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丈夫团(铁血丈夫林觉民)

作者:汉宣团队(清风)无授权禁止转载

说起林徽因,相信没有不知道的人。这位大才女和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婚姻一直被后人奉为佳话。林家有才气有真挚爱情的可不止林徽因一人,今天要聊的就是她的堂叔林觉民。

铁血丈夫团(铁血丈夫林觉民)(1)

林觉民

林觉民,福建闽侯人,自小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却极度厌恶科举制度。13岁时在父亲的要求下怏怏地参加科举考试,只在试卷上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便离开考场。这样的行为绝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年少轻狂,目中无人。而是身处清末民初的年代,目睹着国家凋敝从生、垂垂老矣,深深地感到如果想要拯救国家,只依靠科举制度考取功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猛药治沉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和教育,把国家迂腐陈旧的血液来一次大换血,将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精神输到国家大动脉上。

铁血丈夫团(铁血丈夫林觉民)(2)

胡歌出演林觉民剧照

这位追求新思想、怀有治国救学的进步青年和父亲一同进入陈宝琛兴办的全闽大学堂开始学习,还与同学们在福州创办了一所私立小学,招收寒门贫穷子弟,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西方学说。接受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林觉民,还在家中办起了女学,召集着家中妻子、堂妹等亲友一起学习。在林觉民的亲授下,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大家的思想中开始土崩瓦解,西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开始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印记,思想觉悟开始在一点点提高。

光带动家里人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起普通市民对革命的热情和向往。任何一次国家思想的进步都必定伴随着文化思想的传播,林觉民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读报所,收纳《苏报》、《警示钟》、《汉书》《天讨》等革命书刊,希望先进的文化思想可以唤醒人们爱国救国的意识。

铁血丈夫团(铁血丈夫林觉民)(3)

与妻书

1907年,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告别,踏上了东渡日本的客船,开始到日本留学。日语、文科、哲学、英德语言,聪慧好学的他在留学期间为自己储备了大量知识。

1911年,中国同盟会开始策划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便从日本返回国内,准备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当时妻子已有身孕,决心参加起义的林觉民深夜在手帕上写下了声泪俱下的《与妻书》。这封遗书情真意切、字字泣血、至情至性,把国家前途和家庭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国家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幸福。他把为国家革命奉献生命的激情和对妻子的深刻感情在文中交相辉映,读后令人肝肠寸断。

铁血丈夫团(铁血丈夫林觉民)(4)

1911年4月27日下午,林文、林尹民、林觉民等100多人开始攻打广州总督署。100多名起义军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林尹民头中飞弹,壮烈牺牲。林觉民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被捕。在审讯中,林觉民用英语大谈国家形势和革命思想,慷慨陈词、振奋昂扬,激烈的动作震得镣铐当啷当啷地响,其豪迈气势震慑在场所有官员。主审清将李准被林觉民打动,随即让他坐下书写陈词。然后将满满一张纸转身递交给两广总督张鸣岐,张鸣岐发出感慨:“真是可惜了,这个人面如冠玉,心地如雪,是奇男子,更是国家栋梁啊”。旁边的幕僚听到后,便问:“是否要成全他”。张鸣岐立即正色道:“这种人不为朝廷效力,留给革命党岂不是如虎添翼?杀!”数日之后,林觉民赶赴刑场,慷慨就义。年仅24岁的林觉民殉国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铁血丈夫团(铁血丈夫林觉民)(5)

广州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革命声威从此大振,极大地促进了为民主革命的到来。林觉民和其他革命烈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革命交响乐,像冲锋的战歌振奋着革命人士继续为国家完成民主革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