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现了什么病毒(蒙-蒙矇幪氋礞艨矇濛懞檬曚朦蠓237)

莊蒙(庄蒙),◆指戰國時哲學家[莊周]因他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故稱○[金][孟宗獻]《張仲山枝巢》詩:“樂哉下視[濠]梁魚,逍遙自契[莊蒙]書”,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当前发现了什么病毒?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前发现了什么病毒(蒙-蒙矇幪氋礞艨矇濛懞檬曚朦蠓237)

当前发现了什么病毒

蒙「蒙」113

莊蒙(庄蒙),◆指戰國時哲學家[莊周]。因他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故稱。○[金][孟宗獻]《張仲山枝巢》詩:“樂哉下視[濠]梁魚,逍遙自契[莊蒙]書。”

蒙莊子(蒙庄子),◆指[莊周]。○《文選‧潘岳<悼亡>詩之二》:“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李善]注:“[莊子],[蒙縣]人,故云[蒙莊子]。”○[五代][齊己]《湘江漁夫》詩:“曾受[蒙莊子],《逍遙》一卷經。”

蒙莊(蒙庄),◆指[莊周]。○[唐][劉禹錫]《傷往賦》:“彼[蒙莊]兮何人!予獨累歎而長吟。”○[清][黃鷟來]《和陶飲酒》之七:“快哉《逍遙遊》,[蒙莊]真達生。”參見“蒙吏”。

蒙園吏(蒙园吏),◆即[莊周]。因[莊周]曾為[蒙][漆園]吏。○[唐][張文琮]《詠水》:“獨有[蒙園吏],棲偃玩[濠]梁。”參見“蒙吏”。

專蒙(专蒙),◆固陋愚昧。○[唐][陳子昂]《為僧謝講表》:“某實專蒙,昧於至道。”

重蒙,◆猶童蒙。幼稚矇昧。重,通“童”。○[晉][葛洪]《抱樸子‧正郭》:“中人猶不覺,重蒙安能知?”

幽蒙,◆猶幽暗,暗昧。○[漢][阮瑀]《紀征賦》:“目幽蒙以廣衍,遂霑濡而難量。”○[唐][元稹]《酬樂天春寄微之》詩:“鸚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將盡入籠。”

養蒙(养蒙),◆1.謂以蒙昧自隱,修養正道。語本《易‧蒙》:“蒙以養正,聖功也。”○[孔穎達]疏:“能以蒙昧隱默,自養正道,乃成至聖之功。”○[唐][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上客能論道,吾生學養蒙。”○[明][李東陽]《重建首陽書院記》:“顧人才日盛,而籍額有定員,則養蒙蓄銳以待天下之用者,雖多不厭。”◆2.教養童蒙。○[隋][王通]《中說‧立命》:“不學《春秋》無以立斷,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四者非具體不能及,故聖人後之,豈養蒙之具耶?”[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八‧千字文》:“若[閩中]所刊童蒙之本所差尤多,固非養蒙之道。”

訓蒙師(训蒙师),◆舊稱學塾的啟蒙老師。也叫塾師。○[明][李贄]《豫約‧感慨平生》:“幼時不必言,從訓蒙師時又不必言。”○[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讞獄引律同而不同》:“其對面有樓翼然,一年少女子適俯窗下窺,訓蒙師仰首見之。”

訓蒙(训蒙),◆教育兒童。多指舊時學塾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語本《書‧伊訓》:“具訓於蒙士。”○[孔穎達]疏:“蒙謂蒙稚,卑小之稱。”○[元][朱德潤]《送周元禮任福州蒙古學正》詩:“且陳平塞策,莫講訓蒙書。”○[明][湯式]《一枝花‧題崇明顧彥昇洲上居》套曲:“幽尋不索[桃源]洞,高臥何須[太華]峰,但得個留心誦[周][孔],研硃墨訓蒙。”○[郁達夫]《遲桂花》:“從今年起,我並且在山上的[晏公祠]裏參加入了一個訓蒙的小學,居然也做了一位小學教師。”

幸蒙,◆猶言承蒙。常用為客套語。○[晉][陸機]《園葵詩》:“幸蒙高墉德,玄景蔭素蕤。”○[唐][韓愈]《賀雨表》:“微臣幸蒙寵任,獲睹殊祥。”

相蒙,◆1.互相欺騙;互相隱瞞。○《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唐][杜甫]《歲晏行》:“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2.相關聯;相符合。○[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小學即韻類也,醫學即技類也,二者絕不相蒙,尤不應混列一塗。”○[明][沈德符]《野獲編‧神仙‧王子龍》:“[孫]久悉其誣,具回檄,悉言其地里不相蒙,年貌不相對,萬萬不可行。”

吳下阿蒙(吴下阿蒙),◆指[三國][吳]之名將[呂蒙],後亦以譏缺少學識、文才者。○[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自今觀之,皆[吳下][阿蒙]手筆也。”○[清][沈起鳳]《諧鐸‧隔牖談詩》:“汝[吳下][阿蒙],輒敢高持布鼓,過我雷門。”亦省作“吳蒙”。○[清][黃景仁]《送溫舍人汝適歸廣州》詩:“君去[江]南只半程,卻過[吳蒙]舊鄉井。”◆补证条目■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明李腾蛟《与清江门人杨仁叔》:“門下翻然改轍,殆非復吴下阿蒙矣。三日不見,便當刮目。從此益加砥礪,風氣當日上也。”郑声良《不再“坐而论道”》:“现在社会上重视学历,更重视本领,重视有真才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吴下阿蒙并不会被重视受欢迎。”

吳蒙(吴蒙),◆見“吳下阿蒙”。

烏蒙(乌蒙),◆1.古少數民族。居住在今[雲南省][昭通縣]一帶。○[元][陳旅]《題蒙泉吏隱圖》詩:“[世皇]昔日收[雲南],鯨鯢伾伾手所戡。○[烏蒙烏撒]腹心地,不有軍府誰其監?”[清][師範]《滇繫‧疆域‧昭通府》:“[唐][烏蠻][仲由牟]之裔[阿統]遷此。傳至十一世孫[烏蒙]強盛,號[烏蒙部]。○[宋]時封[阿杓]為[烏蒙王]。”◆2.山名。在[雲南省][祿勸縣]東北。○[雲嶺]的分支,其脈東北延,入[貴州省]為[七里山],總稱為[烏蒙山脈]。○[毛澤東]《長征》詩:“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參閱《嘉慶一統志‧武定州‧山川》。

託蒙(托蒙),◆托庇蒙受。常用於對給予關懷、幫助表示感謝。○[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七章:“託蒙天神保佑,託蒙眾位出力,把船駛上十八灘頭,灘灘平安。”

童蒙,◆1.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義:“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訓》:“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間,是故其德煩而不能一。”○[三國][魏][嵇康]《游仙》詩:“授我自然道,曠若發童蒙。”○[晉][葛洪]《抱樸子‧詰鮑》:“且夫遠古質樸,蓋其未變,民尚童蒙,機心不動。”◆2.指無知的兒童。○[晉][葛洪]《抱樸子‧正郭》:“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唐][元稹]《江邊》詩:“散誕都由習,童蒙剩懶散。”○《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朱自清]《<文心>序》:“按照老看法,這類書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3.指童年。○[唐][韓愈]《祭竇司業文》:“我之獲見,實自童蒙。既愛既勸,在麻之蓬。”○[清][錢謙益]《母李氏仍前贈》:“事夫篤疾之餘,訓子童蒙之日。”

太蒙,◆見“大蒙”。

三尺童蒙,◆見“三尺童子”。

雀蒙眼,◆夜盲。○[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你是不是雀蒙眼?為什麼不早說呢?”亦省作“雀蒙”。○《傳統相聲集‧三近視》:“我三叔那叫‘雀蒙’,一到晚上什麼也瞧不見。”

雀蒙,◆見“雀蒙眼”。

啟蒙(啟蒙),◆1.開導蒙昧,使之明白事理。○[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每輒挫衄,亦足以袪蔽啟蒙矣。”○[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嗟乎,物理幽玄,人知淺眇,安得一切智人出興于世,作大歸依,為我啟蒙發覆耶!”◆2.使初學者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亦指通過宣傳教育,使社會接受新事物。○[元][劉壎]《隱居通議‧論悟二》:“及既得師啟蒙,便能讀書認字。”○[清][龔自珍]《哭鄭八丈》詩“論交三世久,問字兩兒趨”原注:“余兩幼兒曰[橙]曰[陶],丈為啟蒙,設皋比焉。”○[魯迅]《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連環圖畫’的擁護者,看現在的議論,是‘啟蒙’之意居多的。”○[吳玉章]《論辛亥革命》三:“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以前儘管作了許多政治鼓動,並且作了一些啟蒙工作,但是因為內容過於簡單,同時也沒有在理論上作詳細的說明,以致未能攻破封建主義的思想堡壘。”

鋪眉蒙眼(铺眉蒙眼),◆猶言鋪眉苫眼。○《儒林外史》第二八回:“﹝當家的老和尚﹞鋪眉蒙眼的走了出來,打個問訊。”

末蒙,◆[吐蕃]君長之妻的稱號。○《新唐書‧吐蕃傳上》:“其俗謂彊雄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贊普妻曰末蒙。”

冥蒙(\冥濛),◆1.幽暗,不明。○[晉][左思]《吳都賦》:“島嶼綿邈,洲渚馮隆,曠瞻迢遞,迥眺冥蒙。”○[唐][黃滔]《水殿賦》:“三十六宮之雲雨,澒洞隨來;一千餘里之煙塵,冥蒙撲去。”○[明][劉崧]《玉華山》詩:“傷心俯城郭,煙雨正冥蒙。”參見“冥濛”。2.濃密貌。○[唐][元稹]《松樹》詩:“槐樹夾道植,枝葉俱冥蒙。”○[明][杜濬]《寓園即事》詩之二:“我往屬除草,我旋草未除。葵荒亦在眼,冥蒙相翳如。”◆3.猶蒙昧無知。○[田北湖]《論文章源流》:“輒有避諱,含混出之,持‘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之義,雍遏一世之聰明,驅之冥蒙之域,至死不悟。”◆补义条目■指死亡。○唐白居易《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诗:“蘇李冥蒙隨燭滅,陳樊漂泊逐萍流。”自注:“蘇庶子弘、李中丞道極及陳、樊二妓,十餘年皆樓中歌酒中伴,或殁或散,獨予在焉。”

