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键字第25讲(天天论语笔记18诗经有魂)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关键字第25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关键字第25讲(天天论语笔记18诗经有魂)

论语关键字第25讲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与《诗经》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很少,无外乎就是《诗》、《书》、《礼》、《易》和一些官方文件。《春秋》也是孔子自己的作品。这些文献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诗》。孔子对《诗》有深入研究,也要求学生们要读诗、唱诗。在《论语》中,孔子都是用“思无邪”这个原则来概括和解释诗的。

《论语》中提到《诗》的地方就有十四处之多。我们讲到今天也可以跟孔子聊聊诗了!不知道够不够格啊!我觉得现代人也不必妄自菲薄,现在一个小学生所看过的书就远远超过当年圣人所能看到的书的全部了,更何况我们都读了大学,跟孔子聊聊诗应该是有这个资格的。不对也没关系嘛,让孔老师批评指正!

《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那时候的诗都可以唱,都有曲谱,也是学习音乐的手段之一。孔子自己也经常弹琴唱诗。也有专家考证说,因为诗在民间传播过程中各种唱法五花八门,是孔子给每一首诗确定的曲谱,定下了唱法,我估计应该是现在的民间唱法吧!这个说法在《论语·子罕》中有可考的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自卫返鲁后依然不得重用,对社会状况失望到了极点,开始花大量的时间做文献工作。编辑《诗》以及给诗篇定曲调可能是主要工作内容吧。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诗与他看得比命还重要的“礼乐”同等对待。学《诗》能激发人的志气,按礼行事才能立足于天下,学了音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论语》中孔子跟他的儿子孔鲤的交往记载就两处,两处都说到诗的重要性。一次是陈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孔子在教弟子和儿子时会不一样,怀疑孔子会不会给儿子开小灶。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还有一次是《阳货》中,孔子直接跟他儿子讲:“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我真的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读诗,不写诗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缺憾。《诗经》、《唐诗》、《宋词》,那都是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啊!即使是现代诗,比之古诗词是少了些韵味,但很多优秀作品确实也能直击心灵。孔子的高徒们在孔子的教导下,也都爱拽几句诗。你看,曾子生病了,把他的学生们着急到一起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来来来,抬抬我的脚,动动我的收!《诗经》里说人的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从今往后啊,我就不需要咯!小子们,看你们的啦!

学以致用,兴于《诗》

我总在想跟孔子做学生生活方面虽然很苦,但一定很有意思,心灵方面肯定非常充实。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就是为了当官;学习内容清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志向远大:要做一个“仁人”,一个高级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为天下和平而献身的人!没事还能听听音乐,唱唱诗。最后大家还一起搞了个历时十多年的环球旅行——周游列国!

孔子非常反感读死书,死读书。要学以致用,学诗也反对死记硬背,也是为了提高为政的修养。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汉代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解读方式。我觉得是从孔子这里得到的启发。他还说“《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意思是说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阐释。就是《诗》、《易》、《春秋》这些经典的解读也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理解和解释。关键是“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有人说不是“人”,是“天”,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最有意思的学术趣味问题,用董仲舒的观点来解释董仲舒的这句话,学术界出现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解读。

孔子解《诗》就带有及强的主观意识,一切以“思无邪”为原则,甚至在删定《诗三百》时,合我意则留,不合则舍,所以三千多首诗歌被他删减到只有三百零五首。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刘向说“《诗》无通诂”,钟惺说“诗为活物”,朱熹说“诗可以兴”,王夫之说“诗无达志”。儒学大家都认为读古典经典的时不要读死书。都强调经典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我们现在读《论语》,也是采用了他们的观点,《论语》也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解读方式,不同的读者在解读时偏离作者原意,对作品产生多重理解也是合理的。

关于《诗》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诗》这本书。现代人想看懂《诗》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已经三千多年历史了。《诗》是中国第一部民间诗歌总集。《诗》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的作品为春秋后期,上下跨度约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在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诗》中的作品产生于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就整体而言,《诗》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对劳逸不均的怨愤;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篇章。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所以通常说三百零五首)。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就是《国风》。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看看老百姓都在唱些什么,也就是收集社会舆论的方法。当时没有报纸电台,也没有微信、微博,想知道老百姓都关心什么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采诗官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太师整理乐谱,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时代的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事。《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季札论《诗》

既然是聊诗,就不得不提跟孔子齐名的另一个大人物——季札。

我们先来看一道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中一道15分的试题。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看看你能做出这道题吗?

