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

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

一旦发觉自己的生命之灯将熄灭,

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

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茅盾《<呼兰河传>序》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1)

《呼兰河传》初版封皮

1940年底,萧红的《呼兰河传》完成,这是她人生中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刚问世时,曾引起文学界轩然大波,许多作者认为萧红在自我边缘化。

那个时期,大多数作者写文学作品,都是间接号召救亡图存、抒发国恨家仇。但萧红却用质朴的语言,描写了一幅“大地民间”的东北乡土画卷。

萧红当时是不被理解的,但我们不难发现,《呼兰河传》在近代文学史上,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不仅在鲁迅、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基础上,另辟蹊径,还几乎拓写了萧红《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等多篇文章,囊括了萧红的一生。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体”成熟之作,非但不是“寂寞之作”,还是“超前之作”。她用“回溯式”文学,忠实还原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乡村图景,饱含着一位女作家对和平的呼吁,对故乡的深情。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2)

萧红

写《呼兰河传》,追忆人生,回温童年

1939年5月,重庆被炸,聚集在重庆的大量文人墨客及各党派人士纷纷从重庆撤离。端木蕻良与萧红也在其中。

他们这次赴港避难,被胡风批判为“秘密飞港,行止诡秘”。再加上端木蕻良提前撤离,让萧红内心动荡,充满不安全感,她对端木是心存失望的。

1940年1月末,29岁的萧红拖着病体,从重庆抵达香港。与端木蕻良汇合后,开始在病榻上继续完成《呼兰河传》。

此时,距萧红祖父离世已经过去近14年,据鲁迅先生去世已经近4年。

祖父、鲁迅、萧军、端木蕻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个男人,但除了祖父和鲁迅之外,剩下的两个男人,全部多多少少带给过萧红伤害。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3)

萧红与萧军刚到上海时拍摄/萧军的衣服是萧红亲手缝制

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这就是她为什么擅长写苦难。她的作品离人、生活及人们所生活的时代很近。所以,萧红笔下的贫穷和苦难才真实。

而写作对于萧红来说,更是接近于信仰般的存在,它是她生活的唯一出口,她把写作当成吃饭喝水一样的生活必需品。

但长年累月的物资匮乏、挨饿受冻,让萧红的身体日渐衰弱。直至萧红离开重庆时,她的病症已经十分严重。

在翻阅萧红大量影视、文学作品之后,我意识到,萧红大概自觉生命不久,便开始追忆自己短暂的人生。此时,充盈在萧红心中对于人世的眷恋,大概全部留给了她的祖父,以及有祖父的童年。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4)

萧红漫画

一生颠沛流离,在《呼兰河传》里寻找一抹温存

《呼兰河传》第一章写呼兰县的环境,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开篇就是非常简练的“严冬把大地冻裂了”,黑龙江的寒冷瞬间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呼兰县人民的“精神盛举”,从跳大神到为男女相亲搭设的戏台。我们很难想象,此时的萧红已经快要30岁了。她的语言是那么简洁、透明,如没被世间灰暗洗染的孩童。

第三章,萧红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祖父,隆重登场,她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有了祖父的童年,突然就是明丽温馨的,她说:“黄瓜愿意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5)

呼兰县萧红故居

跃动的轻快文笔下,其实是萧红对自由、安详生活的祈盼。可惜,这样的日子,萧红没有过几年,她四五岁时,祖父已经70多岁。1929年,萧红18岁,她的祖父永远离开了她。

她曾这样回忆面对祖父病重时的情绪: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被铁丝网住了。

“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她在回忆这段过往时,内心一定是悲切的。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6)

萧红与祖父游玩的后花园

从《呼兰河传》第三章开始,基本上都是祖父与她之间发生的互动,让人惊讶的是,20多年前的往事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萧红眼前。

她没有任何阻碍,完整地、具体地、细节化地叙述了成长情节,仿佛生来就是为了记忆这段岁月。

可能因为一生太过颠沛流离,祖父成为她一生中极少能给予精神温存的人。所以对于祖父的记忆,让萧红在人生尽头,意识到源自自己内心最原始的爱与被爱的能力。

这里要提的,是某次一位友人在席间对萧红说鲁迅对她像是慈父,而萧红反驳说,应该是祖父。我们便能得知,祖父对于萧红的意义。

作为萧红生前最后的作品,它问世之初,并没有收到太多关注。同时期其他作者写作的内容都与政治、党派和事实有关,《呼兰河传》的题材、内容,离当时的时代变革太远。

萧红的写作是“回溯式”的,是远超时代的。人们从战乱来到和平年代后,才重新重视《呼兰河传》,它才拥有了它应有的文学地位。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7)

萧红画像

理想与现实差异巨大,萧红用《呼兰河传》纪念故乡

萧红是1942年1月21日在香港病逝的,1941年12月底,香港被日本轰炸后陷落。

这对于当时病入膏肓的萧红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她没办法逃离,也无法接受很好的救治,她的生命,是宿命般地终结。

