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不如行动最长情的告白(完成心愿任何时候都不晚)

心动不如行动最长情的告白(完成心愿任何时候都不晚)(1)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动不如行动最长情的告白(完成心愿任何时候都不晚)(2)

文画人,出版多部文学作品

心动不如行动最长情的告白(完成心愿任何时候都不晚)(3)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清明特辑

“每一年春暖花开、生机最旺的时候,我们都来想一想死亡,在对死亡的回顾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编者按

又是一年清明时。

把缅怀生命的节日,定在一个万物复苏的时节,一定有着老祖宗们不可言说的智慧。

而今年的这个春天,人类不仅与疫情继续缠斗,更目睹了战火硝烟,也见证着生命的逝去。

于是,如何面对生死?如何珍重生命?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与不可预知中,又要如何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这,将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话题。

这个清明,就让我们一起,坦诚地聊聊,或陷入深思。

壹各地、各家清明节的习俗不同,仪式氛围也不同,或哀伤,或平和,或肃穆,或热闹……您个人比较认同的纪念方式是?

谢莹莹:清明节慎终思远,是一种仪式,一般是扫墓祭祖,连带踏青。全家到郊外为先人修整坟墓,祭拜之后,烧纸钱,然后就等于郊游了。我觉得这种时候不必哀伤,不必肃穆,自自然然地祭拜,自自然然地活动,孩子们该跳就跳,该跑就跑,该笑就笑。

赵蘅:非常幸运,我出生在清明节。1945年4月5日重庆沙磁医院添了一个大眼睛的女婴,取名采(原名为同音古体字)。记事起每到这天,爸爸会为我插柳条,却不记得有过生日蛋糕吹过蜡烛。那时没有清明公假,只是迎春欢快的气氛。有了祭拜先人的概念后,我家却有逝者不留骨灰不建墓碑的传统。外婆生前发了话不留骨灰,1992年北京阜外医院太平间举办完遗体告别式后,92岁瘦小的外婆便被预先安排好的家族重要成员送去了八宝山,我这辈人只有姐姐赵苡有这资格。

几年后我爸病逝,只留下一首诗《我的遗嘱》“用火焰拥抱我……”同年乃迭舅母走时连仪式都没有,还是外文局几位女同事自发去送了她。2009年宪益舅舅走了,单位老干部处坚持保留骨灰,后来表妹杨炽在院子里栽了两棵能开花的树,我们一起把她爸的骨灰埋在了树下。了不起的罗沛霖姨夫、杨敏如姨妈先后去世,也没有墓碑,留下的是我们的缅怀。表哥杨烨之陨的后事更是极简,仅在伦敦郊区的一本墓园纪念册上,记下他的姓名和生卒便打发了。

我理想的纪念方式是亲友知己在一起追思,有音乐,有感言,肃穆、素朴、爱的表达,甚至可以说些故人生前有趣的桥段。曾参观过德国一家死亡博物馆,葬礼上的用品应有尽有,连女士佩戴的胸针都考究得很,在他们看来死亡也应该是美的。

刘洪波: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清明,顾名思义,清洁而明净,绿柳才黄,花乱草浅,正是一年踏青之时。我觉得古人将悼亡的节日选在清明时节,这本身就蕴藏着一种深刻的生命观:生命是有始有终的,在万物萌生的时候怀念作古的祖先和亲朋,失去所爱的悲痛在大自然吐故纳新的清明之中得到慰藉。所以我个人比较认同的纪念方式是和活着的亲人一起亲近自然、亲近春天,在春游中回忆、思念逝者,感恩他们曾经和我们在一起,爱过、温暖过我们,祈愿天上和人间一样,永远春明景和。

贰聊聊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次送别生命的经历?

谢莹莹:2019年3月3日中午,相爱相守60年的夫君陈家鼐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2。我和女儿在他身边。一小时前我问他,有没有不舒服,他摇摇头。他是油尽灯枯,所以没有痛苦轻轻地走了。我在朋友圈发出消息:“猎人归家,水手返航,拗公公高尚可爱的灵魂飞升天堂了!”青年朋友们见到消息,很多人去参加追悼会,后来听朋友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温馨的追悼会,是独一的。我也知道,他不是真正地离开。他永远留在我心里。

赵蘅:读到这一题,毋容置疑地重现13年前,在八宝山送别宪益舅舅的情景。自发赶来的人络绎不绝,我站在家属行列,当老人生前喜爱的几首苏格兰民歌响起时,我的心像撕裂一样疼,眼泪止不住地流淌,难以抑制几乎昏厥过去。等到家属做最后告别,舅舅穿着一件棕色旧西装躺在花丛中,和平常一样慈祥淡定,我哀伤着不愿他被人拉走……

