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好像越来越麻木了(我麻几分钟就好了)

觉得自己好像越来越麻木了(我麻几分钟就好了)(1)

说到TIA,要从张大爷的故事说起……

文章来源:“华西卒中小讲课”公众号

2019年5月30日下午6点15分,我正牵起我家豆豆在公园头散步。

“微风不燥,夕阳正好,不远处的水面上波光粼粼······”

正当我诗意大发,感慨这人间胜景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右脚不听使唤,抬不起来了,像是机器断了电,大概持续了1-2秒钟的样子,右手也开始打哆嗦,拉不住遛狗绳,当我意识到这一切情况不妙时,我赶紧叫住身旁的老太婆,没想到话也开始变得支支吾吾,怎么说都说不明白。

老太婆反应机敏,迅速意识到事情不对,一把拉住我,扶我坐下来,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坐下来后,我逐渐想起由于自己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医生时常向我科普的相关知识——我大抵是“中风”了

大概过了十多分钟的样子,救护车就赶到了,扶我起身的那一刻,突然发现右边身体又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楚了许多,那时我纠结还有没有必要去医院,老太婆很是果断,必须去!听了她一辈子的指示,我最终还是拗不过她,半信半疑地随救护车去了医院。

到了急诊科,医生询问了我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了查体后,就让我到影像科拍了一个头部CT,最后看结果说是颅内没有出血和其他明显的异常表现。医生说我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询问了我既往病史以及有没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后,给我加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三种药物,并告知我注意大小便色泽,关注有无皮肤/黏膜、鼻出血等情况,同时建议我尽快专科门诊就诊完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什么是TIA

TIA: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这是TIA的最新版定义

什么是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大脑是人体重要的中枢,像一个巨大的信息中心,里面有很多长官分管不同的部门,每日要将无数信息分门别类还要作出正确的反馈,工作量这么大,需要的能量自然也很大,毕竟饿着肚子是不能干活的~

但这些长官非常挑食,一般只吃葡萄糖,而且并不储存食物,于是,当由于任何原因导致大脑的血供(也就是中心的食物供给)出现不足时,这些长官们秒秒钟就罢工。

这些长官罢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的部门所负责的相应功能丧失,人便会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表现(没错,就是非常类似脑梗的表现)。

于是张大爷就出现了“突然右脚不听使唤,抬不起来了,像是机器断了电,大概持续了1-2秒钟的样子,右手也开始打哆嗦,拉不住遛狗绳,我赶紧叫住身旁的老太婆,没想到话也开始变得支支吾吾,怎么说都说不明白。”这些表现。

时间范围——24小时内?

虽然表现和脑梗很相似,但TIA要比脑梗幸运的多——大多数TIA的患者症状都会在1小时内自然消失,最长不能超过24小时(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会被划到“梗死”的地盘哒)。这是因为TIA患者引起血供减少的原因常常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自发消失,所以长官们的食品供应很快就能恢复。吃饱喝足,自然也有了动力继续好好干活

所以就有张大爷发现自己“大概过了十多分钟的样子,救护车就赶到了,扶我起身的那一刻,突然发现右边身体又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楚了许多”。

24h内一定是TIA? 还要MRI来帮忙

如果按照早些年的标准,符合上面两条就可以诊断TIA,但随着影像技术(CT,MRI等)不断发展,更多更小的、更早期的病变得以被发现,大家意识到,即使症状只持续很短的时间,有些娇弱一点的长官也可能奄奄一息甚至被饿死(就像饥荒时期有些人能挺过去有些人却不能),于是为了更好地鉴别TIA和微小梗死,我们要用CT或者MRI仔细检查脑组织(其中DWI相对更可靠,为MRI的一种,具体选用根据医院条件而定),确定没有长官殉职,才可以诊断TIA。

因此张大爷在影像科拍的头部CT没有出血和其他明显的异常表现。

发病率和知晓率

常有来诊室咨询的朋友聊完疾病会问一句:所以TIA的发病率有多高呢?

据我国2010年一项TIA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的TIA患病率—2.27%,知晓率仅3.08%,其中规范治疗率仅为4.07%

——这意味着:每10万人里就会有2270个人罹患TIA,但只有70个人知道自己得了TIA,而这70个人里,只有不到3个人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对,2270个人里规范治疗的不足3人)。

“根据我们的研究估算,全国有2390万TIA患者,而86%并没有救治。”研究者指出。

因此,目前大家对TIA的识别能力和治疗意识还远远不足。但是,TIA常常是脑梗死(卒中)的预警信号,而卒中的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是任何家庭都不愿面对的。拥有识别TIA的能力,或许就能抢得一次与卒中”擦肩而过“的机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