密蒙,◆繁密。○[沙汀]《涓埃集‧闖關》:“路的左面臨着一片沼澤,浸在淺水裏的密蒙的草葉,好像一片綠色的絨布。”

迷蒙(\迷懞),◆I1.矇昧糊塗。○[南朝][宋][謝靈運]《與諸道人辨宗論》:“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唯佛究盡實相之崇高。”○[唐][白居易]《聞庾七左降》詩:“後心誚前意,所見何迷蒙。”○[宋][洪邁]《夷堅丁志‧巴山蛇》:“食已即飽,心常迷蒙。”◆2.指迷迷糊糊。[許杰]《慘霧》中:“在黑暗中的迷蒙的入睡。”◆3.迷茫;模糊不明。[清][江昉]《疏影》詞:“迷蒙十畝秋陰裏,更悄浸漪漪寒碧。”○《新華月報》1961年第9期:“戰爭經常處在迷蒙不清的情況中,比其他事物更帶不確實性。”◆II迷惑蒙騙。○[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強奸》:“或于茶酒糕餅中用藥昏迷因而姦污者,雖無恐嚇縛制之形,已有計誘迷蒙之實,不謂之強姦得乎?”◆补证条目■蒙昧糊涂。亦指迷迷糊糊。○《济公全传》第九七回:“他給我一丸黑藥,我吃了就覺著不能動轉,他把我的包裹連銀子都拿了去。我一發迷蒙,也不知道怎麽會來到這裏。”

蒙澤(蒙泽),◆1.蒙受恩澤。○《後漢書‧楊厚傳》:“﹝[楊統]﹞[建初]中為[彭城]令,一州大旱,[統]推陰陽消伏,縣界蒙澤。”◆2.地名。○[春秋][宋]地。故城在今[河南][商丘]東北。○《左傳‧莊公十二年》:“[宋萬]弒[閔公]于[蒙澤]。”

蒙雜(蒙杂),◆猶尨雜,雜亂。○《易‧雜卦》:“蒙雜而著。”○[清][俞樾]《群經平議‧周禮二》“山以章水以龍”:“尨與蒙通。○《周易‧雜卦》傳‘蒙雜而箸’,蒙雜即尨雜也。”○[章炳麟]《與人論文書》:“陵夷至於[唐]世,常文蒙雜,而短書媟慢。”

蒙衣,◆1.以巾蒙頭。○《左傳‧成公十七年》:“[齊慶克]通于[聲孟子],與婦人蒙衣乘輦而入于閎。”○《史記‧衛康叔世家》:“昏,二人蒙衣而乘。”○[裴駰]集解引[服虔]曰:“蒙衣,為婦人之服,以巾蒙其頭而共乘也。”◆2.猶披戴。○《史記‧周本紀》:“[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蒙養(蒙养),◆1.潛心修養。語本《易‧蒙》:“蒙以養正,聖功也。”○[孔穎達]疏:“能以蒙昧隱默,自養正道,乃成至聖之功。”○《文物》1963年第4期:“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而無墨也。”◆2.教育童蒙。○[宋][蘇轍]《題張安道樂全堂》詩:“晚歲事蒙養,斂退就此堂。”○[清][劉大櫆]《祭張十二郎文》:“孰謂汝方在蒙養也,而忽焉影削,不保其向聚之形。”又如[清]代末年有蒙養院。

蒙學(蒙学),◆即蒙館。○[清][吳沃堯]《歷史小說總序》:“吾曾受而讀之,蒙學、中學之書都嫌過簡,至于高等大學或且仍用舊冊矣。”○[郭沫若]《殘春及其他‧月蝕》:“這首歌凡是在[日本]長大的兒童都是會唱的,他們蒙學的讀本上也有。”參見“蒙館”。

蒙須(蒙须),◆劍繩。○《戰國策‧趙策三》:“且夫[吳][干]之劍材,難夫毋脊之厚,而鋒不入;無脾之薄,而刃不斷……操其刃而刺,則未入而手斷。”○[鮑彪]注:“蒙須,疑為劍繩,猶蒯緱也。”一說猶蒙盾。○[吳曾祺]注:“須,盾名;蒙須,猶蒙盾也。”

蒙幸,◆猶幸蒙,幸運地受到。謙詞。○[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唐][元稹]《告贈皇祖祖妣文》:“小子[稹]蒙幸餘福,據有方州。”

蒙頭轉向(蒙头转向),◆猶言暈頭轉向。○[老舍]《神拳》第三幕:“剛一動手的時候,我有點蒙頭轉向的。”○[陳其通]《萬水千山》第八幕:“敵人做夢也想不到我們像猛獅一樣,突然出現在他的背後,打它個措手不及,蒙頭轉向。”○[艾蕪]《百煉成鋼》第十二章:“同時還想多搞些問題出來,使[何子學]他們忙得蒙頭轉向。”

蒙童,◆知識未開的兒童。舊亦以指開始讀書識字的兒童。○[唐][彭曉]《參同契明鏡圖訣詩》之一:“造化潛施跡莫窮,簇成真訣指蒙童。”○[明][田藝蘅]《留青日札‧雁足繫帛書》:“而坊本俗刻,蒙童所習,又多訛字。”○[清][鄭燮]《道情》之五:“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蒙騰(蒙騰),◆猶懵懂。神志不清醒貌。○[宋][陶穀]《清异錄‧酒漿》:“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可得而量也。轉而入於飛蜨都,則又蒙騰浩渺而不思覺也。”

蒙受,◆受到;遭受。○[唐][元稹]《報雨九龍神文》:“刺史[稹]以二從事蒙受塵露,百里詣龍,為七邑民赴訴不雨。”○[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這使得我們許多同志蒙受了主觀主義思想的毒害。”

蒙事,◆方言。作假騙人。○[侯寶林]《一貫道》:“別信他們這套,純粹蒙事。”○[劉寶瑞]《八扇屏》:“[蘇秦]的走馬觀碑是蒙事。”○[張壽臣]《麥子地》:“假行家一天書沒念過呀,一個字不認得,他上那兒蒙事去啦。”

蒙士,◆淺學無知之士。○《書‧伊訓》:“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于蒙士。”○[孔]傳:“蒙士,例謂下士。”○[蔡沈]集傳:“童蒙始學之士,則詳悉以是訓之,欲其入官而知所以正諫也。”○[清][錢謙益]《母馬氏加贈淑人》:“爾為賢母,子為寶臣,豈惟光昭彤管,亦可以具訓于蒙士矣。”○[清][方苞]《書考定<文王世子>後》:“凡此皆先儒所深病,蒙士所心非也。”

蒙師(蒙师),◆蒙童的教師;啟蒙的老師。○[清][梁章鉅]《稱謂錄‧蒙師》:“《湧幢小品》:‘[皋亭山],故[元][伯顏]取[宋]屯兵之處也。村中一蒙師[唐]姓者,年八十餘,自言其家住此六世矣。’”[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余蒙師[唐先生][為垣],素工詩。”○[郭沫若]《我的學生時代》:“我母親事實上是我真正的蒙師。”

蒙戎,◆蓬鬆;雜亂。○《詩‧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毛]傳:“蒙戎,以言亂也。”○[唐][羊士諤]《齋中有獸皮茵偶成詠》:“山澤生異姿,蒙戎蔚佳色。”○[明][朱鼎]《玉鏡臺記‧拘溫家屬》:“媳婦,只今天氣將寒,邊城久役,狐裘蒙戎,如何是好。”○[清][黃遵憲]《赤穗四十七義士歌》:“同官臭味殊薰蕕,一國蒙戎如狐裘。”

蒙然,◆迷糊貌;矇昧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唐][劉知幾]《史通‧疑古》:“蒙然靡察,有如聾瞽。”

蒙氣(蒙气),◆1.古指包圍地球外面的大氣。○《漢書‧京房傳》:“辛酉以來,蒙氣衰去,太陽精明。”○《後漢書‧黃瓊傳》:“閒者以來,卦位錯謬,寒燠相干,蒙氣數興,日闇月散。”◆2.猶悶氣。○[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進士授史官》:“意者他日能大用,豁諸公蒙氣也。”

蒙難(蒙难),◆遭受災難。語出《易‧明夷》:“內文明而處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孔穎達]疏:“以此蒙犯大難,身得保全,惟[文王]能用之。”○《新唐書‧蔣清傳》:“初,[清]蒙難,以秩卑不及謚。”徐特立《辛亥革命之始末》:“[中山]在[倫敦]蒙難,得到[英國]朋友的保護。”

蒙幕,◆覆蓋。

蒙滅(蒙灭),◆矇朧不明之狀。○[唐][李賀]《題趙生壁》詩:“冬暖拾松枝,日煙生蒙滅。”○[王琦]彙解:“蒙滅,不明之狀。”

蒙面喪心(蒙面丧心),◆遮飾臉面,喪失良心。喻厚顏無恥,忍心害理。○[清][孔尚任]《桃花扇‧鬨丁》:“你的罪過,朝野俱知,蒙面喪心,還敢入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賀醫閭》:“凡地方富饒者,無不營謀奪情……而上下以賄成,至於蒙面喪心如此!”◆补证条目■遮饰脸面,丧失良心。喻厚颜无耻,忍心害理。○明瞿式耜《严诛附党台臣疏》:“臣惟魏、崔之世,舉朝混濁不清,附羶逐臭之夫,保富貴全性命爲急,其蒙面喪心有由然也。”■亦作“蒙面昧心”。○明孙传庭《省罪录·崇祯十二年五月》:“揆以陳力就列之義,臣豈容蒙面昧心,恬然任事?”