刘洪波:大约从而立之年起,生离死别这种事在我的生活中就时有发生了。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与父亲作别。

得知父亲患了肝癌,而且是晚期,是在2008年的四月天。我赶回老家时,父亲面色蜡黄,明显衰老了好多。我谎称因为学生要当志愿者服务奥运会,所以学校提前放假了,父亲很高兴。我们一边闲聊,我一边给他按摩,发现他的腿和脚已经肿得很厉害了。没几天,父亲的病情就恶化到流食都吃不下,紧接着眼睛也看不见了。父亲要强,我是看他摸索着洗手才发现他失明了,心揪痛到窒息。

父亲走得很快,前后不过半月。送别了父亲回到北京,五月的阳光格外刺眼。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无悲无喜,无欲无求,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强烈的思念是许久之后才仿佛破冰而出的水流,汹涌而来。我不要天人永隔!每天都期盼着父亲能给我托个梦……

叁如果您身边曾有某个生命的逝去让您久久无法释怀,您是如何自我疗愈的?

谢莹莹:我的夫君走了,我并没有觉得特别悲伤,因为我们两个人相亲相爱相守相扶持60年,在活着的时候,做到圆满,毫无遗憾。他走了,我在梦里时常见到他。每逢思念他的时候,读他写的书和诗,他翻译的诗,每每能够发现一个新的能够嘲讽和自嘲的幽默的他,使得我心欢喜。

我们还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美好经历……即使他晚年体弱多病,摔跤住院,我们一起住在医院的情景,回忆起来,也足以温暖我的心。

赵蘅:1999年爸爸骤然离世,让我好几年缓不过来。我会在早晨哭醒,泪流满面。我幻想有一天能把爸爸撒在瓯江的、埋在南大校园丁香树下、家里小院石榴树下的骨灰统统拼起来,还原一个爸爸该多好!我牢记爸爸生前给我写最后一封长信的叮咛“你是能写,会写,敢写的孩子……”爸爸走后,我做到了笔耕不辍,越写越多,越开阔,越成熟。写作成了我的生命,也是莫大的精神慰藉。假如爸爸天上有知,他也会欣慰的。

刘洪波:理智想来,我对父亲的离去不能释怀,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父亲走得太急,我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二是没能承欢膝下而心有愧疚。时间、回忆、责任,这三味药应该是主要的吧,时间会消磨痛苦,回忆能安慰心灵,而责任强迫你面对现实。

我个人的自愈还得益于与父亲的梦中相聚,父亲大概是舍不得女儿受思念之苦,在我的千呼万唤中终于现身,神情是好笑里又带点无奈,像任何一个宠溺女儿任性的父亲。

肆假如面对孩子,您将如何回答“什么是死亡?”这样的问题?

谢莹莹:我的孩子五岁时,她幼儿园小朋友的父亲突然死亡。我告诉孩子,小朋友的父亲不在了,他上天堂了。以后你的小朋友没有父亲了,没有父亲爱他抱他了,他们家的生活会变差了。

赵蘅:我会告诉孩子,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是生命从出生到终结。死亡并不可怕,只是和家人朋友同学做一个永久的告别。死亡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人生有长有短,所以我们活着的人要格外珍惜生命,活得快乐又有意义,要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刘洪波:死亡是做一个长长的、长长的梦,就像睡美人。

伍关于生与死,请推荐一部对您最有启发的书籍或影视作品,理由是?

谢莹莹:我推荐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雷戈里非常不喜欢自己作为推销员的工作,他压抑到一定的程度便变形了。家人开始自己工作,家庭生活继续着,对待他的态度从最初的关心到最后的冷漠,以至于希望他死。

社会和家庭的压迫是能置人于死地的。人应当寻回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必事事为家人着想而丢失了自己。

赵蘅:我想推荐苏联小说《日瓦戈医生》和德国影片《西线无战事》。两部作品都具有生与死的震撼力,日瓦戈医生和护士拉拉炽热相爱着,历经磨难的爱人久别重逢却擦肩而过,竟成永诀。影片结尾,一战前线,这天难得的无战事,一个年轻英俊的德国士兵保罗从战壕里站起身画画,被敌方的一声冷枪毙命。战地恢复静默,更添悲剧色彩。读到看到这些情景,我会想到残酷命运里也有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也是我必须坚持的信念。

刘洪波:关于生死,我推荐美国2007年出品的电影《遗愿清单》,主演杰克·尼克尔森和摩根·弗里曼。这部电影打动我的点就在于心动不如行动,完成心愿任何时候都不晚。

陆或早或晚,人人都将面对疾病、衰老、失能、终点,在您看来,有什么方式和办法可以面对“死亡恐惧”?

