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1)

虽然已从头牌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这个路口,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分量还是不容小觑的。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2)

2000年4月,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街边的T台秀 崔铁军 摄

“晚上六点,百盛门口见。”

在很多年里,百盛门口的那片广场都是上海年轻人约会、等人、相亲的接头点。

2000年5月,淮海路百盛商厦内新款夏装陈列 张春海 摄

在百盛开业之前,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路口在上海的时尚圈还算不上头牌。商场位置上原是一家电脑商店,80年代没几家人买得起电脑,会用电脑的人都少得很,走过路过的人最多看个热闹图个新鲜。

八十年代,在同样位于该路口的食品二店里,小磨咖啡的香气荡到马路上,住在附近的市民喜欢到店里买上一包咖啡粉,回去用铁壶煮了吃,心里登时瞧不上刚刚流行起来的袋装速溶咖啡。

美心酒家的蚝油牛肉让很多老食客怀念至今,东南角的公泰水果店里,一到夏天,总能见到赤膊的人们拎着大锅子排队去买西瓜瓤。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3)

2004年的食品二店 袁念琪摄

21年前的初夏,在那个老式玻璃柜台还占据着主流的年代,马来西亚“血统”的百盛在这个路口高调亮相。第一次走进商场的人们惊呆了。

家住淮海路附近的孔玲在百盛开业那天买了一束136元的干花,很领市面的她那次第一次见到鲜花做的干花。

20年过去了,那束干花至今仍然摆在她家客厅作为装饰。百盛对于上海人来说,也曾是一个时代的心理地标。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4)

孔玲在百盛开业那天买的干花装饰

1996年,上海的商业版图是什么概念?

梅恒泰,没有。

港汇广场,没有。

久光百货,也没有。

提到上海的商业,人们能想到的大概也只有南京东路、淮海路和四川北路这三条街了。

那个年代的商业有“三少”,商场少,品牌少,打折少。

因为商场少,许多市民会在盛夏时节早早等着商场门口,盼着开门后进去“孵空调”。媒体关注商业业态的视角还很“中二”,他们呼吁像百盛这样的商场应该提前迎客,为市民提供方便。

至于促销活动,那时候流行的套路是“买西服送BP机”。百盛刚开业时,某高档西服品牌还搞过“买10套西服送移动电话一部”的促销。

商场的7层开出了餐饮店,这在当时来说算得上一件了不得的事。孔玲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餐厅开在这么高的楼层时,觉得难以置信。她的第一反应是到那么高的地方吃饭,吃完怎么下来?

不过很快,大家就接受了这种新模式。每回有体面的亲朋好友来上海做客,孔玲就会带大家到百盛去兜商场,兜好再去商场高层的餐厅吃饭。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5)

2005年4月,百盛搞店庆,满188元减88元,起蓬头了 陈誓骠 摄

孔玲逛百盛的方式,可以说是“文逛”,实体商业的鼎盛期,百盛当年还有一种“武逛”。

90年代末到00年代,每逢百盛店庆,疯狂血拼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

大家喜欢叫这里“淮百”,女人们有多爱店庆时的淮百呢?商场门口会设置层层护栏,保安全员出动如临大敌,专柜的货品堆得像批发市场的白菜。

碰上这种活动,一个化妆品柜台最多能创出400万元的日营业额,队伍像涌动的流水,从商场开门一直排到关门,早上9点工作人员先到商场门口给顾客发号码牌。

10年前,19岁的陶晔雯还在杨浦区读大学的时候,曾经数次赶赴百盛见证店庆的震撼情景。

第一次为了参与周年庆血拼,她和寝室的三个姐妹起了个大早,从杨浦乘公交车到百盛门口去等商场开门。

一进商场,四个人就发现势头不对,整个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每个自动扶梯旁都站着保安,专柜门口摆出了很多层围栏,重重人墙包围着各个柜台。