蒙面,◆遮飾臉面。猶厚顏無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啖則啖耳,[長姐]良家女,不能蒙面作此事。”

蒙密,◆茂密;茂密的草木。○[南朝][宋][范曄]《樂游應詔詩》:“遵渚攀蒙密,隨山上嶇嶔。”○[北周][庾信]《小園賦》:“撥蒙密兮見窗,行欹斜兮得路。”○《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七年》:“草木蒙密,地氣鬱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申氏》:“見垣下禾黍蒙密。”

蒙迷,◆猶矇昧。○[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所恨資性蒙迷,不能深思力踐於其言焉耳。”

蒙蒙亮,◆形容早晨天剛發亮。○[葉聖陶]《記金華的兩個岩洞》:“這時候看見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萬枝銀箭直射而下,天邊還留着幾點殘星。”○[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五章:“直到天蒙蒙亮,坐在路邊小休息時,人們才發現他赤着腳。”

蒙蒙(\懞懞),◆1.模糊不清貌。○《楚辭‧九辯》:“願皓日之顯行兮,雲蒙蒙而蔽之。”○[宋][蘇軾]《大別方丈銘》:“閉目而視,目之所見,冥冥蒙蒙。”◆2.矇昧貌。○[漢][劉向]《說苑‧雜言》:“子居艘楫之間,則吾不如子;至於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晉][葛洪]《抱樸子‧明本》:“吾非生而知之,又非少而信之,始者蒙蒙,亦如子耳。”○[清][錢謙益]《哭何季穆》詩:“戛戛上竿魚,蒙蒙喪家狗。”◆3.細雨迷濛貌。○[明][王韋]《閣試春陰詩》:“苔花蒼潤上簾櫳,蒙蒙經雨還未雨。”◆4.盛貌。○[漢][東方朔]《七諫‧自悲》:“微霜降之蒙蒙。”○[王逸]注:“蒙蒙,盛貌。”○[唐][蕭穎士]《江有楓》詩:“江有楓,其葉蒙蒙。”○[明][王世貞]《贈梁公實謝病歸》詩:“桂樹宛宛山日深,松花蒙蒙白雲冷。”◆5.萌生之貌。○《大戴禮記‧夏小正》:“隕麋角。隕,墜也。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諸向生皆蒙蒙符矣。”○[孔廣森]補注:“蒙蒙,萌生之貌。”

蒙沒(蒙没),◆冒着;迎着。○《後漢書‧西羌傳論》:“被羽前登,身當百死之陳,蒙沒冰雪,經履千折之道,始殄西種,卒定東寇。”

蒙冒(\矇冒),◆蒙蔽;庇護。○《魏書‧高道悅傳》:“尚書左丞[公孫良]職維樞轄,蒙冒莫舉。”

蒙輪(蒙轮),◆《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後因以“蒙輪”指沖鋒陷陣。○[隋][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復有蒙輪挾輈之士,拔距投石之夫,[冀]馬追風,[吳]戈照日。”○[隋][房彥藻]《為李密檄竇建德文》:“莫不投蓋蒙輪,賈勇求敵。”○[唐][虞羽客]《結客少年場行》:“蒙輪恆顧敵,超乘忽爭先。”

蒙吏,◆指[莊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北周][庾信]《和裴儀同秋日》:“[蒙]吏觀秋水,[萊]妻紡落毛。”

蒙化,◆受教化。○[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帝》:“言其承文易之以質,使天下蒙化,皆貴貞愨。”○《後漢書‧皇后紀下‧靈帝宋皇后》:“歷年已久,海內蒙化。”○[宋][曾鞏]《洪範傳》:“民之罪自作也,然猶有漸於惡者久而蒙化之日淺者,則又曰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未加之以刑也。”

蒙厚,◆忠厚。蒙,通“厖”。○《呂氏春秋‧知度》:“蒙厚純樸,以事其上。”○[俞樾]《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二》:“蒙與厚同義。”

蒙鴻(蒙鴻),◆迷迷糊糊的樣子。○[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元日投宿博山寺》詞:“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蒙鴻。”

蒙汗藥(蒙汗药),◆1.相傳吃了能使人暫時失去知覺的一種麻醉藥。○[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摺:“我隨身帶着這蒙汗藥,我如今攪在這飯裏。”○《水滸傳》第十六回:“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老龍舡戶》:“或燒悶香,或下蒙汗藥,滿船客商,眼睜不能言,手軟不能動。”◆2.比喻麻醉人們思想的東西。○[瞿秋白]《文藝雜著續輯‧青年的九月》:“‘布施’許多新式的蒙汗藥。而勞動青年的‘九月’,國際無產階級的‘九月’,就是要驚醒中了蒙汗藥的人們。”

蒙貴(蒙贵),◆1.見“蒙頌”。◆2.貓的別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動》:“貓,一名蒙貴,一名烏員。”◆补证条目■猫的别名。○明林弼《题杂画九首·猫》:“内相家中蒙貴兒,華堂客至每先知。”

蒙館(蒙馆),◆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地方。○[清][錢泳]《履園叢話‧夢幻‧東平王馬夫詐人》:“[江陰]諸生有[陳春臺]者,家甚貧,以蒙館自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因看見敝同鄉,多有在[虹口]一帶設蒙館的……所以去年就設了個館。”徐特立《六十自傳》:“從九歲到十五歲,是在蒙館念死書時代。”

蒙穀(蒙穀),◆見“蒙谷”。

蒙谷(\蒙穀),◆亦作“蒙穀”。◆山名。古代傳說日入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蒙谷],是謂定昏。”○[高誘]注:“[蒙谷],北方之山名也。”○[漢][王充]《論衡‧道虛》:“[盧敖]游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於[蒙穀]之上,見一士焉。”○[高誘]注:“[蒙穀],山名。”

蒙古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480萬餘人。分布在[內蒙古]和[遼寧]、[吉林]、[新疆]、[黑龍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肅]等省區。正史始見於《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室韋”。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其後,[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1947年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建國後,又相繼建立了自治州、聯合自治州、自治縣。

蒙古兒(蒙古儿),◆[明][清]商人稱呼銀子的隱語。○明无名氏《精忠记·叩马》:“叫把都每快取蒙古兒過來,謝書生真奇計。”

蒙古包,◆[中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的牧民在游牧時居住的傘頂圓柱形帳篷,用氈子做成,又稱“氈包”。我國古代文獻稱穹廬或氈帳。

蒙公,◆1.指[秦]名將[蒙恬]。曾率兵三十萬人擊退[匈奴],收[河南]地,並築[長城]。○《淮南子‧人間訓》:“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脩城。”○[漢][桓寬]《鹽鐵論‧伐功》:“[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2.即旄頭騎。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先驅的騎兵。○《文選‧揚雄<羽獵賦>》:“[蚩尤]並轂,蒙公先驅。”○[呂延濟]注:“蒙公,髦頭也。謂乘革車,使[蚩尤]挾車轂,髦頭為先驅也。”

蒙覆,◆覆蓋;掩蔽。○《宋書‧禮志五》:“[徐爰]曰:‘帽名猶冠也,義取於蒙覆其首。’”[唐][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拘囚以來,無所發明,蒙覆幽獨。”

蒙福,◆得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脩善尚不蒙福,爲邪欲以何望?”

蒙犯,◆沖冒,冒犯。指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蒙犯霜雪,天時寒,面皆破裂。”○[李賢]注:“蒙,冒也。”○[宋][蘇軾]《與佛印禪老書》:“今僕蒙犯塵埃,垂三十年,困而後知返。”

蒙伐,◆上面畫有花紋的盾牌。蒙,通“厖”。○《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鄭玄]箋:“蒙,厖也……畫雜羽之文於伐,故曰厖伐。”○[陸德明]釋文:“伐如字,本或作瞂。”

蒙恩,◆受恩惠。○《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平定天下,海內蒙恩。”○[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右臣蒙恩除尚書兵部侍郎。”○《水滸傳》第二十回:“小弟便是[晁保正]莊上曾拜識尊顏,蒙恩救了性命的赤髮鬼[劉唐]便是。”◆补证条目■受恩惠。○《普曜经·佛至摩竭国品》:“〔菩薩〕逮得法忍,獨步無雙,度脱十方,衆生蒙恩。”

蒙衝(蒙冲),◆古代戰船名。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黃祖]在蒙衝船上,大會賓客。”○[李賢]注引《釋名》:“外狹而長曰蒙衝,以衝突敵船。”

蒙塵(蒙尘),◆1.為灰塵蒙覆。○《淮南子‧繆稱訓》:“蒙塵而欲毋眯,涉水而欲毋濡,不可得也。”○[晉][陸機]《文賦》:“懼蒙塵於叩缶,顧取笑乎鳴玉。”○[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寺貧僧乞食,臺古佛蒙塵。”◆2.古代多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風塵。○《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天子蒙塵于外,敢不奔問官守?”○《後漢書‧劉虞傳》:“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史閣部書》:“[徽][欽]蒙塵,[宋][高]纘統。”

蒙鄙,◆愚昧鄙陋。○[三國][魏][曹丕]《與鍾大理書》:“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寶。”○《舊唐書‧郭子儀傳》:“臣誠蒙鄙,識昧古今。”

冒蒙,◆頂冒,迎着。○《淮南子‧修務訓》:“跋涉山川,冒蒙荊棘。”

綠蒙蒙(绿蒙蒙),◆濃綠貌;繁盛貌。○[宋][梅堯臣]《送趙諫議知徐州》詩:“莫問前朝[張僕射],毬場細草綠蒙蒙。”

兩頭蒙(两头蒙),◆即鼓。○[明]徐渭《漁陽弄》:“[曹操],這皮是你身兒上軀殼,這槌是你肘兒上肋巴……兩頭蒙總打得你潑皮穿,一時間也酹不盡你虧心大。”

空蒙(\空濛),◆見“空濛”。

課蒙(课蒙),◆教授幼童。○[清][袁枚]《新齊諧‧鬼送湯糰》:“[杭州][王生][玉繩],課蒙於[橫塘][鍾]氏。”○[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五:“余嘗考西國課蒙,罕用鞭撻。”

開蒙(开蒙),◆1.使人們擺脫愚昧。○[南朝][梁][沈約]《瑞石像銘》:“表靈降世,演露開蒙。惟聖仁宇,寶化潛融。”◆2.舊時私塾教兒童開始識字或學習;兒童開始識字或學習。○[胡適]《不老》:“向來小孩子開蒙念書,照規矩是《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3.泛指教導初學者。○[郭小川]《夜進塔里木》詩:“再笨的徒弟,也認識開蒙的師傅。”

講蒙(讲蒙),◆講解發蒙。○[明][鹿善繼]《為杜氏諸生送王邑侯之南儀部序》:“夫官,忙人也。令,忙官也。而[范陽]又稱忙地,公何自得閒與諸生講蒙哉!”