季札:公元前576年-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史称“南季北孔”。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贤人,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品德高尚,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其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书归正传,为什么讲季札呢?鲁襄公二十九年,季札从吴国出发,访问鲁、齐、晋、郑、卫等国。到鲁国的时候轻轻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他当时听的音乐基本上就是《诗》中的篇章。《左传》专门有一篇文章《季札观周乐》记载了季札听音乐时的感受。《古文观止》也选录了这篇文章。读这篇文章对我们了解《诗》和孔子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很有帮助。我们就不吝篇幅,摘录季札评《诗》部分如下,没关系,看不懂你就直接跳到翻译部分欣赏季札的评论。季札听乐评诗,我们看《左传》也来评评季札高论。

【原文】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大意: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先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礼说:“美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 乐工为他歌唱们《邶风》、《鄘风》和《卫风》。季礼说:“美啊!多深厚啊!虽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卫风》吧!”乐工为他歌唱《王风》。季札说:“美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后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郑风》。季札说:“美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乐工为 他歌唱《齐风》。季礼说:“美啊!泱泱大国风范,这是大国的乐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的表率,大概就是姜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歌唱《豳风》。季札说:“美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秦风》。季礼说:“这就叫正宗的华夏之音啊。能作正声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极点,大概就可以达到旧时周王朝鼎盛的样子吧!”乐工为他歌唱《魏风》。季礼说:“美啊!轻飘浮动!粗扩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 为他歌唱《唐风》。季礼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是陶唐氏的遗民吧!不然的话,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歌唱《陈风》。季札说:“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再歌唱《郐风》以下的乐歌,季礼就不作评论了。

乐工为季札歌唱《小雅》。季礼说:“美啊!有忧思而没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说,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时的乐歌吧?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歌唱《大雅》。季礼说:“广阔啊!和谐!婉转而正直,是歌颂周文王的美德吧!乐工为他歌唱《颂》。季礼说:“好到极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乐器先后有序。 这都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什么叫修养啊!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正宗华丽、向往已久的周乐,结合自己对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一一作出精彩的评价。并且顺势大胆对各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例如:听《唐》,他听出“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文王之德”。并且预测了郑国会先亡国,魏国会再次崛起,陈国不会存在太久。特别是在欣赏《秦风》后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可怕的是这些预测在未来竟然是一一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一个从南方荒蛮之地来到中原公务旅游的公子哥,只要能听出各首乐曲是哪个地方的“风格”就很不容易了,还能听出这么多的历史预测?是不是有点玄乎?这个不奇怪,像孔子、季札这样的圣人,出使他国,肯定会提前做大量的功课。这些观点绝对不是现场发挥的结果。季札也是在利用这个机会来表演,表达自己对中原诸国的观察结论。难道还会有比听音乐会还好的表演机会吗?当然,这也足以证明季札是伟大的音乐家、政治家、外交家。

听完季札的故事是不是有兴趣去学习《诗》了?建议大家有闲的时候可以读读《诗经》,选择有权威注释翻译的精选本看。把那些在中华大地上回荡了几千年的优美句子记下来。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你就说美不美吧?能把这些背熟了,是不是立马高大上三分!

《论语》中的诗

孔子很喜欢谈诗,我们来看看《论语》中提到的几首诗。

当然首推《关雎》,《八佾》中孔子评价《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泰伯》中孔子评价鲁国太师师挚演奏的《关雎》时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啊!你是不是看到了一个陶醉于音乐中的孔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不会说这四句你也不会背吧!这首选入了中学课文的诗就不解释了。记得我的高中课文里还有《硕鼠》和《伐檀》两篇。现在的课文我不知道,但当时的语文课本、历史课本都可以当政治课本来读。选《诗经》的篇幅也是政治第一,《硕鼠》和《伐檀》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统治阶级无情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作品。选择《史记》的作品就选《陈涉世家》,穷苦人民不甘被压迫而造反,体现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孔子如果觉得哪个学生思想有长进了,就夸奖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能跟孔子谈诗就是一个高等的学生了。《学而》中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国风·卫风》。原文“瞻彼淇奥(yù),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翻译: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好吧,这可不是我翻译的,觉得比我水平高,《古诗文网》上抄来的。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孔子在《八佾》中也这样夸子夏。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诗》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国风·卫风·硕人》。原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翻译:手像春荑柔又嫩,肤如凝脂琼且润,颈似蝤蛴优而美,齿若瓠子齐又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硕人》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歌。《毛诗序》曰:“《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