谢莹莹:我本人截瘫33年了,几十年受疼痛的折磨。如今正处于老弱病残半失能的状态中,离终点很近了,可我毫无死亡恐惧。只要我们还能够做点什么事,无论是读书写作或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帮助他人,利益自己,抱着爱心和怜悯心对待万物,抱着好奇心观察世界,当安琪儿来临之际,便可以平静地跟着他走了。

赵蘅:首先正视死亡之神必然到来的命运,或早或晚。其次生前乐善好施,尽可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心愿,有所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去看过世界,心胸变得开阔,明白地球是圆的,不该故步自封。还有此生爱过或被爱过,做到以上这些,当死亡来临回顾此生便会坦然得多,美好多于遗憾,从容盖过恐惧。

刘洪波:疾病、衰老、失能、终点,这些的的确确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不管有没有“死亡恐惧”。清明节其实就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我把它理解为面对死亡的演练。每一年春暖花开、生机最旺的时候,我们都来想一想死亡,在对死亡的回顾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因为有生,就有期盼;因为有死,才有珍惜。从生到死这百十年,奋斗过,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过,爱过、温暖过、帮助过、护佑过他人,一辈子就攒下了财富。老了,走不动了,还有回忆,还有人惦记,应该就不会恐惧吧。对于我们决定不了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吧。

柒开个脑洞:如果您是自己一生故事的编剧,会如何设计这个故事的终局?

谢莹莹:我自然会喜欢在终局的时候,不管病不病,牵着爱人的手,双双升天。

赵蘅:我希望自己到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写作状态,或终止在作画现场。希望我的样子还好看,该有的仪表,白发不乱,衣着得体而雅致。希望在离世前,爱我的人陪在身边。曾经所有的恩怨一笔勾销。

刘洪波:编故事,这个好!我设想:刘老师退休以后的生活无波无澜,某天午睡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在一个飞行器上,下面是蓝色的地球,海洋、岛屿……飞行器不大,只有她自己,而且也没有操纵手柄、仪表盘之类的。最初的慌张过后,刘老师任命地放松身心,结果发现飞行器可以随心所欲,比孙悟空的金箍棒还厉害,动念一想即可。刘老师心花怒放,去宇宙中自由翱翔了……

捌假如今生到此,您认为自己哪三项是最得意、“无愧此生”的?余生往后,您最想实现的、能体现您人生价值的个人梦想又是哪几项?

谢莹莹:我最无愧此生的三件事:1.我一直爱着我认定要爱的那个人,直到他走了,爱还在延续;2.我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我爱学生宛如子女,他们爱我宛如母亲或祖母;3.我为人处世一直凭着良知,做该做的事,尽量做能够于人有益的事,绝不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余生我仍然会抱着悲悯之心看待苍生,凭着良知做该做的事。用一颗纯净柔软的心与人相处,我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活出人子的影子。

赵蘅:“无愧此生”的:1.庆幸与生俱来的性格是热忱而不冷漠,是宽以待人而不计较,是独立不畏难并有恒心;2.很早选择了自身喜欢的文学艺术为终生事业,获得幸福感;3.身为女人,拥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

余生往后: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写出一两部可以流传下去的文学作品,像罗特的《约伯记》、萧红的《呼兰河传》、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那样的作品;出版一两本自绘插图的诗集;举办一次回顾画展和出版一本画册;这一生用笔记录了太多,无论文字和画,希望它们有被爱惜的归宿。

我期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世界和平。假如我等不到这一天,我祈佑我的后辈能有这一福气!

刘洪波:“假如今生到此”,这个问题我还真想过。近两年,我身边不断有人远行,包括我中学和大学的老师、我教过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九十多岁,有的才三十多岁,正应了“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句话。因而,不由就会想,假如今生到此,我待如何?纠结了几天,我发现,自己的回答竟然是:不如何,该干啥还干啥。

这算不算是觉得无愧此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否定前半生,没有觉得应该改弦易辙,算吧。但要举出三项最得意的事,还是有些困难,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还是小字辈,还在路上,还没有做成什么事情。

如果说无愧此生,那我大概可以说,我自认不曾松懈地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好老师,也在尽力保持独立的自我。但做没做到、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恐怕不好自说自话。

余生往后,不知道这余生还有多长。我希望首先尽量健康地活着,在这个前提下,把自己前半生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过的问题写下来。如果有更多的余额,就翻译几本当代俄罗斯小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