計蒙(计蒙),◆神名。○《山海經‧中山經》:“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恒遊于[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擊蒙(击蒙),◆發蒙;啟蒙。○《易‧蒙》:“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王弼]注:“擊去童蒙,以發其昧。”擊,一本作“繫”。○[唐][杜甫]《寄司馬山人十二韻》:“道術曾留意,先生早擊蒙。”○[明][宋濂]《育王禪師裕公三會語錄序》:“其言之也,欲擊蒙於當時,其傳之也,將澤物於後世。”○[章炳麟]《代議然否論》:“獨以擊蒙講武之學隸政官者,由強迫教育為在官所有事。”

昏蒙(\昏濛),◆亦作“昏瞢”。亦作“昏矇”。◆1.昏暗;陰暗。○[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小翠》:“雲月昏蒙,不甚可辨。”○[清][葆光子]《物妖志‧火》:“動則煨山岳而燼原野,靜則燭幽暗而破昏蒙。”○[管樺]《第一課》:“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塵霧在顫動。”◆2.指東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王西彥]《古屋》第四部三:“鑲嵌在通往園子的門牖上的紅綠玻璃,也業已破損而昏蒙。”◆3.愚昧;糊塗。○[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眾萬之生,誰非天邪?明昭昏蒙,誰使然邪?”[宋][袁文]《瓮牖閑評》卷二:“若果解傾人城傾人國,[武帝]雖甚昏蒙,其敢求之也?”[明][劉基]《題群龍圖》詩:“吹之呼龍出石谼,使我一見開昏瞢。”○[王闓運]《<八代文粹>序》:“共學適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約禮,詎窮於鑽仰也。”○[郭沫若]《塔‧萬引》:“[松野]聽着他女人的這一席話……他昏蒙的腦筋頓時清醒了起來。”◆4.指眼光昏花,矇矓。○[明][李東陽]《和沈地官時暘游城西朝天宮韻》:“壯懷益磊磈,陋目開昏蒙。”○[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一對昏蒙無神的眼睛,時常流着淚水。”

灰蒙蒙(\灰濛濛),◆亦作“灰濛濛”。亦作“灰朦朦”。◆暗淡模糊貌。○[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我們的工廠》:“船到[洞庭湖]口,下雨了,天上地下都是灰蒙蒙的。”○[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這一小列槍尖上的長刺刀,好像是在劃開灰蒙蒙的天色似的。”○[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一章:“灰朦朦的夜色,正向這牢房的窗口探視着。”

鴻蒙(鴻蒙),◆亦作“鴻濛”。◆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莊子‧在宥》:“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成玄英]疏:“鴻蒙,元氣也。”○《淮南子‧道應訓》:“西窮窅冥之黨,東開鴻濛之先。”○《秦併六國平話》卷上:“鴻蒙肇判,風氣始開。”○[冰心]《寄小讀者》十二:“又試問鴻蒙初辟時,又哪裏有貧富貴賤?”◆2.迷漫廣大貌。○《漢書‧揚雄傳上》:“外則正南極海,邪界[虞淵],鴻濛沆茫,碣以崇山。”○[顏師古]注:“鴻濛沆茫,廣大貌。”○[宋][范成大]《壽櫟東齋午坐》詩:“屋角靜突兀,雲氣低鴻濛。”○《紅樓夢》第一二○回:“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3.東方之野,日出之處。○《淮南子‧俶真訓》:“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崖之際。”○[高誘]注:“鴻濛,東方之野,日所出,故以為景柱。”◆4.混沌;渾噩。○[唐][韓愈]《嘲鼾睡》詩之二:“鴻蒙總合雜,詭譎騁戾狠。”○《吳禮部詩話》引[元][王履]詩:“半生墮落憂患界,萬事元在鴻濛間。”○[清][龔自珍]《世上光陰好》詩:“靜原生智慧,愁亦破鴻濛。”◆5.指高空。○[明][劉基]《通天臺賦》:“矗鴻濛以建標兮,拖甘泉以為祛。”

橫蒙(横蒙),◆意外蒙受;過分蒙受。○《後漢書‧酷吏傳‧陽球》:“臣無清高之行,橫蒙鷹犬之任。”○[晉][袁宏]《後漢紀‧章帝紀下》:“臣東野頑闇,本無尺寸之功,橫蒙大恩,仍登上司。”

黑蒙蒙(\黑濛濛),◆形容黑暗一片,看不清楚。○[黃國忠]《沂蒙凱歌‧無聲的戰鬥》:“火龍的中間,閃出一段黑蒙蒙的缺口,看上去只有一里多路。”

龜蒙(龟蒙),◆[龜山]和[蒙山]的並稱。均在[山東省]境內。二山連續,長約八十餘里,其西北一段名[龜山],東南名[蒙山]。○《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毛]傳:“[龜],山也;[蒙],山也。”○[北周][庾信]《周袞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建旟[濟][漯],擁節[龜][蒙]。”○[唐][劉得仁]《送雍陶侍御赴兗州裴尚書命》詩:“[洙][泗]秋微動,[龜][蒙]月正圓。”

孤蒙,◆1.指失去父母的童蒙。○《文選‧班固<幽通賦>》:“資孤蒙之眇眇兮,將圯絕而罔階。”○[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蒙,童蒙也。”◆2.謂孤陋愚昧。多用為自謙之詞。○[宋][曾鞏]《祭晁少卿文》:“[鞏]蚤以孤蒙,與託嘉好,自始迄今,踰二十載。”○[清][梁章鉅]《稱謂錄‧謙稱孤蒙》:“孤而自謙曰孤蒙,又曰單人。”

覆蒙,◆指遮蓋之物。○《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馬乘具用錦繡處,患為雨所濕,織雜采珠為覆蒙,備諸雕巧。”

負任蒙勞(负任蒙劳),◆謂擔負重任,承受勞苦。○《慎子‧民雜》:“人君自任,而務為善以先下,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梁啟超]《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徒以無國會之故,代彼等負任蒙勞,凡百僨張,凡百叢脞,悉以諉卸於王之一身,彼等自處至安,而貽王以至危。”

發蒙啟滯(发蒙启滞),◆啟發矇昧,開通阻塞。○《宋書‧武帝紀下》:“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當於此,發蒙啟滯,咸必由之。”

發蒙(發蒙),◆I1.啟發矇昧。○《易‧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孔穎達]疏:“以能發去其蒙也。”○[漢][枚乘]《七發》:“發蒙解惑,不足以言也。”○[唐][劉長卿]《禪智寺上方懷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創》詩:“飛錫今何在,蒼生待發蒙。”○[清][許汝霖]《贈湯宗伯潛庵先生》詩:“拜獻忝後塵,發蒙仰先覺。”○[魯迅]《書信集‧致臺靜農》:“昨始得《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測》一本,入夜循覽,砉然發蒙。”◆2.謂開始學習識字讀書。[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段維]﹞年及強仕,殊不知書;一旦自悟其非,聞[中條山]書生淵藪,因往請益。眾以年長猶未發蒙,不與授經。”○[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五:“或謂童稚發蒙之師,不必妙選,然先入者為之主,亦豈宜闊略世故。”○[鄒韜奮]《經歷》附錄:“我六歲的時候,由父親自己為我‘發蒙’,讀的是《三字經》。”○[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四:“我在發蒙兩三年以後,先生便要教我作對子。”◆3.揭開蒙蓋物。喻輕而易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而說丞相下之,如發蒙耳。”○[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如蒙巾,發之甚易。”○[鄭觀應]《盛世危言‧商戰》:“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方且以聘盟為陰謀,借和約為兵刃,迨至精華銷竭,已成枯臘,則舉之如發蒙耳。”◆II糊塗;弄不清楚。如:這事兒弄得我發蒙了。

多蒙,◆致謝之詞。蒙受,承蒙。○《水滸傳》第四四回:“小弟多蒙錯愛,指教鎗棒。”

端蒙,◆古代曆法中歲星在“乙”的稱呼。○《史記‧曆書》:“端蒙單閼二年。”○[司馬貞]索隱:“端蒙,乙也。○《爾雅》作“旃蒙”。”○[清][馮桂芬]《程楞香中丞六十壽序》:“端蒙蟬嫣之歲,日在翼,將遷於壽星之次。”

東蒙客(东蒙客),◆[晉][皇甫謐]《高士傳‧老萊子》:“[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飲水食菽,墾山播種。”後因以“東蒙客”泛指處士、隱士。○[唐][高適]《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苟山人》詩:“君為[東蒙]客,往來[東蒙]畔,雲臥臨[嶧]陽,山行窮[日觀]。”○[唐][杜甫]《與李白同尋范十隱居》詩:“[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清][錢謙益]《費縣道中》詩之二:“停車佇想[東蒙]客,欲討蒪羹興已慵。”參見“東蒙”。

東蒙(东蒙),◆1.[山東省][蒙山]的別稱。因在[魯]東,故名。○《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楊伯峻]注:“[東蒙],即[蒙山]。”○[唐][高適]《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詩:“前臨[少昊]墟,始覺[東蒙]長。”○[明][鄭若庸]《玉玦記‧擄掠》:“妖氛霧起濛濛,濛濛,昏[岱岳],撼[東蒙]。”◆2.[陝西省][終南山]山峰名。○[宋][陸游]《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猿啼月落青山空,舊隱夢寂思[東蒙]。”○《老學庵筆記》卷九:“[東蒙]蓋[終南山]峰名……[种明]《東蒙新居詩》亦云:‘登遍[終南]峰,[東蒙]最孤秀。’”◆3.道家指[東海]仙境中的山。○《雲笈七籤》卷十二:“高奔日月吾上道……駕欻接生宴[東蒙]。”○[張君房]注:“[東蒙],[東海]仙境之山也。”

