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方法

刘先生的地质/地质老刘

一、前言

如何确定合理勘查工程间距,这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必须有大量的先验工程证明。但实际工作中,各种方法在确定合理勘查工程间距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客观上存在一个最合理的“度”,也即最佳勘查工程间距。如何能实现这个最合理的“度”,实质上就是勘查工程间距最优化的问题,力求所布置的勘查工程既能满足所要求的勘查精度,又能保证经济与时间的合理。

以下简述各种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方法,并重点验算标志值统计法。

二、常用方法梳理1、传统方法——验证法

有类比法、加密法、稀空法、探采资料对比法。

2、地勘规范直接应用法(实际为类比法)

以国内的《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铜、铅、锌、银、镍、钼(DZ∕T0214-2020)》为例。国内的地质勘查人员,基本熟悉此方法。

在该规范的附录A中,铜、铅、锌、银、镍、铝矿的勘查类型依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和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和构造影响程度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确定。对于具体的矿床,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因素赋予一个合理的类型系数值,再根据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值之和确定具体的勘查类型。勘查类型划分见表A.1,矿床勘查类型工程间距参考表见表A.5。

表A.1勘查类型划分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1)

表A.5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工程间距参考表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2)

3、地质统计学方法

地质统计学中有两种方法确定工程间距。一种是先作变异函数,用走向和倾向的变程作为控制资源量的合理勘查间距(下图);另一种是用克里格估值方差选择最优的勘查工程间距。熟悉三维软件的人,基本熟悉此方法。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3)

三、标志值统计法

“标志值统计法”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应用不多,写出来供同行讨论。

1、概述

来源:矿业权评估师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矿业权评估实务与案例·固体矿产勘查与资源储量估算》(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编)。

2、勘探工程间距的含义

勘探工程间距的另一种表示方式是以单个截穿矿体的勘探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表示: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4)

式中:S0—单个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

N—勘探工程数;S—为勘探矿体的总面积。

3、基本原理

根据矿体标志值的变化系数(V)及给定的精度(P)确定合理的工程数量(N),也就是根据数理统计中关于抽样误差的原理确定工程的间距.

其公式为: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5)

式中:N—必需的勘查工程数量,勘查工程的数量只与矿体参数值的变化程度及允许误差有关,与矿体的面积无关;

V—矿体标志值的变化系数;

Р—确定标志平均值的相对精度(根据勘查要求给定平均值的相对允许误差);

t—概率系数,取决于对结论所要求的可靠程度,常用的t值见下表。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6)

应用公式注意事项

(1)矿体标志有矿体厚度、矿石品位、矿体宽度、面积等多种,可以用总变化系数V0参加计算,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7)

也可用诸标志变化系数值中的最大值参加计算。

(2)确定工程数量必须用穿透样的观测值计算的变化系数

(3)上述公式确定的工程数量只是在随机抽样条件下的统计要求。

4、勘探网度优化的动态过程

最佳勘探网度不可能在勘探设计时就能完全确定下来,而只能在勘探过程中逐步达到。也就是说勘探网度的最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1)单工程控制面积

当整个矿床的矿化范围或勘查面积(A)已定时,则可求得一个勘查工程所控制的面积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8)

(2)勘探网度优化的动态过程

J.A.沃尔菲利用下式计算所需工程数量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9)

式中:

N1—原有的(已施工的)工程数;N2—需要增加的工程数;

t—概率系数;d—允许方差范围;S2—方差(矿体标志值方差)。

(3)在普查评价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矿体标志值方差作初步计算,确定第一批需要增加的工程数量,进行设计施工。随着新资料的增加,重新进行计算,确定第二批需要施工的工程。如施工后又得到了新的资料,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满足给定精度要求为止。

四、实例

以国内某铅锌银多金属矿的一条主矿体为例,验算“标志值统计法”。

1、矿体的工程控制情况

该铅锌银多金属矿构造控矿,脉状,控制矿体长680m,控制深630m,原勘查报告确定为第Ⅱ勘查类型,控制资源量的工程间距为100m×100m。

该主矿体共施工了87个工程,含探槽、坑道穿脉、钻孔,其中见矿工程79个,无矿工程8个,矿体内部只有1个无矿工程,其余均位于多位于矿体的外部。圈定矿体总面积299700m2。按照国内规范,探明资源量面积44600m2,控制资源量面积92900m2,推断资源量面积162200m2,详见下表。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10)

(本想发一张图更直观,怕有人故意对照,免口舌)

2、基础数据统计

剔除无矿工程后,统计单工程(非单样品)的真厚度、品位的基础数据,判断矿体的复杂程度。单工程中方差较大的银,矿体标志值方差不均匀。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11)

3、工程数量验算

根据J.A.沃尔菲利用公式计算需要增加的䅂数量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12)

由于矿体标志值方差不均匀,S2取求和值。

允许方差范围,根据常规经验值,全区按20%,探明资源量按15%,控制资源量30%,推断资源按70%来计算。

地质勘察说明及要求(刘先生的地质专栏)(13)

实际上,按照国内规范该矿体的探明资源量的面积为44600m2,单工程控制面积为990m2,平均工程间距为31m;如果再增加68个工程,总数达113个,单工程控制面积为395m2,平均工程间距为20m。

同样,控制资源量的面积为92900m2,单工程控制面积为4039m2,平均工程间距为63m;如果再增加5个工程,总数达28个,单工程控制面积为3300m2,平均工程间距为58m。

剔除矿体外的工程,全区工程为80个,平均精度为17.8%。

五、结语

必需的勘查工程数量只与矿体参数值的变化程度及允许误差有关,与矿体的面积无关,这是不科学的。这一方法应该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是国内规范没有推广的原因吧。

本人观点:勘查工程数量应该与勘查面积S、矿体复杂程度、以及勘查精度要求有关。矿体复杂程度主要是变异系数(非方差),含矿体厚度、单样品变化系数与单工程变化系数等参数,我以后有时间了优化这个方法。

后记:很长时间没有写专业的东西了,多以技经、投资类文章为主,今天再写一篇,共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