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硕士独作可发的核心期刊(找到了说文科生太多)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

刊登的相关工作论文引发热议

经济类硕士独作可发的核心期刊(找到了说文科生太多)(1)

这篇论文在最后谈到,当前,我国即将由人口转型的第 III 阶段过渡到第 IV 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人口膨胀,转变为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渐行渐近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

对此,文章列出的“应对之策”之一,是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

文章具体谈到,未来我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

首先环境宽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创新要冒风险,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第三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第四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覆盖面、教育公平性;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另外,论文还主张,要重视储蓄和投资。首先要高度警惕和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的趋势。要清楚我国不仅肩负发展的重任、而且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要明白没有积累何来增长。其次要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要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因此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熊彼特也认为创新性破坏难找规律),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本,教育和科技为辅。

论文作者均为经济学博士

据澎湃新闻,这篇论文的4名作者分别是:

陈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经济调查。

徐瑞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唐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养老保障改革。

高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文章注释道,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文责自负。

另据央行研究局网站资料,《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刊登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经济、金融和有关改革发展议题,多为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及时刊登这些文章,有助于促进与经济金融学界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社会力量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网友:文科生做错了什么?

经济类硕士独作可发的核心期刊(找到了说文科生太多)(2)

这番有关“文科理科”的言论引发网友争议。

有网友认为文科是求底蕴,理科是求发展,不能抛弃底蕴谈发展;

也有网友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此说法不无道理,毕竟不能指望文科生去发展实业 ,“身为文科生也无力反驳”。

经济类硕士独作可发的核心期刊(找到了说文科生太多)(3)

经济类硕士独作可发的核心期刊(找到了说文科生太多)(4)

专家、媒体发声:鄙视链没有赢家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想用自己的一些研究为文科生“正名”↓

在我们的相关研究前,有一些教育学的研究指出,理工科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更加具有激励反应的这样一种导向,也就是说如果你给他一个比较强的激励,他就会去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而文科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有更加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于是我们就去研究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学科背景,我们就发现,一个地方官员,如果他是在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学的是社会科学和文史哲之类的这样一个学科背景,那么他所在的这个地方,科教文卫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要上升1.3个百分点左右。

而相应地来说,学理工科的背景的领导所在的地方,他们的科教文卫支出的比重就要更低一点。考虑到一个地方的财政支出占这个地方的GDP的比重大约在20%左右,所以1.3个百分点的差距实际上已经是比较高的了。

红星新闻则认为:若是单纯将“文科生太多”当成一个新的网络梗,或认为这纯粹是在歧视文科,多少误解了论文的原意↓

将“文科生太多”视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其背后的逻辑或许是“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端创造价值与财富的人不够多,在流通和消费端制造溢价的人太多”。前者少了,会使得生产率低下,产品供不应求;后者多了,则会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进一步制造溢价,造成收入看起来可观,钱却很不经用的生活状态,国家也会陷入经济停滞,即“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论文的不严谨在于,文理分科并不等同于研发生产与流通消费这两端的分野。文科生可以参与研发和生产制造,理科生也可以投身流通和消费领域,如果简单将问题归结于文理分科,无疑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和选择权,也忽视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经济状态下的教育和就业空间。

所以,因为这样一篇并不严谨的工作论文,一个并不清晰的“文科生太多”表述,就上升到“歧视文科”的高度,其实大可不必。

不过,评论员也指出,网友们的激烈讨论,也客观说明“文理科之争”有多么激烈↓

文理科互相的争论从未平息。理科生认为文科生不懂科学,没有逻辑,只知死记硬背,文科生认为理科生没有人文修养,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纯属“工具人”……

事实上,这样的争论和互相歧视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问题并不在于文科理科孰优孰劣,而在于你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如果你认同文科的优势是人文修养、审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你是否具备了这些能力?如果你认同理科的优势是科学与逻辑,那么你的知识体系又是否能与之匹配?即使“文科生太多”真的是导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理科生又是不是越多越好?毕竟,我们需要的是合格的理科生,而不是不合格的。

文理分科从来都不是绝对化的割裂,而是相互交融。客观来说,我们的教育仍不完美,通识教育和逻辑教育就一直是短板。这造成文理科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个体,理应重视并进行自我调整。一个文科生,难道就不应该尊重和了解科学,就不应该拥有逻辑?一个理科生,难道就不应该有人文和艺术修养?

片面区分文理科,强调所谓的“自身优势”,其实往往是在掩饰自身孱弱的一面。可是,与其掩饰,何不去提高自己?

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如今从事对口工作吗?

对今天热议的话题,你怎么看?

来源:上观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