典蒙,◆兒童的啟蒙教師。○[清][梁章鉅]《稱謂錄‧蒙師》:“典蒙、發蒙,《清波雜志》:皆蒙師之稱也。”

淡蒙蒙,◆形容顏色淡淡的一片。○[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三摺:“白茫茫雪迷山拽腳,淡蒙蒙霧鎖草團標。”

大蒙,◆I亦作“太蒙”。中藥名。《管子‧地員》:“群藥安生,薑與桔梗,小辛大蒙。”○[尹知章]注:“大蒙,樂名。”◆II亦作“太蒙”。古謂日落處,指西方極遠之地。《爾雅‧釋地》:“西至日所入為[大蒙]。”○[郭璞]注:“即[蒙汜]也。”○《淮南子‧氾論訓》:“[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戶]、[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異,習俗相反。”○[高誘]注:“[太蒙],西方日所入處也。”○[唐][岑參]《北庭貽宗學士道別》詩:“曾逐[李輕車],西征出[太蒙]。”○[明][劉基]《夏夜臺城中作》詩:“只今幅員廣無外,東至日出西[太蒙]。”

衝蒙(衝蒙),◆1.謂奔馳於草叢。○《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故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衝蒙涉田而能致遠,未若遵途之疾也。”○[呂向]注:“衝蒙,謂衝突蒙蘢也。”◆2.猶冒着。○《說郛》卷六十引[宋][黃儒]《品茶要錄》:“故采佳品者,常於半曉間衝蒙雲霧,或以罐汲新泉懸胸間,得必投其中,蓋欲鮮也。”

沖蒙(\冲蒙,◆年幼無知。○《北史‧魏彭城王勰傳》:“[彥和]、[季豫]等年在沖蒙,早登纓紱,失過庭之訓,並未習《禮》。”○[唐][白居易]《韋綬薛放丁公著三人同制》:“朕在東宮時,先皇帝垂慈聖之德,念予沖蒙,選端士通儒,使講貫今古。”

承蒙,◆客套語。受到。○[趙大年]《公主的女兒》二:“確實仰賴[余院長]的推薦和安排,也是承蒙[余小姐]對爸爸的督催。”

塵蒙(尘蒙),◆1.被灰塵蒙蔽。○[晉][孫綽]《表哀詩》:“寥寥空堂,寂寂響戶,塵蒙几筵,風生棟宇。”○[唐][司空圖]《靈臺三官堂文》:“塵蒙而廟貌全隳,蘇駁而天衣半褫。”◆2.喻塵世的束縛或煩擾。○[唐][寒山]《詩》之二三五:“人生在塵蒙,恰似盆中蟲。”○[唐][李益]《府試古鏡》詩:“幸居君子室,長願免塵蒙。”◆3.猶言世俗愚蒙。○[清][唐甄]《潛書‧匪更》:“去因仍之舊法,殫製作之精思,慎慮時宜,講論典禮,審量法度,歸於百姓之便利,以發四海之塵蒙。”

不蒙,◆即[夫蒙]。古[西羌]姓。○[唐][王維]有《奉和聖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詩,[趙殿成]注:“[不蒙],蕃將之姓。”

包蒙,◆1.包容愚昧的人。○《易‧蒙》:“九二,包蒙,吉。”○[孔穎達]疏:“包,謂包含。九二以剛居中,童蒙悉來歸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清][王夫之]《牧石先生暨吳太恭人合祔墓表》:“﹝[夫之]﹞祗畏冰淵,差遠巨憝,則固先生包蒙以養不中之明德所被也。”◆2.泛指愚昧。○[唐][杜甫]《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離索晚相逢,包蒙欣有擊。”○[宋][葉適]《陳叔向墓志銘》:“[叔向]掊包蒙之鑰,遊於廣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難,進道愈遠。”

白蒙,◆傳說中的樹名。○《北堂書鈔》卷一四七引[晉][郭氏]《玄中記》:“[東海]之東,有樹名為白蒙。其汁可為脂,色白如脂,味甘。”

暗蒙蒙,◆形容昏暗。○[茅盾]《脫險雜記》九:“暗蒙蒙中不辨那是些什麼人,只覺得他們全穿的是唐裝,而且態度也頗吊兒郎當。”

阿蒙,◆指[三國][吳][呂蒙]。○[孫權]勸[呂蒙]“宜學問以自開益。”後[呂蒙]苦學,篤志不倦,學識大進,[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後用以謙稱自己為沒有學識的一介武夫。○[陳毅]《興國旅舍》詩:“戰鬥艱難還剩我,[阿蒙]愧負故人情。”參閱《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

蒙「矇」025

2021-12-25 09:52·语料汇总

矇矇,◆糊塗不明。○《文選‧班固<幽通賦>》:“昒昕寤而仰思兮,心矇矇猶未察。”○[李善]注:“言己旦仰思此夢,心中矇矇,未知其吉凶。”◆补义条目■犹矇眬。谓尚未完全进入睡眠状态。○《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剛睡了一矇矇覺,就聽外邊嚷起來了,連忙跑到街上看,城也開了,人都望城外跑。”

發矇,◆使盲人眼睛復明。喻啟發矇昧;開拓眼界。○《禮記‧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將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王逸]注:“冀幸[懷王]開其矇惑之心。”○《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丙寅所上便宜三事,朕親自覽讀,反覆數周,心開目明,曠然發矇。”○[李賢]注:“[韋昭]注《國語》曰:‘有眸子而無見曰矇。’”[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閒者北遊,喜歡無量。登[芒]濟[河],曠若發矇。”○[清][方苞]《讀<尚書>又記》:“自[歐陽氏]辨其妄,郡儒昭然若發矇矣。”參見“發蒙”。

昏矇,◆見“昏蒙”。

矇保(蒙保),◆以蒙騙手法保舉人員。○《清史稿‧仁宗紀》:“六月乙未,禁督撫幕友矇保入官。”

矇頓(蒙顿),◆愚鈍;頑劣。○《後漢書‧文藝傳上‧黃香》:“臣[香]小醜,少為諸生,典郡從政,固非所堪,誠恐矇頓,孤忝聖恩。”

矇夫(蒙夫),◆矇昧無知的人。○[漢][王符]《潛夫論‧務本》:“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高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或矇夫之大者也。”

矇矓(蒙眬),◆1.眼睛欲閉又開。形容醉態或睡態。○[宋][蘇軾]《杜介送魚》詩:“醉眼矇矓覓歸路,[松江]煙雨晚疏疏。”○《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天子召[李白]上殿,見其面尚帶酒容,兩眼兀自有矇矓之意。”○[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尸變》:“四客奔波頗困,甫就枕,鼻息漸粗。惟一客尚矇矓。”◆2.模糊,不分明。○[明][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若還得了兩家財物,只得矇矓寫個回文。”○[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公孫九娘》:“既而生歸,則暮色矇矓,不甚可辨。”

矇聾(蒙聋),◆目不見,耳不聞。喻糊裡糊塗。○[明][李贄]《題孔子像於芝佛院》:“儒先億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矇聾而聽之。”

矇眇(蒙眇),◆幼小無知。○《魏書‧列女傳‧魏溥妻房氏》:“良痛母老家貧,供奉無寄,赤子矇眇,血祀孤危。”

矇奏(蒙奏),◆盲樂師的演奏。語本《詩‧大雅‧靈台》:“矇瞍奏公。”○[南朝][齊][謝朓]《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詔》詩:“九疇式序,三辟再清。虞箴罔闕,矇奏傳聲。”

矇蔽,◆1.愚昧不明。○[漢][王逸]《九思‧哀歲》:“傷俗兮泥濁,矇蔽兮不章。”◆2.欺騙;掩蓋真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冤獄》:“矇蔽因循,動經歲月,不及登長吏之庭,而皮骨已將盡矣!”

矇混,◆蒙蔽欺騙。○《清史稿‧仁宗紀》:“五月丁亥,刑部疏,審明知府[王樹勳]即僧[明心],矇混捐保職官。”○[梁啟超]《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一官數人,一人數官,牽制推諉,一事不舉。保獎矇混,鬻爵充塞,朝為市儈,夕登顯秩。”

矇冒,◆愚暗冒昧。○[漢][蔡邕]《青衣賦》:“昒昕將曙,雞鳴相摧。飭駕趣嚴,將舍爾乖。矇冒矇冒,思不可排。”○《三國志‧蜀志‧郤正傳》:“彼[平仲]之和羹,亦進可而替否。故矇冒瞽說,時有攸獻。”

矇昧,◆1.目不明。○[漢][蔡邕]《瞽師賦》:“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窮忽以鬱伊。”◆2.未開化的原始狀態。○《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昔在鴻荒,矇眛肇初,三皇應籙,五帝承符。”○《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教育泛論》:“處文明燦爛之世界,而猶欲襲用矇昧之舊俗,是非顛倒,孰有過於是者乎!”