在电影《黄金时代》里,曾真实的展现了萧红在香港被轰炸时,躺在摇曳的床上,伴着昏黄的光线绝望地诉说着对于萧军的惦念。她心里对端木蕻良的懦弱和自私是绝望的。

后来,萧军的故事大多人都知道,他家暴妻子、花心风流,放到现在来说是典型的渣男。

但反观端木蕻良,却在萧红死去的18年间始终怀念她,并最终要求自己后来的妻子,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香港萧红埋葬骨灰的地方。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8)

萧红雕像

萧军晚年也承认,萧红文学才华高于自己,但在感情方面无愧于她。至于有愧无愧,我们的确不好评判,大概事实只存在于当事人心间。

萧红离开重庆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主持鲁迅去世三周年纪念会。鲁迅,更是萧红终生敬仰的人,她曾多次写下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全部成为文学界评判鲁迅生平的重要依据。

萧红写鲁迅,具体到先生接待客人的烟和自己抽的烟、先生爱吃的东西、先生如何读书写作、先生外出是否打伞,甚至于先生说话的语调、情绪,以及先生如何与海婴相处等等。

她对鲁迅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她与鲁迅之间的情感是深刻、辽阔,但又含糊不清的。她陪伴鲁迅直至重病期间,当时,她描述许广平面对鲁迅疾病时的勇敢、端庄、镇定,她是敬佩许广平的。

但可惜的是,鲁迅离世时,萧红正在日本,在此期间,萧红与鲁迅之间没有任何书信来往。萧红独自在日本时,并不通语言,所以直到鲁迅去世两个多月,萧红才回国给鲁迅上坟。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9)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鲁迅与萧红

人生的错过是交织的,鲁迅的死,对萧红来说,犹如另一个祖父去世。鲁迅走后,萧红的人生中,是真正的“再没有祖父”了。

而她终生做一个无党派人士的愿望,在一本《呼兰河传》里得到了圆满——那是她对生活的所有向往,而她现实的处境是病魔缠身、居无定所。

所以,她在《呼兰河传》中,多次说,“我的家乡呼兰河是荒凉的”。

荒凉的恐怕不是家乡,而是她的内心。仿佛大雪茫茫的故乡中,留下的一串孤独的脚印,她在这个世界上禹禹独行,孤独的过完一生。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10)

萧红

写《呼兰河传》,自我反思,自我救赎,自我和解

萧红起初离开家乡,是源于对知识和新世界的渴求。她从家里逃出来,也从父亲张廷举为她安排的婚姻中逃出来。

她与陆正舜相恋,与未婚夫汪恩甲同居。她当时以为,无所畏惧地追求自由恋爱,追求精神解放,吸收新知识,就能得到心灵的安宁。但她错了,她从离开家乡后,就一直生活得非常漂泊。

战争年代,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萧军在感情上的背叛、九一八事变后动乱的中国,无一不让萧红感到失望。她的世界如同家乡一样,是荒凉的。

祖父、鲁迅的相继离世,加上父亲亲自修改家谱,将她除名。无不让萧红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家了,她是独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无依无靠,如同一座孤岛。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11)

萧红萧军及黄源

她曾信仰的自由、爱情,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轰然倒塌。

她曾想写反抗,但当炸弹落在平民区,有权有势的人在租界里生活安详时,她觉得,战争和人的流离失所、分崩离析离她那么近,中国好起来的那天,离她那么远。

生命的最后,她对她所处的环境,不再怀揣任何希望。在香港,端木蕻良的工作收入良好,给了萧红一段相对优渥、安定的生活。

从战火中逃生,她好不容易停靠下来,终于能全身心地创作了。尽管身体日渐衰弱,现实那样不尽如人意,但至少还有不断书写,带给人巨大慰藉。

1941年8月,萧红人生中最后几个月,她在病榻上读完了《圣经》,她重新修改了已经完稿的《呼兰河传》。

她用一颗赤子之心,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她可以安然死去了。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12)

萧红故居雕像

5个月后,萧红离开了令她深感绝望的人间。她在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通过“信仰式”写作,写下了近200万字文学作品,给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填上了一位擅长写贫穷和饥饿的著名女作家。

她的《呼兰河传》在文革之后,迎来了正面评价。孙中田把萧红等人列入“东北流亡作家”群,人们试图用真正的乡土文学来评价萧红的作品。

她的《呼兰河传》被列为王统照《山雨》、沈从文《边城》齐名的“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三种审美趋势”。

萧红这块金子,终于在现代和平岁月中,闪出了别样光彩。可惜,萧红再也听不到人们对《呼兰河传》的褒奖了,留在她记忆深处的,大概只有人间的一抹苍凉。

萧红呼兰河传是哪一年写的(萧红的呼兰河传)(13)

萧红与端木蕻良

身边很多人质疑萧红,觉得她是“作”死的。但我却从萧红身上,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甚至在心底问自己,即便是现在的我们,有几个能有勇气,选择萧红走的路,面对萧红的人生?

萧红无疑是倔强而勇敢的,她走后,生活依然继续着,仿佛她自己写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透过历史的尘埃,萧红仍穿行于浩荡人间。值得庆幸的是,世间记得萧红,如同记得那个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