从车上下来透透气。放眼望去,一条十分宽阔的壕沟正在开挖,机声隆隆,数不清的民工在挥汗如雨。出于好奇,我向离我较近的一个民工打探。民工自豪地介绍说,这是南水北调的引水渠。没想到我竟到了令我神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施工现场。那天,我在渠边站了很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2014年12月的一天,我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河南卫视正在直播南水北调的试水画面。屏幕里,陶岔渠首大坝的闸门徐徐开启了,清澈澄碧的丹江水喷涌而出,汩汩奔流,向着遥远的北国澎湃前行。至此,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其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艰苦施工,无数人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而成的南水北调梦,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

渠行千里,水润大地。豫、冀、京、津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喝上了水质优良的丹江水。

2018年,我参加了一项水资源调查,实地踏访了南水北调的几个标志性工程——烟波浩渺的水源库区、蔚然壮观的长渠大坝,“河上飞河”的沙河渡槽、“江河相遇”的穿黄工程。这些高难度的水利项目,每一个都给我的心灵带来了经久不息的震撼。

一泓清流,流淌着中原儿女满满的家国情怀。

40年前,水在我的老家很紧缺。从我记事起,村里的饮水就主要靠两眼水井。这两眼井,都属于泉眼井,出水量不大,远不能满足村民的饮水需求。没办法,大家只好排队取水,谓之“等水”。

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家里急等用水,那就得到邻村杨家沟“借水”,或者到更远的老周沟拉水。到老周沟拉水,得套上牛车,单程就有三里地。老周沟原是一处山泉,因为人迹罕至,泉水积聚成潭。不过,那里山高路陡,拉一车水,得三四个人帮忙:一人牵牛,一人驾辕,两人在后面推车。有时,为了不枉跑一趟,帮忙的人还得每人再挑一担水。

山路上,牛拉着沉重的水车,缓缓爬行。车轮吱吱呀呀地碾过凹凸不平的碎石,后面的人使出浑身的力气推着车。汗水沁出他们的额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推着沉重的水车,我的心里就生出一个梦想:如果我们村能用上自来水,那该有多好哇!

不久,有好消息传来,国家要在黄河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修建水库。

1994年9月,距离我老家不远的小浪底水利工程开工了。我们村虽然不搬迁,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几个在外面长了见识的“能人”勘察了地形,认为从村东的杏树沟,打一条穿山隧道,通到老周沟的泉眼旁,就可以把水引到村里了。他们买来挖山工具,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我的父亲也参加了这次引水行动。我那时大学刚毕业,回乡时还专门到隧道现场看过。谁知主意是好,但隧洞掘进50米后,就挖到山石上。最终因技术难题,引水计划被迫搁浅。

2001年,小浪底工程竣工了。一条通往库区的柏油马路穿过我们村。水库蓄水后,黄河水顺着黄鹿山谷回流,我老家所在山岭的地下水得到了涵养和补充。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村里两眼井的出水量竟然比以前多了。

2008年初,一个好消息传到村里:县里要拨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村中水利建设。县水利局来了专家,实地踏勘后优选了一种方案:从芦苇茂盛的桫椤沟,把泉水提灌到我们村所在的山岭上,并在山岭上修建一座储水用的水塔。村里有一个在县城工作的热心人又捐助了一万元资金,购买了塑料管、水表和水龙头,把自来水管网铺到了各家各户。这样,困扰村民几辈子的吃水难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通水那天,我专门回到了村里。只见全村人都穿上了新衣服,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笑声,流水声,锣鼓声,把整个山村都沸腾了。

因为有了自来水,我们村就成了美丽乡村。山村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各种野菜山果应有尽有。村民们劳作了一天,回到家,水龙头一拧,水哗啦一声就来了。现在,原来在县城居住的村民又纷纷搬回来住了。村民们坐在村里的老皂角树下,喝喝茶,唠唠嗑儿,或者坐在冬暖夏凉的窑洞前,晒晒暖儿。

谁会想到,苦了几辈子的村民,现在的日子竟比神仙还舒坦呢!

美梦成真全集:美梦成真(1)

本文刊登于2019年5月3日河南日报4版中原风,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启事

70 年,对于个体生命,已看遍繁华和起落;70 年,对于历史长河,或许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70 年,对于新中国,却是沧桑巨变、蓬勃发展的伟大征程。

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整整 70 年的风雨和辉煌。这70 年,是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强国的70 年;是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到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 70 年;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70 年。70年间,长江黄河的波涛,聆听了祖国铿锵前行的脚步;茫茫昆仑,巍巍长城,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神舟飞船的优美轨迹,演绎出祖国日益上升的尊严;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绽放的笑脸,见证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展现70 年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河南日报文艺部与河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真诚地邀约作家们和广大读者参与征文活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通过切身经历,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怀,以光明、昂扬、向上的笔调,讴歌共和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精神风貌,唤起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民族自豪感。

征文要求是原创作品。报告文学 8000 字以内,散文、随笔、特写 3000 字以内,诗歌 100 行以内。“中原风”副刊将开设“我和我的祖国”专栏,从来稿中择优刊登。征文时间从即日起至12月底,来稿请发送至 hnrbzyfzw@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