矇叟,◆見“矇瞍”。盲人。

矇騰,◆模糊不清。○[元][貫雲石]《點絳唇‧詩酒風流》套曲:“直喫的酩酊疏狂罷手,也不記誰扶下翠樓,眼矇騰口角涎稠。”

冥矇,◆蒙昧。○[元][貢師泰]《擬古》詩之二:“鄙哉[叔孫氏],綿蕝變王風。寥寥數千載,伊誰啟冥矇。”

眳矇(眳蒙),◆看不清的樣子。○[明][湯顯祖]《牡丹亭‧回生》:“眳矇覷,怕不是,梅邊柳邊人數。”○[徐朔方]等校注:“眳矇,矇矓,看不分明。”

啟矇,◆[陳學昭]《工作着是美麗的》上卷三:“四哥是[珊裳]思想上的一個啟矇大師,她常常和他談她所想的種種。”

僮矇,◆亦作“僮蒙”。◆昏昧不明事理。○《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將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漢][王逸]注:“矇,僮矇也。言我將方舟隨江而浮,冀幸[懷王]開其矇惑之心而還己也。”矇,一本作“蒙”。○《國語‧魯語下》“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三國][吳][韋昭]注:“僮,僮蒙不達也。”

瞈矇(瞈蒙),◆視力不好,看不清。

愚矇,◆見“愚蒙”。

中矇(中蒙),◆中途昏暗。比喻中道衰微。○《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會遭陽九,炎光中矇。”○[李善]注:“中矇,謂遭[王莽]之亂也。○《說文》:‘矇,不明也。’”

醉態矇矓(醉态蒙眬),◆醉後神志迷糊,兩眼半開半閉的樣子。○[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董生》:“﹝女﹞笑曰:‘何如?醉態矇矓,不知伊何,遂誣妄若此。’”

醉眼矇矓(醉眼蒙眬),◆酒醉後眼睛迷糊的樣子。○[元][曾瑞]《留鞋記》第二摺:“醉眼矇矓喚不開,一枕南柯懶覺來。”亦作“醉眼朦騰”、“醉眼朦朧”。○[元][白樸]《青杏子‧詠雪》套曲:“醉眼朦騰問[小蠻],多管是南軒蠟梅綻。”○[元][姚燧]《蟾宮曲》:“綺羅叢醉眼朦朧,夜宴將終。”○[元][童童學士]《鬥鵪鶉‧開筵》套曲:“豔歌起韻梁塵動,都喫的開襟墮巾筵宴中,綺羅叢醉眼朦朧。”

蒙「幪」005

2022-05-21 00:19·语料汇总

錦幪(锦幪),◆1.覆於馬背的錦巾。○[唐][杜甫]《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烏鵲愁銀漢,駑駘怕錦幪。”◆2.借指良馬。

幪巾,◆傳說[舜]時以巾蒙首作為墨刑的象徵,以示仁厚。○《慎子‧逸文》:“[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唐][虞世南]《賦得慎罰》詩:“幪巾示廉恥,嘉石務詳平。”

幪幪,◆茂盛貌。○《詩‧大雅‧生民》:“禾役穟穟,麻麥幪幪。”○[毛]傳:“幪幪然,茂盛也。”

墨幪,◆古代象刑的一種。在犯人頭上蒙以黑巾。○《尚書大傳》卷一:“[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幪。以居州里而民恥之。”

遮幪,◆見“遮蒙”。

蒙「氋」001

2022-03-27 18:33·语料汇总

氋氃,◆毛鬆散貌。○[清][錢謙益]《十五夜不見月》詩:“栖鶴(鶴)氋氃思北嶺,啼螿親切近南樓。”○[清][趙翼]《接西莊書知目疾已霍然》詩:“蠅頭積細碎,牛毛散氋氃。”

蒙「礞」001

2022-03-08 08:59·语料汇总

礞石,◆礦物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三‧礞石》:“礞石,[江]北諸山往往有之,以[旴山]出者為佳。有青白二種,以青者為佳,堅細而青黑,打開中有白星點,煆後則星黃如麩金。其無星點者,不入藥用。”

蒙「艨」002

2022-02-10 09:19·语料汇总

艨衝(艨冲),◆見“艨艟”。

龜艨(龟艨),◆古代一種狹長而堅固的戰船。○[唐][李紳]《渡西陵十六韻》:“獸逐銜波湧,龜艨噴棹輕。”

蒙「矇」003

2022-02-09 08:58·语料汇总

矇騰(\蒙腾),◆

啟矇(\启蒙),◆

發矇(\发蒙),◆

蒙「濛」041

2022-01-11 09:04·语料汇总

濛濛(濛濛),◆1.迷茫貌。○《詩‧豳風‧東山》“零雨其濛”[漢][鄭玄]箋:“歸又道遇雨,濛濛然。”○[漢][嚴忌]《哀時命》:“霧露濛濛,其晨降兮。”○[唐][吉師老]《鴛鴦》詩:“江島濛濛煙靄微,綠蕪深處刷毛衣。”○[明][陳恭尹]《登祝融峰》詩:“濛濛在太古,乾坤猶未判。”○[冰心]《最後的安息》:“對面山峰上,雲氣濛濛,草色越發的青綠了。”◆2.紛雜貌。○[漢][枚乘]《梁王菟園賦》:“羽蓋繇起,被以紅沫,濛濛若雨委雪。”○[唐][賈島]《送神邈法師》詩:“柳絮落濛濛,[西州]道路中。”○[宋][晏殊]《踏莎行》詞之五:“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清][陳維崧]《點絳唇‧和成容若韻》詞:“西風惡,數聲城角,冷雁濛濛落。”○[曹禺]《王昭君》第一幕:“黃鸝低鳴,飛絮濛濛。”◆3.濃盛貌。○[唐][張籍]《惜花》詩:“濛濛庭樹花,墜地無顏色。”○[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摺:“愁雲靄靄,殺氣濛濛。”

溟濛(溟濛),◆I亦作“溟2蒙”。1.小雨貌。[元][張昱]《船過臨平湖》詩:“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四章:“餘方獨行前村,天忽陰晦,小雨溟濛,沾餘衣袂。”◆2.昏暗;模糊不清。[南朝][梁][沈約]《八詠詩‧被褐守山東》:“上瞻既隱軫,下睇亦溟濛。”○《周書‧劉璠傳》:“縈回兮瑣散,暠皓兮溟濛。”○[唐][鄭谷]《送許棠先輩之官涇縣》詩:“[蕪湖]春蕩漾,梅雨晝溟濛。”○[明][王韋]《閣試春陰詩》:“曙光溟濛露華滿,輕雲閣日天沉沉。”○[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十六章:“餘在月色溟濛之下,凝神靜觀其臉,橫雲斜月,殊勝端麗。”○[阿英]《敵後日記摘抄‧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六日》:“天忽溟蒙,風大起,微有涼意。”◆3.引申為矇朧。[前蜀][韋莊]《清平樂》詞:“碧窗望斷燕鴻,翠簾睡眼溟濛。”◆4.形容草木茂密。[南朝][梁][江淹]《靈丘竹賦》:“被箘簬之窈蔚,結篠蕩之溟濛。”○[唐][費冠卿]《挂樹藤》詩:“蔓衍數條遠,溟濛千朵垂。”○[清][田雯]《翠微寺》詩:“詰曲歷石齒,沿溪樹溟濛。”◆5.指[溟海]。[明][沈鯨]《雙珠記‧風鑒通神》:“春融桃浪激諸賢,鯤化[溟濛]會獨出。”參見“溟海”。◆II亦作“溟2蒙”。謂天地初形成時的混沌狀態。[清][陶澂]《游香岩寺》詩:“何人開溟蒙,特具廣長舌?”[章炳麟]《五無論》:“世界初成,溟濛一氣,液質固形皆如煙聚,佛謂之金藏雲,[康德]謂之星雲,今人謂之瓦斯氣,儒者則以太素目之。”○《詩刊》1978年第1期:“[盤古]開天處,想當初,天崩地裂,水雲凝佇。萬里溟蒙飛巨鉞,隕石紛如急雨。”

暗濛(暗蒙),◆混濁。○[陸蠡]《溪》:“湖沼是有的,那是如婦人……凈下一臉脂粉的盆中的水,暗濛而厚膩的。”

白濛濛(白蒙蒙),◆形容一片模糊的白色。○[劉半農]《曉》詩:“太陽的光線,一絲絲透出來,照見一片平原,罩着層白濛濛的薄霧。”○[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武昌]城遠遠地在陽炎中橫陳着,腳根是看不見的,白濛濛地好像是一座蜃氣樓。”

黑濛濛(黑濛濛),◆昏暗貌。○[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摺:“金童玉女那裡去了?怎麼都是黑濛濛的境界,好怕人也。”

洪濛(洪濛),◆1.迷濛。○[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上:“[曹][魏]改奏[文帝]所賦《西山一何高》,言仙道洪濛不可識。”○[唐][修睦]《秋臺作》詩:“到頭歸去是,免使歎洪濛。”◆2.指太空,宇宙。○[唐][張喬]《試月中桂》詩:“與月轉洪濛,扶疏萬古同。”○[明][陳子龍]《昆明池治水戰歌》:“旋風捲土移洪濛,劫灰飛盡羵羊舞。”◆3.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狀態。○[清][吳偉業]《退谷歌》:“無乃此世非洪濛,元氣茫茫鬼神鑿。”◆4.指原始、不發達狀態。○[鐵錚]《政府說》:“遠者遼矣,近觀吾境,始則洪濛,繼則開化,進而文明,循茲以逝,人類將絕滅,地球將消融。”

鴻濛(\鸿蒙),◆見“鴻蒙”。

黃濛濛(黄蒙蒙),◆黃色煙塵瀰漫貌。○[駱賓基]《膠東的“暴民”》:“他望見了籠罩上空的塵煙,黃濛濛的在陽光下浮騰着。”

灰濛濛(灰濛濛),◆見“灰蒙蒙”。

昏濛(昏濛),◆昏暗。○[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滿江星點而已。”○[艾蕪]《歐洲的風》:“趕着馬馱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這崎嶇無路的坡上。”參見“昏蒙”。

混濛(混濛),◆模糊,不分明貌。○《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天地間扯起了茫茫雨帳,遠處的群山,近處的田野,一派混濛。”

渾濛(\浑蒙),◆指混沌之氣。○[清][毛奇齡]《謁嵩岳》詩:“日月環區宅,陰陽割渾濛。”

