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子若强于我(曾国藩用六个汗)

曾国藩说孔子出汗

近来看了看曾国藩的文字,颇为感慨——这个人对祖师爷不敬,自己的兵法也有很大问题,偏偏是个了不起的伟人。信手拈来,便做点读书笔记吧。

曾国藩说子若强于我(曾国藩用六个汗)(1)

清代名臣曾国藩读《养气章》,这样总结孔圣人:

“孔子之所以异于伯夷、伊尹者,不在高处,而在平处;不在隆处,而在汗处。汗者,平也、下也、庸也。夷、尹之圣,以其隆高而异于众人也。孔子之圣,以其平庸汗下而无以异于众人也。宰我之论,尧、舜以勋业而隆,孔子以并无勋业而汗。子贡之论,百五以礼乐而隆,孔子以并无礼乐而汗。有若之论,他圣人以出类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类革之中,不出不拔而自处于汗,以汗下而同于众人。此其所以异于夷、尹也,此其所以为生民所未有也。”

文中一连用了六个“汗”字,替孔子一生的功不成名不就而汗颜。作为圣人门徒,初看可谓大胆。然而唐浩明却认为他解得好,因为孔子“出身底层,一生以教书为职业,也没有做过多么轰轰烈烈的事。孔子实际上是在平凡岁月中度过一生的,但他在一言一行、小事细节中,传播并践行着他的崇高的思想、博大的仁爱,于己学而不厌,于人诲人不倦。孔子是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类萃中超然拔出的圣贤”。

曾国藩的这段话,让我们能够隐隐看到他的内心——孔子是一个凡人中的伟大人物,换句话说,孔子那等人,其实我辈也做得。他同时也在说,那些大人先生庙堂之人并非便值得敬仰,反而是孔子这样的平凡人,才是自己的偶像。

曾国藩说子若强于我(曾国藩用六个汗)(2)

▲ 孔子当然没有画的这样惨,但晚年比较落魄倒是真的

要是一般人,笔者会觉得他有点儿矫性——不去敬仰那有成就的,反而去敬仰那没有成就的,是不是脑袋有毛病呢?

可奇怪的是,不仅曾国藩如此,孔门的弟子们也大多如此,没有谁觉得孔子怎么没混个联合国秘书长之类的职务,钱也没挣多少,所以认这个老师不光彩。

细细想来,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曾国藩讲的,无非是数学而已。

首先是人格上的数学,孔子一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从不肯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卑躬屈节,哪怕是见一下南子这样的美人,都觉得是对权贵或美色的让步而内省甚深。只这一条,便比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官吏强多了。在封建王朝中,哪怕是做到了宰执之辈的,又有几人不曾偏离自己的理想?不曾跪舔过权贵呢?

其次是事业上的数学,孔子一生在政治上一无所成,但教出了三千弟子,确立了儒学的根脉,所以无论是人格还是事业,他起码都是正数。但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就算钟鸣鼎食,峨冠博带,只怕作恶于天下,伤害生民的事迹更多——也就是说,人生的价值反而是负数。

曾国藩一生,追求的好像也的确不是多高的官职和权利,而是人生的正数,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集中体现出来的思想。

这一点,老萨倒是支持的。比如,一个贩夫走卒能不能骂一品大员呢?那就看贩夫走卒在他的行业里干的怎么样。如果他交易公平,勤劳肯干,就算兜里只有两个大钱,一样可以理直气壮地骂那些贪赃枉法的红顶子。当然要是你做个生意都缺斤短两,也就别骂娘了,梅香拜把子,奴几啊?

曾国藩说子若强于我(曾国藩用六个汗)(3)

▲ 他的官做的可比孔子大多了,但他不在乎这个

今天看曾国藩的兵法,有很多堪称奇谈怪论。比如,他坚决反对部队在家乡打仗,凡作战,必须出去打。再有,他提出打仗的原则叫做“扎硬寨,打呆仗”

这两条曾国藩十分重视的作战方略,实战中都有很惨痛的教训。

比如,抗战之中,国军吃的大亏之一便是很多部队仓促调动到战线上,因为人地不熟悉,甚至还不如日军更清楚周围的情况——日军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绘制的地图往往比我军还详细。叶肇的六十六军是广东部队,被派到大别山打游击,连语言都不通,士气十分低落,忽然得到命令让他们出山参加万家岭会战,顿时欢呼雀跃。而八路军这方面就好得多,靠“子弟兵”在华北如生土上种花一般,便建立起了广阔的根据地。

保家卫国,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吗?为何老曾咬定了军队不能在故乡打仗呢?

而甲午战争中,湘军淮军面对日军都是想扎硬寨的,问题是人家不和你打呆仗,几个迂回战场就一塌糊涂了——战场的机动灵活,是近代战争的信条,为何老曾非要打“呆仗”呢?这是看了什么古怪的兵法啊?

然而,等细细来看,竟然发现曾国藩是对的!

忽然想起来这两天琳琅智库有曾国藩的讲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喜马拉雅听听,不过不是讲曾国藩的兵法,而是对曾国藩的全面了解,以及曾氏家族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题目是《读懂曾国藩家书的25个锦囊》

题外话,这个不是我讲的,但觉得水平不错,老萨如今也帮着他们做内容,给自己人的推送,不算广告吧。

言归正传,为什么曾国藩是对的呢?

因为他的这两招都是在和太平天国交战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很实用。

关于只能在外地作战,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兵都很愚昧,打仗目的第一是饷钱,第二是赏钱,至于国家是何物,朝廷需要效忠,那是读书人的事儿,湘军的小兵根本不关心。所以,这样的军队如果在家乡打仗,一旦不利便会四散逃回家去,但如果是在外省作战,以这些人的愚昧,和周围人话都讲不清楚,多半找不回家去,只好老乡抱团取暖死战到底。无路可逃,战斗力自然暴涨。

至于扎硬寨,打呆仗,那是因为他知彼,他的对手都是陈玉成这样的军事天才,斗智自己不是强项。

曾国藩说子若强于我(曾国藩用六个汗)(4)

▲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善于用计,死的时候只有曾国藩一半的年龄,让老爷子如何跟他比脑筋急转弯呢?

但是后期太平军无论从装备还是从训练上来说,毕竟总体比清军要差一些,所以如果只拼实力,往往太平天国的大军也奈何不得一支顽固的清军。因此,曾国藩扎硬寨,打呆仗,便是充分扬长避短,不管太平天国的将领多么智计百出,我只拖你到悬崖边缠斗。最终,还真被他把仗给打赢了!

然而前面举的例子说明他的战术有问题,又是怎么回事?这恰恰是曾国藩值得佩服的地方——他是个非常讲实际的人,知道普天之下没有不可战胜之法,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用兵之道。所以,当他要解决太平军的时候,便针对性地提出这样的战法,如果他能活到甲午战争,无疑又会琢磨新的法子来和日军作战,断不会墨守成规。

他用“汗”来描述站在凡间的孔子,自己也是脚踏实地,决不飘到半空的性格,而这也导致了他的成功。

或许,这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

能让毛蒋梁启超等佩服的人,岂是等闲?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曾国藩说子若强于我(曾国藩用六个汗)(5)

忽然想起来这两天琳琅智库有曾国藩的讲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不过不是讲曾国藩的兵法,而是对曾国藩的全面了解,以及曾氏家族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题目是《读懂曾国藩家书的25个锦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