曾子生病了,把门下弟子们召集到一起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原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翻译:不敢空手去打虎,不敢徒步去过河。人人都有危险,不知灾祸一降临。难局让我战战兢,好似面临渊水深,就像脚踏脆薄冰。此诗为讽刺周代昏庸的统治者而作。《毛诗序》说:“《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郑笺又订正说:“当为刺厉王。”朱熹《诗集传》不明言讽刺何王,只说“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综观全诗,作者应该是西周王朝末期的一位官吏,至于是讽刺周幽王还是周厉王,诗无明证,只好用“最高统治者”统而言之。不论是幽王还是厉王,他们都骄奢腐朽,昏愦无道,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听信邪僻之言,重用奸佞之臣,不知覆灭之祸,已积薪待燃。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去读《论语》中的对话,是不是觉得很有帮助?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思无邪”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强调“思无邪”呢?

“思”只是句首语气词,无意义。《诗》中有大量的此类用法。“思无邪”就是“无邪”。后世的解释中大量的专家都脱离了《诗》,把此处的“思”解释为“思想”,“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我认为“直”较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三百”的乎,那就是“无邪”,就是“直行”,就是沿着道指引的方向不偏不斜地前行。

“邪”就是邪恶!因为当时人的跟现代人的一样一样的,本性很邪恶!《礼记-礼运》大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礼记》也是儒家经典,编纂于西汉时期,其中孔子有一段话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孔子一方面承认“饮食男女”是人的必不可少的“大欲”,另一方面,也叫大家要成为“仁人”,就得有所节制,就得思想单纯,就应该“无邪”!你们看到的《诗经》都是些男男女女的事情,哥呀,姐呀,妹啊,弟啊!邪恶的人只能看到这个层面,也就是说只能看个表面。而孔圣人看到的是修身治国之道,学了《诗》是要用于治国的,不是谈个情,恋个爱就完事了。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美女说:单身久了,今天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一个帅哥,不小心碰了下我的手,下车的时候我连我们的孩子在哪儿上小学都想好了。看到美女、帅哥就掉口水,就用眼睛撕扯别人的衣服都成正常现象了!曾经听一个戒毒出来的人说,在街上看到“严厉打击贩毒吸毒份子”的标语,毒瘾就犯了,听不得、见不得“毒”这个字!这两个例子虽有些极端,拿来说这个“思无邪”正合适!

仁人、君子就要做到“无邪”!不仅仅是“色”、“毒”、“赌”这些大家都知道的邪,更应该针对思想上的邪。比如,“超级敏感”就是一大邪。别人讲什么话都要往自己身上联想,总想着别人在影射自己,在指桑骂槐,跟自己过不去。这哪里是别人跟你过不去啊,明明是你跟自己过不去啊!如果“思无邪”,即使别人真的在影射你,你也君子坦荡荡地一笑而过,岂不快意!再比如,你有点小权利管理一点事情的时候不是考虑到如何公平合理,而是利用自己手里的那点权利和那么点可伶的小聪明,在制定规则时暗藏自己的小利益,也是普遍存在的一大邪。还有,以自己狭隘的认知去揣摩别人的想法,由于自己心理阴暗就推测别人也心理阴暗,自己自私自利就推测别人自私自利。等等等等,这些都是“邪”毒啊!

如果能做到“思无邪”,沿着道指引的方向不偏不斜地前行,生活会有多大的一片蓝天任你翱翔啊!

道客村曰:

诗经三百有其魂,一言以蔽无邪行;

修行之路兴于诗,一以贯之成仁人。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的一句,“思”只是句首语气词,无意义。《诗经》中有大量的此类用法。后世的解释中大量的专家都脱离了《诗经》,把此处的“思”解释为“思想”,“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沿着道指引的方向不偏不斜地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