雞濛(鸡蒙),◆雞肉絲。

空濛,◆亦作“空蒙”。◆1.迷茫貌;縹緲貌。○[南朝][齊][謝朓]《觀朝雨》詩:“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唐][杜甫]《渼陂西南臺》詩:“仿像識鮫人,空蒙辨魚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之一:“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明][汪廣洋]《登南海驛樓》詩:“海氣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朱自清]《南京》:“這裏的水是白的,又有波瀾,儼然[長江]、[大河]的氣勢,與[西湖]的靜綠不同。最宜於看月,一片空濛,無邊世界。”◆2.指縹緲、迷茫的境界。○[唐][權德輿]《桃源篇》:“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宋][梅堯臣]《讀裴如晦<萬里集>書其後》詩:“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明][皇甫沖]《維摩寺雨坐》詩:“展睞入空蒙,游心益昭朗。”

濛汗(蒙汗),◆即濛汗藥。一種置人飲食中使之昏倒的藥。○《白雪遺音‧馬頭調‧這封書兒》:“壺中酒,不用濛汗即是藥。”

濛晦(蒙晦),◆迷茫昏暗貌。○[宋][蘇軾]《答程天侔書》之二:“新居在[軍城]南,極湫隘,粗有竹樹,煙雨濛晦,真蜑塢獠洞也。”

濛朧(\蒙胧),◆

濛漠(蒙漠),◆迷茫昏暗。○[南朝][梁][劉孝綽]《還渡浙江》詩:“濛漠江煙上,蒼茫沙嶼蕪。”

濛涌(蒙涌),◆猶廣大。○《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湛恩濛涌,易豐也。”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作“湛恩厖洪”。

濛雨(蒙雨),◆毛毛細雨。○[唐][宋之問]《溫泉莊臥病寄楊七炯》詩:“是日濛雨晴,返景入巖谷。”○[清][黃遵憲]《感懷呈樵野尚書丈》詩:“東居三年濛雨零,於今忽作閉口瓶。”

濛鴻(\蒙鸿),◆,◆1.混沌貌。○[三國][魏][宋均]《春秋命曆序》:“濛鴻萌兆,渾渾混混。”○[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出湎泣而遐騖,貫濛鴻而上厲。”○[唐][韓愈]《元和聖德詩》:“瀆鬼濛鴻,嶽祗嶪峨。”○[許地山]《綴網勞蛛》:“咄咄,貪得而無智的小蟲!自而今回溯到濛鴻。”◆2.謂酒醉貌。○[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詞:“有時三盞兩盞,淡酒醉濛鴻。”

濛籠(\蒙笼),◆矇朧。○[唐][歐陽詹]《回鸞賦》:“濛籠焉虹霓之縈儀鳳,髣彿焉江霧之送遊龍。”

濛昧(濛昧),◆迷茫,昏暗。○[晉][張載]《霖雨》詩:“零雨餘旬朔,濛昧日夜墜。”

濛茸(濛茸),◆迷茫貌。○[唐][無名氏]《擷芳詞》:“風搖蕩,雨濛茸,翠條柔軟花頭重。”○[前蜀][貫休]《春末蘭溪道中作》詩:“山花零落紅與緋,汀煙濛茸江水肥。”

濛翳(濛翳),◆瀰漫。○[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雁宕山日記後》:“初四日,早望[常雲峰],白雲濛翳,然不為阻。”

迷濛(迷濛),◆形容煙霧迷漫,景物模糊。○[宋][翁元龍]《江城子》詞:“月簾櫳,影迷濛。”○[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二:“四山雲氣迷濛。”○[冰心]《寄小讀者》二四:“那夜是陰曆初六……銀漢間薄霧迷濛。”

綿濛(绵蒙),◆幽暗不明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松柏,林藿綿濛,崖壁相望。”

冥濛(冥濛),◆幽暗不明。○[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青林結冥濛,丹巘被蔥蒨。”○[唐][王泠然]《夜光篇》詩:“遊人夜到[汝陽]間,夜色冥濛不解顏。”○[元][湯式]《一枝花‧題崇明顧彥昇上居》曲:“近睹着[扶桑]野陽烏閃爍,遙認着[蓬萊山]煙靄冥濛。”

濕濛濛(湿蒙蒙),◆空氣濕潤,迷迷茫茫的樣子。○[楊朔]《家鄉》:“火車撒着歡,穿過濕濛濛的田野,奔着[北京]跑去。”

微濛(微蒙),◆隱約迷蒙。○《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三二》:“驚風急素柯,白日漸微濛。”

細濛濛(细蒙蒙),◆細微迷濛貌。○[宋][梅堯臣]《和小雨》:“蛟龍潠白霧,天外細濛濛。”○[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摺:“灑細濛濛浥香塵暮雨飄。”○[李漢平]《“嚇一跳”的故事》:“細濛濛的小雨。”

眼濛濛(眼蒙蒙),◆倦眼惺忪的樣子。○[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摺:“睡濃時素體鮮紅玉,覺來也蕙魄散幽香,眼濛濛如[西子]春嬌困,汗溶溶似[太真]般浴罷粧。”

宜濛子(宜蒙子),◆黎檬的別稱。○[元][吳萊]《嶺南宜濛子解渴水歌》:“[廣州]園官進渴水,天風夏熟宜濛子。”參見“宜母果”。

陰濛(阴蒙),◆昏暗迷茫。○[明][高攀龍]《武林游記》:“雨絲陰濛,水煙籠樹,遠山層疊,濃淡相間。”

雨濛(雨蒙),◆語出《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鄭玄]箋:“我往之[東山],既久勞矣;歸又道遇雨濛濛然,是尤苦也。”後用為表示戰士征途之苦的典實。○[宋][蘇軾]《周公廟後潤德泉》詩:“至今游客傷離黍,故國諸生詠雨濛。”

雲濛濛,◆见“雲莽莽”。

蒙「懞」011

2021-11-23 09:05·语料汇总

懞懞(懞懞),◆迷迷糊糊。○《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孺人疼痛既止,精神疲倦,懞懞的睡了去。”

迷懞(迷懞),◆迷惑欺蒙。○[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覺世訓》:“何其被魔鬼迷懞靈心,懞懂之極乎!”[太平天國][洪仁玕]《自述》:“何其被妖魔菩薩迷懞至此?”

懞掙(蒙挣),◆糊塗。○[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二摺:“他那裏越憋拗放懞掙,則管裏啼天哭地相刁蹬。”○[元][朱凱]《昊天塔》第四摺:“這廝待放懞掙,早撥起喒無明火不鄧鄧。”放懞掙,猶言裝糊涂。

放懞掙(放蒙挣),◆猶裝瘋賣傻。○[元][朱凱]《昊天塔》第四摺:“這廝待放懞掙,早撥起喒無明火不鄧鄧。”○[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二摺:“他那裏越憋拗,放懞掙,則管裏啼天哭地相刁蹬。”

賣懞懂(卖蒙懂),◆亦作“賣懵董”。◆猶言賣痴呆。○[宋]時的一種民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元旦上‧賣懞懂》:“《歲時雜記》: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應之,即告之曰:‘賣與爾懞懂。’賣口吃亦然。”○[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偏安佚豫》:“祀先之禮,則或昏或曉,各有不同,如飲屠蘇、百事吉、膠牙餳、燒朮、賣懵董等事,率多[東都]之遺風焉。”亦省作“賣懵”。○[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如飲屠蘇、百事吉、膠牙餳、燒朮、賣懵等事,率多[東都]之遺風焉。”

懞懂(蒙懂),◆1.糊塗;不明事理。○《歲時廣記》卷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應之,即告之曰:‘賣與爾懞懂。’賣口吃亦然。”○[明][馮夢龍]《挂枝兒‧情淡》:“好笑我真懞懂。”○[明][沈鯨]《雙珠記‧師徒傳習》:“那時方年五歲,雖有知覺,尚多懞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何小姐]精明也精明不到此;[安公子]懞懂也懞懂不到此。”◆2.指景物模糊不明。○[宋][鄧椿]《畫繼‧軒冕才賢》:“解作無根樹,能描懞懂雲。”○[清][焦袁熹]《梅子黃時雨》詞:“天涯景懞懂,遠山何處孤艇?”

懞漢(蒙汉),◆糊塗人。○[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狂譎》:“[王嚴光]頗有文才而性卓詭,既無所達,自稱釣鰲客,巡歷郡縣,求麻鐵之資,云造釣具。有不應者,輒錄姓名,藏于書笈中。人問將此何用,答曰:‘釣鰲之時,取此懞漢以充鰲餌。’”

懞裏懞懂(蒙里蒙懂),◆糊裡糊塗。○[艾蕪]《紡車復活的時候》:“[翠芝]的弟弟[水生],張開手懞裏懞懂地去摸車子。”

鬱懞(郁蒙),◆壯盛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其勢鬱懞,濤怒湍急激疾。”

懞直(蒙直),◆忠厚爽直。○《西游記》第二三回:“那獃子雖是心性愚頑,卻只是一味懞直。”

敦懞(敦蒙),◆1.猶豐足。○《管子‧五輔》:“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尹知章]注:“懞,厚也。音莫江反。”參見“敦龐”。2.寬厚。○《管子‧五輔》:“為人夫者,敦懞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

蒙「檬」004

2021-11-23 09:04·语料汇总

黎檬子,◆亦作“黎朦”。亦作“黎朦子”。◆水果名。檸檬之屬。○[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花木‧百子》:“黎朦子,如大梅,復似小橘,味極酸。或云自南蕃來,[番禺]人多不用醯,專以此物調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鹽漬,暴乾收食之。”○[清][李調元]《南越筆記‧黎檬子》:“黎檬子,一名宜母子,似橙而小,二三月熟,黃色,味極酸,孕婦肝虛,嗜之,故曰宜母。”○[清][杭世駿]《黎朦》詩:“粵稽《桂海志》,是物為黎朦。”

檸檬(柠檬),◆1.檸檬樹。常綠小喬木。葉子長橢圓形,質厚,花單生,外面粉紅色,裡面白色。生於熱帶。皮可入藥。果實橢圓形,淡黃色,味酸,可作飲料或香料。我國兩[廣]和[福建]盛產。◆2.指檸檬樹的果實。