让陶晔雯感到震惊的是,还有很多阿姨妈妈加入了血拼大军,且有备而来。她们肩背编织袋,步伐如猎豹般飞快,身手如饿虎扑食般矫健,扫货时没有半点犹豫。

望着瞬间挤满了人的商场,吓傻了的几个姑娘一脸愕然、面面相觑。

“好在阿拉有个朋友脑筋动得快,伊讲,虹桥不是还有家百盛么,讲不定活动一样的,但肯定人少。”四个人冲出商场,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虹桥百盛,避开了一场激烈异常的拼抢角逐。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6)

淮海路陕西路路口

路过淮海路陕西路这个路口,你逃得脱抢红了眼的百盛活动,却躲不过这么一句话——包包手表要伐

15年前,王晴秋住在淮海路著名外销楼盘嘉丽苑,距离百盛只有500米。最让她苦恼的事情就是下楼买酱油,每回到百盛的超市去买瓶酱油、买包盐,短短几百米的路寸步难行,襄阳路市场外的黄牛们一路追着问“包包手表要伐”。

到后来王晴秋练出了眼疾手快的本事,没等黄牛上来,自己先开口问黄牛“包包手表要伐”,路才算畅通不少。

这拉客的标志性招呼,最活跃的时候应该是在襄阳路市场最鼎盛的时期。

襄阳路市场距百盛一步之遥,当时正是80后们最爱赶时髦翻行头的年代,他们是顾客群中的主力军。当时,这些叛逆青年被批为是“垮掉的一代”。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7)

2006年1月,襄阳路市场谢幕前夕 刘歆摄

在女生心目中,襄阳路是买牛仔裤的天堂,很多版型都是仿国外款式设计的,各种流行的小心思点缀其中,皮带、流苏、蕾丝应有尽有。

1988年出生的陶雯晔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兜襄阳路,她记得自己曾在市场里淘到过一款微喇的低腰牛仔裤,版型极佳,走在淮海路上都蛮“扎台型”的,穿了几年都不过时。

对于男生来说,襄阳路是买运动装的“宝地”无疑。15年前,周阳(化名)在读大三,兼职做家教的他把上课费省下来,每到月底,就去襄阳路市场买T恤衫、球鞋。

襄阳路市场有一部分商家专门兜售“仿大牌”,对周阳和他的朋友们来说,最初的品牌启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说,打工赚钱兜襄阳路不算什么,那时候他的一些朋友甚至将每天的伙食费省下一大半,只为去襄阳路淘时尚行头。

襄阳路市场兜得多了,“一棵树”(Timberland,美国户外品牌)、“背靠背”(Kappa,意大利运动品牌)这些名词也就熟了。

“后头在梅龙镇看到一棵树的标识,觉得老亲切呃,阿拉晓得,好被襄阳路市场被仿冒的牌子,总归不会差的。”周阳说。

在那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每个老板都能熟练地讲出几句简单的英文,每天都有举着小旗子的导游带着一帮外国游客来体验上海特色的“讨价还价”。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8)

2006年6月,襄阳路市场最后的“疯狂”

风光只在一时,市场的关闭还是成了必然。

2006年6月30日那天晚上,襄阳路市场内,最后一批摊主把商品一件件装进蛇皮袋里,拉下卷帘门。包装盒里的纸屑在空荡荡的市场内铺洒了一地。保安关上市场的铁门,市场里的灯熄灭了。

灯再亮起时候,这里叫环贸iapm。

今天,哪怕襄阳路市场还在,也不可能达到当年的盛况。80后的陶晔雯喜欢海淘,她上淘宝,上“6PM”、“日亚”,更不用说高度依赖网购的90后们了。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9)

环贸iapm取代襄阳路市场

百盛经过几年前的闭店改造后虽说比以往更高端了,但已沦为上海众多百货中的普通一员,巴黎春天也略显老旧,环贸iapm把餐饮开至零点时分,绞尽脑汁搞创新,搬过家的食品二店也还在。

这个十字路口,行人过街场面如十几二十年前一样蔚为壮观,在不厌其烦的红绿灯闪动中,时代翻篇了。

十字路手表店(百盛门口六点见)(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