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1)

随着春暖花开与疫情缓和,不少人纷纷为自己立下个小目标:要去武汉赏樱!一时间,关于樱花起源于喜马拉雅、唐朝人早有樱花节等谣言,又开始在网络间广泛传播。然而,当他们醉心于“日本正统在大唐”言论,却忽略了武汉的市花乃是当初的国花候选--梅花。

这些被今人所追捧的诡异思路,主要源自古代日本遣唐使的一句:唐风洋溢奈良城。由此便想当然的自我发挥,想当然的将樱花传统归于唐朝文化输出的必然成果。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2)

武汉公园里的樱花盛开场景

例如某报就刊登过《樱花并非舶来品 唐朝就有樱花节》一文,号称在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诸多风雅习俗,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然而,后人若翻越相关史料,恐怕根本找不到唐朝就存在樱花节的文献出处。

类似的幻想作品,也是由正规报媒发表的《樱花起源于中国 人们在秦汉时就开始赏樱了》。作者不仅与上文的发明家共享了观点与论据,还追加了更新段子。号称有民间表明,汉初的田横因拒不投降刘邦而自杀,结果让蓬莱田横山上的樱花纷纷绽放,乃是武士道精神早于日本的最佳见证。可惜的是,这些光宇田横的传说也从未见收录于任何民间故事作品,只能用百度才能上网寻找。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3)

历史上的田横死后 并没有出现樱花遍野奇景

当然,两篇奇文作者也不约而同的拥有了同一破绽。大诗人刘禹锡的那句“樱桃千叶枝,照耀如雪天”被作为唐人赏樱花的最佳注脚。可是原诗中明确写的是“樱桃”而不是“樱花”。至于被搬出来的白居易作品“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删山樱满院栽”,更是典型的见得风就是雨。因为查诗的原标题就是:移山樱桃。

偏偏樱桃在中国古代的观赏价值不低。根据《清异录》记载,宋张翊曾作《花经》,将樱桃列为四品六命,与菊花、梅花位列同一个等级。加上跟风者并不具备参加《汉字听写大会》的实力,就把此指鹿为马的好戏反复上演。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4)

古代的中原文人 无疑更欣赏能送入口中樱桃

值得一提的是,日语中的“桜”字,一度作为汉字“樱”的“二简字”。但日本人自己倒是对樱花与樱桃分得很清楚。他们将“樱花”一般读“さくら”,而对“樱桃”则借助汉语或英语,称其为“オウトウ”或“チェリー”。

此外,樱桃与樱花的审美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却总是为广大跟风者所故意忽略。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樱桃的好处是既能看也能吃。哪怕已经花谢,还有剩下的果子可以品尝。明朝人王世贞就称“樱桃成岁得一解馋,花亦足饱目”。相比之下,樱花在绽放后的凋谢,犹如漫天飞雪,场景倾向于凄美,非常符合日本所独有的“物哀”感受。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5)

樱花在日本则被赋予了特有的哀美情结

不过,还是有人能搬出日本人自己写作的《樱大鉴》,将樱花的起源追述至自喜马拉雅山脉。但手法无非还是道听途说,或是有选择的断章取义。因为原书所说的野生樱花于喜马拉雅山脉诞生,发生在人类历史诞生前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当时不仅没有日本列岛,连今天的黄海与渤海都没有成型。也就是说,等到野生樱花发展至后世的日本地界,人类的直系祖先也才刚走出东非大峡谷。所谓遣唐使的直接模仿,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化弄人。

已经非常发达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为樱花溯源提供了更多依据。现今日本培育的樱花种类,都源自大岛樱、霞樱、山樱花、江户彼岸、寒绯樱这5个品种。其中大岛樱为日本所独有,霞樱、山樱花、江户彼岸在日本本土均有野生种,剩下寒绯樱来自被日本吞并的冲绳。换言之,这些观赏花卉的野生祖先,也产自今天的日本境内,根本与大唐没有半毛钱关系。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6)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7)

今人看到中新世的地貌和动物 一定以为得抵达外星球

最后,唐朝时期的喜马拉雅山区,尚处于吐蕃、南诏和尼泊尔王公的势力范围。长安宫廷的特使都很难顺利抵达,又如何让日本客人使跑去高山上采种?若非遣唐使所见的樱花,是由数次攻陷长安的吐蕃士兵传递?

如果有尼泊尔人宣称樱花文化源自其家乡,不知众多发明唐朝赏樱的附庸风雅者,会不会立刻化身为暴戾键盘侠......

日本古代樱花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源自唐朝)(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