檬果,◆即芒果。

檸檬桉,◆常绿乔木。树皮片状脱落。叶披针形。圆锥花序。原产澳大利亚,我国南部也有栽培。叶有柠檬香气,可提取芳香油。又可作行道树和绿化树。木材坚韧,供枕木、建筑、桥梁等用材。

蒙「曚」007

2021-11-23 08:59·语料汇总

曚曚,◆模糊不明貌。○《隋書‧天文志下》:“日曚曚光,士卒內亂。”○[宋][梅堯臣]《送呂沖之使北》詩:“曚曚白日穿雲出,漭漭黃沙作霧吹。”

蔥曚(葱曚),◆天色朦朧。○[唐][尉遲汾]《府尹王侍郎准制拜岳》詩:“具修諒蠲吉,曙色猶蔥曚。”

晦曚,◆見“晦蒙”。

曚昧,◆昏暗模糊。○《晉書‧紀瞻傳》:“太極者,蓋謂混沌之時曚昧未分,日月含其輝……天地混其體,聖人藏其身。”

曚影,◆日出之先與日落之後,距地平線十八度內之亮光,謂之“曚影”。○[清][夏炘]《學禮管釋‧釋行事必用昏昕》:“曚影者,太陽未出之先、已入之後,距地平下十八度皆有光,故以十八度為限。然人所居有南北,而曚影多寡之限遂殊。”○《清史稿‧時憲志三》:“立曚影刻分限以定晨昏,測得在太陽未出之先、已入之後,距地平一十八度內。”

暝曚,◆亦作“暝濛”。◆幽暗不明貌。○[宋][毛滂]《夜行船‧雨夜泊吳江明日過垂虹亭》詞:“明日煙江□暝濛,扁舟繫,一行螮蝀。”○《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薄暮憑欄,渺渺暝曚,數重山色。”

曚曚亮,◆謂天剛有一些亮。○[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七:“天一曚曚亮,大夥帶着棒子,三五成群,走向[韓]家大院去。”○[吳運鐸]《把一把獻給黨‧轉移》:“天曚曚亮,已經走出六十多里,擔架上落了厚厚的一層白霜。”

蒙「朦」022

2021-11-23 08:55·语料汇总

朦朦,◆1.迷惘貌。○[漢][應劭]《風俗通‧愆禮‧河南尹太山羊翩祖》:“[翩祖]位則亞卿,雅有令稱,義當綱紀人倫,為之節文,而首倡導犯禮違制,使[東嶽]一郡朦朦焉,豈不愍哉!”[明][袁宏道]《與錢象先書》:“數日前[白下]有人浪傳惡信,僕驚愕,殊朦朦。訛言耶?……抑妒婦之口耶?”◆2.微明貌。○[清][褚人穫]《堅瓠餘集‧螢异》:“七月七夕,納涼庭中,月色朦朦。”○[丁玲]《韋護》第二章七:“天色已由朦朦的,變成透亮了,一定是好天氣。”

昏朦,◆1.昏蒙,昏暗。○[郭沫若]《卷耳集‧邶風靜女》:“天色已經昏朦了,她還沒有來。”○[王西彥]《古屋》第五部五:“三三兩兩的白色制服,點綴着昏朦迷離的原野。”◆2.形容神志恍惚的樣子。○[柔石]《為奴隸的母親》:“初夏的陽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起幻想。”

灰朦朦,◆見“灰蒙蒙”。

連朦帶唬(连朦带唬),◆見“連蒙帶唬”。

慢朦騰(慢朦腾),◆猶言慢慢地。○[元][奧敦周卿]《一枝花‧遠歸》套曲:“把一箇可喜娘臉兒班回,急驚列半晌荒唐,慢朦騰十分認得。”

朦蔽,◆1.猶欺瞞。○《元典章‧兵部三‧押運不得稍帶私物》:“其所物貨未知是否進上,一例支破官錢,動搖於民。如此朦蔽上下,俱無可見,至甚未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三回:“單立出這些名目來,自以為弊絕風清,中間卻不知受了多少朦蔽。”◆2.遮掩。○[聶紺弩]《談雜文》:“好像某種動物,一遇險象,就先設法朦蔽自己的眼睛,或把整個身體都縮到某種地方去。”

朦充,◆蒙混冒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我在旁邊看時,那承攬紙上印就的格式,甚麼限月日交貨,甚麼不得以低貨朦充等字樣,都是刻就的。”

朦抵,◆蒙混抵充。○[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附清查之法》:“其未完民欠內,非前官那空無補,詭開欠戶希填,即蠹胥侵蝕完數,偽造欠冊朦抵。”

朦瞽,◆1.眼睛失明。○[南朝][梁][沈約]《釋迦文佛像銘》:“應我以形,而余朦瞽。守茲大夜,焉拔斯苦。”◆2.指樂官。○[明][何景明]《月食篇》:“有烈其風,自伊天阻,雲旗載揚,朦瞽奏鼓,率彼下土,訴于帝所。”

朦混,◆用欺騙手段使人相信虛假的事物。○[清]林則徐《曉諭速戒鴉片告示稿》:“惟不許以新槍假土朦混搪塞,倍干重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雖是他外母代他連懇求帶朦混的求出信來,他卻不爭氣,誤盡了事!”[魯迅]《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為什麼倒稱‘民族主義’來朦混讀者,那是因為他們自己覺得有時好像[臘丁]民族,[條頓]民族了的緣故。”

朦狡,◆指愚昧狡詐的人。○[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隱訣序》:“真人立象垂訓,本不為朦狡設言,故每標通衢而恒略曲徑,知可教之士,自當觀其隅轍。”

朦昧,◆1.迷糊貌。○《素問‧氣交變大論》:“鬱冒朦昧,心痛暴瘖。”◆2.愚昧無知。○《祖堂集‧鏡清和尚》:“學人朦昧,再乞指示。”◆3.隱瞞真情以圖蒙混欺騙;欺騙。○《元典章‧戶部九‧勸農立社事宜》:“若有上年已栽桑果,數目另行具報,卻不得朦昧報充次年數目。”○[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蓋總其事者,不精其學,未識師授優劣,課藝高下,往往為人朦昧。”

朦騰(朦腾),◆迷糊貌。○[宋][晏幾道]《玉樓春》詞:“臨風一曲醉朦騰,陌上行人凝恨去。”○[元][貫雲石]《天下樂‧詩酒風流》套曲:“遮莫在困朦騰驢背上吟,遮莫在醉模糊村務裏走,遙望着杏花深處有。”○[清][洪昇]《長生殿‧春睡》:“恁朦騰,且索消詳停和。”

醉朦騰(醉朦腾),◆亦作“醉瞢騰”。亦作“醉騰騰”。◆形容人喝醉了酒的樣子。○[宋][晏幾道]《玉樓春》詞:“臨風一曲醉朦騰。”一本作“醉騰騰”。○[金][元好問]《曉起》詩:“學似玉山樵客了,八年流落醉騰騰。”○[清][孫致彌]《感舊示魏禹平》詩:“寒燈無燄醉瞢騰,獨對遺編感慨增。”

朦頭轉嚮(朦头转向),◆頭腦迷糊,不辨方向。○[康濯]《買牛記》:“但他又是村農會代表,從去年秋天到今年三四月,光解放戰爭當中的勤務動員就忙得他朦頭轉向,沒工夫管生產的事。”

朦鬱(朦郁),◆迷蒙郁結。○《素問‧氣交變大論》:“大雨至,埃霧朦鬱,上應鎮星。”

迷朦,◆糊塗矇昧。

欺朦,◆同“欺蒙”。◆[清][夏燮]《中西紀事‧江上議款》:“一時清議所及,以為汙衊剡章,欺朦天聽,不亦輕朝廷而羞當世哉!”

扎朦,◆捉迷藏。○[明][王錂]《尋親記‧就教》:“[丑]:‘我和你扎朦。’[小生]:‘怎麼扎朦?’[丑]:‘把帕兒包了眼睛,我拿住你,我打你;你拿住我,你打我。不許賴!’”

醉眼朦騰(醉眼朦腾),◆見“醉眼矇矓”。

黎朦,◆見“黎檬子”。

黎朦子,◆見“黎檬子”。

蒙「蠓」006

蠓蟲(蠓虫),◆蠛蠓之類的小飛蟲。○《紅樓夢》第三一回:“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所在謂亂飛小蟲如蚋者為蠓蟲,[廣東]謂之蠛子。”○[姚雪垠]《長夜》三二:“固然你平常不信報應,可是蠓蟲過去都有影,雪裏能埋住死尸麼?”

蠓蠛,◆1.即蠛蠓。○[明][唐順之]《答廖東雩提學書》:“其相銷也,若鐵炭之不爽;其相致也,若酸漿之感蠓蠛。其幾微矣。”參見“蠛蠓”。2.猶輕視,小看。○[明][唐順之]《祭丘思庵文》:“自余少時頗負迂僻,空闊乎寥廓之翔,而泥滓乎鄉人之處,糠秕乎世故,而蠓蠛乎禮法。”

蠓煙(蠓烟),◆蚊蚋的別名。

蔑蠓,◆見“蔑蒙”。

蠛蠓,◆1.蟲名。體微細,將雨,群飛塞路。○《文選‧揚雄<甘泉賦>》:“歷倒景而絕飛梁兮,浮蠛蠓而撇天。”○[李善]注引[孫炎]《爾雅》注:“蠛蠓,蟲小於蚊。”○《宋史‧樂志六》:“以聲言之,大而至於雷霆,細而至於蠛蠓,無非聲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水腐而後蠛蠓生,酒酸而後醯雞集。”○[章炳麟]《訄書‧民數》:“叢林喬木不一日而茲,惟蠛蠓、醯雞歟,蝡動群飛,其卵育亦不迮。”◆2.比喻小人物。○[唐][儲光羲]《登秦嶺作時陷賊歸國》詩:“網羅蠛蠓時,顧齒熊羆鋒。”

撞蠓子,◆猶撞騙。○《金瓶梅詞話》第八六回:“他有甚兄弟,我不知道,你休哄我!你莫非不是他家女婿姓[陳]的,來此撞蠓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